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沙桥,统指黄龙乡白桥村当口、白桥、大湾一线。白沙桥以桥为名,现在所见的石拱桥建于1978年,为三桥重叠,是黄龙寺名景“九关十三锁”中的十三锁之一。 白沙桥一带,山高林密,为三省交界,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历来是兵家所争之地。1927年秋收起义以来,革命的种子在这片土地发芽,百姓们爱红军、为红军、当红军,工农运动如火如荼、土地革命风起云涌,涌现出无数舍生忘死的战斗英雄,也进行过多场惨烈的战斗。 1928年修水建立区乡苏维埃政权,白沙桥是第三区(大桥区)十二个乡之一,即白沙桥乡苏维埃政府辖地。1933年9月国民党蒋介石纠集重兵,向各革命根据地发动了第五次反革命的军事围剿。 县委驻地古市画坪失守后,修水苏区的形势急剧恶化,苏区全被敌人占领,干部大部分牺牲,有600多人枪的全县地方武装几乎丧失殆尽,从县委到基层的各级党政机关不复存在,一片浓重的白色恐怖笼罩修水,从此修水人民的革命斗争进入到了一个极其艰难困苦的游击战争时期。 1935年夏,国民党武汉行营调集了汤恩伯、樊松甫及何健的10个师,加上地方反动武装,沿平江、修水、通城布置重兵对红军构筑大包围圈。红十六师(时任师长徐彦刚)和省军区机关按照省委保存有生力量、粉碎敌人第五次“围剿”的指示,从渣津突围向修铜宜奉地区转移。
行军图
7月13日,红军由平江的虹桥经老黄龙的卢源、白沙桥到达石坳、太平岭,突遇到敌50师297团在这一带构筑的碉堡上严密交叉火网的阻击。红军发起多次冲锋都未达到预期,伤亡很大,战斗从上午持续至下午,越打越激烈,后敌50师298团、300团,第4师、98师赶来增援,红军为保存力量撤回白沙桥。
白桥当口纪念五卅运动标语
15日,红军撤回白沙桥后,省级机关、师部和46团驻白桥、大湾一带。47团驻当口、邱家一线,48团驻文奇屋与藤树源。红军所到之处,不拿百姓一针一线,白天藏在深山,修筑临时战壕;晚上借宿村民家,铺秆枕枪而息。16日早上,敌军汤恩伯的50师的3个团从古市河坪桥翻山走蛇岭追击而来。因为白沙桥一带,山高树密,容易躲藏,敌人就以长线形来围剿红军。敌军每遇到本地百姓,就巧言来问红军的驻扎地,但百姓恨透了“白军”平时的暴行,都闭口不言,敌人恼羞的就用皮鞭抽打、标枪划脸,但百姓都紧咬牙关,回答的都是“不晓得”。红军知道敌人已追来,就退守到蓝沙窝(茶窝埂)一线的山上,并派几支小队去扰袭敌人,将敌人引到蓝沙窝修筑的临时战壕外。枪声嘟嘟、炮火连天,敌军仗着武器优势,对红军疯狂扫射,红军凭借梯形的战壕打退了敌军多次进攻,敌军死伤累累,最终残余敌军狼狈逃窜。
红色标语
夜幕降临,大雾四起,敌第4师的3个团和98师增援部队分别从路口小水岭走金塅和从古市走蛇岭、落砣梅两个方向向红军发起夹击,并组织有督战队督战。敌军怕暴露行踪,沿着河滩悄悄摸进,但我们红军已做好准备,派出两支精锐部队,向两个方向的敌军开枪、投掷炮弹,等敌军开火后,就迅速撤回。两个方向的敌军误把对方当敌人,架着机枪猛烈扫射,生怕“红军”突围,直到两个方向的敌军越打越近,听到对方的军号声,才恍然大悟,都停止了射击。敌人很快就调整兵力向蓝沙窝(茶窝埂)发起猛攻,但敌我兵力悬殊,蓝沙窝(茶窝埂)一线阵地的火力防线被敌一步步蚕食,省委书记傅秋涛率省级机关当机立断,在当地百姓的带路下向都岭深山撤退。并留下一个连的兵力坚守掩护,直到天亮时分,满山都是尸体、子弹壳,异常惨烈,最后该连只生存下来一位副连长(平江人)、一位副班长。
傅秋涛的回忆录
省委书记傅秋涛、红十六师师长徐彦刚在都岭召开紧急会议,决定撤出战退,由都岭走百脚岭翻过黄龙山兵分三路经天岳关再向修武崇通转移。在转移途中各路部队受挫,历经艰险,最后余部回到平江黄金洞,后为湘鄂赣三年游击战争中的一支主力骨干。
战功表
白沙桥战斗打了一天一夜,尸体成山,炮壳遍地,当地百姓不忍“尸骨无人收”,就将尸体掩埋在蓝沙窝(茶窝埂)一带。为缅怀先烈功德,在1970年代,当地政府联中大队在蓝沙窝(茶窝埂)修建革命烈士纪念墓,2015年,新迁到都岭烈士陵园。 HULING 白沙桥战斗是湘鄂赣三年游击战争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的一次战斗,为阻击敌人、保存革命种子做出了巨大牺牲。 如今的黄龙乡,生态宜居,民风淳朴,人民安居乐业。漫步都岭公路,顿时使人追忆起在那个战火纷飞年代里的那一段荣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