现在的旅人点评一个游览点,最简单的肯定是:有味道;反之,是没味道。仔细琢磨,这里的味道一词与酸甜苦辣咸无关,与韵味有关。那么,说一个地方有韵味,就是对它极高的赞美了,比如婺源的山村烟雨,苏州的小桥流水,内蒙的一碧千里……无不叫人流连忘返。 宁州古城就是一个有味道的地方。 早在二十余年前,我一度沉迷于古城的巷陌,徘徊于老屋间。古城原有的格局为“九井十八巷,巷巷通街上”,形象一点比喻,古城的巷道像南瓜的瓜藤,以一种坚韧、探究未知的方式向山岭向河道攀爬;而那些祠堂、书院、试馆、商铺等就像一个个或大或小的瓜,绿油油光灿灿隐藏在枝叶间,无不叫人惊喜。古城的巷道狭窄,幽深,巷道两旁的土墙或砖墙上,摇曳着野草灌木。间或石板路上响起沉闷迟缓或碎细急促的声音,那是男人或女人走过。在巷中行走,转角处偶尔会遇到让人怦然心动的女孩,惊鸿一瞥间,她早隐没在墙角那边。无端生愁惹恨,不由让人默诵戴望舒的《雨巷》,“……她飘过,像梦一般地,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像梦中飘过……”。古城的老建筑简朴、庄重,民间概述为“青砖黛瓦马头墙”,砖是本地烧制的柴火青砖,见棱见角,质地硬实,全不像徽派建筑的砖,那些砖被雕刻得百转千回。瓦也是本地烧制的泥瓦,如果说紫禁城使用的琉璃瓦是锦缎,那宁州城的瓦就是厚实的棉布,遮风挡雨管用。门是木门,工匠们砍削原木,用木方铆制而成。处处见实在,就像宁州城的人。但是,当你了解到每栋古建筑相关联的人物时,如先贤黄子祠祭祀的老祖宗诗词、书法大家黄庭坚,周氏宗族的创建者明代著名官宦周季麟、周季凤,育婴堂的建设者、宁红茶的杰出生产者、推介者罗坤化,等等,你不得不感叹,古城真是藏龙卧虎的风水宝地。 xiushui.Net 二十年前的古城,就像一碗凉了的佳茗、客散后的残宴。老建筑里面人满为患,私搭乱建比比皆是,生活质量极差。我曾踩着湿漉漉的地面,进到一个老人家居住的房间,摸摸床上的被褥,一股凉气直透指尖。我明白,如果用手攥一把被褥,一定有混浊的水滴在人世间。我也见祠堂里的男人或女人,不分早晚,大大方方提着便桶,找到巷道石板旁某一个窟窿,把大小便倾倒下去,一股骚臭味迅速弥散在空中。 很长一段时间,宁州古城弥漫着暧昧、浑浊、陈腐的味道,叫人避之不及。 宁州古城该拆该留?广泛受到社会关注。那时我在县政协工作,受县委主要领导委托,政协分别组织召开城区居民、退休老干部、职能部门干部三个座谈会征求意见,绝大多数意见是修水有着4千多年历史,能够集中体现悠久历史的只有古城,建议改造古城。期间有一个小插曲,召开退休老干部座谈会时,原建设局的一位老同志建议拆掉古城,土地用于商业开发,话音刚落,被其他老干部群起攻之,言辞之激烈叫人侧目。这三次座谈会为县委决策提供了参考,指示政协继续深化调研专题。县政协之后分四个专题组织调研,提出建议意见。期间还邀请到清华大学规划学院院长朱文一亲临古城考察,他由衷赞叹古城体量大、底蕴深,提出了抽(保留有价值的建筑、拆除搭建棚垛)、疏(疏散居民)、提(提升基础建设质量)三字建议,被县委采纳,连续几年拆除古城违建、搬迁安置古城居民、整体提升古城建设质量,为宁州古城朝着建设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国家级5A景区奠定坚实基础。 修水网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借用这句诗,才能表达人们对宁州古城开街的喜悦之情。开街之日,街道上人潮鼎沸,商铺中顾客盈门。悠长的青石板街道与神秘的巷道织就五线谱,欢乐的游人是五线谱上跳跃的音符。以崭新容貌展现在世人面前的宁州古城,是明朗的,像悬挂在空中的油纸伞,闪烁着华丽的光芒;是妙曼的,落落大方与身穿华服的女子比美;是大度的,就像一道地方美食修水䬰子,大大方方以数百平米的铺面推介自己,完全没有小家碧玉的羞涩;就像隐藏在山涧的石头,在奇石馆被完美展示;是自信的,宁州戏台上演唱的宁河戏,诞生在五百余年前,至今依然韵律铿锵…… 宁州古城,韵味悠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