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青青艾 千年浸艾香——修水县艾文化品牌故事 汨罗江与修河的源头,3000年前,是商朝分封国——艾侯国都城所在地。这里属于吴头楚尾的幕阜山区深处,山川深重,气候温润,灵山秀水间孕育了一种神奇的草,可治病,可食用,可驱邪。据说,每逢农忙季节,古艾先民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将这种草熬成汤药,早上出门前喝一碗,晚上农忙回来时,又用汤药泡脚。还有的农户用艾叶制成艾叶蛋,带在身上,农活累了饿了时便拿出来吃。在上古农业时期,你能想象这是一种怎样的富足生活。 有一年,南方三苗地域发生疫情,比邻的诸侯国大面积流行,唯独艾侯国安然无恙。当时的艾侯精通中医,他非常清楚本国没有疫情的原因。于是,他便派将士到处采摘、收购艾叶,赶制艾叶汤药,送往比邻诸侯国疫情暴发地。果然,那些感染者在服用艾叶汤药几天后,都好了起来,疫情也随之消失。很快,这种艾叶熬制的汤药能防治疫情的消息传到了商王室,商王问大巫(商朝时的御医)这种汤药用什么熬制的?大巫一时茫然,只知道是用艾侯国的一种草熬制成的,便急中生智,说是艾草。艾草之名便由此而来。 艾侯国这种喝艾叶汤、泡艾叶脚、吃艾叶蛋的习俗,始于殷商,兴盛于西周,春秋时期出现衰退,以后各朝各代虽未再现西周时的兴旺场景,但均保留了喝艾叶汤、泡艾叶脚、吃艾叶蛋的传统习俗,并一直延续至今。 xiushui.Net 西周时期,艾侯国先民将艾叶汤药、艾叶泡脚包、艾叶蛋等产品大量卖给周边侯国,开创了几乎全域种植艾草、全城加工艾叶、全民售卖艾产品的兴盛时期。彼时的艾侯国,真正成了艾草之国。对于艾叶的种植、采摘、加工与售卖各环节,已然流程清晰,并且分工明确,男子负责耕种与售卖,女子忙于采摘与加工,可见当时艾侯国艾草产业的发展成熟度。 每年初夏季节,正是艾叶收割时节,女人们都要忙于采摘艾叶。那些恋爱中女子,因采摘艾叶,有时十来天不能回家,不得不暂时疏远男友,无不引得男友的相思之苦。《诗经·釆葛》中的“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描写的正是当时艾侯国的姑娘们采艾的动人情景:女子到野外采集艾草去了,男子见不到她的身影,一天仿佛有三年那么漫长。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战乱,艾侯国最后被楚国吞并,成为艾邑。此时,艾侯国的艾叶产业也彻底被战乱摧毁。相传,屈原被流放在汨罗江流域时,经常与女儿纬英为当地百姓治疗疾病。有一次,碰到一位痢疾患者,需要艾产品治疗,可却怎么也买不到。当地人告诉屈原,艾邑已不是原来艾侯国,艾邑早就不卖艾产品了。屈原不信,于是带着女儿纬英来到艾邑。在水源的一处山坡处,屈原目睹艾地一片荒野、满目疮痍、民不聊生时,不禁潸然泪下,由此想到朝政腐败而自己却报国无门,内心极度愤激,于是跳入了汨罗江源头山水暴涨的小溪中,就此结束了他伟大的人生。 本文来自修水网 纬英处理完父亲后事,决心留在艾邑,一边采摘艾草为民治病,一边鼓励当地百姓种植、加工艾叶,深得当地百姓爱戴。后人为纪念纬英为民治病、恢复当地艾叶产业的大爱精神,将纬英当成神明祭祀。南宋时期,大学士冷应徵在月塘倡建了全国唯一一个祭祀一娘(纬英)的“一圣仙娘殿”,并成立了一圣仙娘花灯会,每逢春节,都要举行花灯表演。花灯《造船歌》有一句唱词“一娘住在三江口”(又称双港口)即指黄龙山下的修江、汩罗江发源地。一圣仙娘花灯也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斯人已逝,但艾叶与艾叶背后的感人故事长存。 到北宋时,随着香文化的兴起,艾叶也被文人雅士作为香料使用。大书法家、大诗人、香文化始祖黄庭坚对家乡的艾草情有独钟,更是将艾叶与兰花齐咏:“兰虽含香体洁,平居与萧艾不殊”(《书幽芳亭记》)。平时,黄庭坚喜欢用家乡的艾草熏衣物、在居室点艾香、佩戴艾草香囊。黄庭坚还将家乡产的艾灸条、艾柱、艾叶香包赠送给苏轼、王安石、司马光、陈师道、晁补之、张耒、秦观等文人骚客,一时,北宋朝野悄然兴起分宁香包、分宁艾柱。黄庭坚所作《香十德》“感格鬼神、清净心身、能除污秽、能觉睡眠、静中成友、尘里偷闲、多而不厌、寡而为足、久藏不朽、常用无障”。这十种“品德”既是他对香的体悟,更是他对君子品德的要求与追求。 HULING 如今,在古艾故里,在黄龙山下,虽然无法寻找到曾经的艾文化踪迹,但就是在小溪边、古道旁、阡陌间,那些星星落落的青青野生艾草,依然流露出高贵的文人气质,招展着辉煌的荣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