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山谷风 视频 图片 旅游 财经 教育 生活 文学 人物 档案 交通 观点 资讯 服务 专栏

散文

旗下栏目: 文化艺术 书刊 小说 诗词 散文 记实 民间故事 黄庭坚传

凤巘诗词第28期 纪念匡一点诞辰100周年系列

来源:修水网 作者:亦师亦友匡一点 人气: 发布时间:2024-03-04
亦师亦友匡一点

文/王一民

     日前,接匡建二短信,说今年是他父亲匡一点先生诞辰一百周年,修水县将举行座谈会纪念,约我写点文字。我立马答应了。同时,他还发来陈政一篇文论《修水:最美的风景是人一一回望匡一点先生》,读罢立即产生李白登黄鹤楼的感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陈政是著名文论家,出过文论序跋专集。他在这篇文章中,对匡一点作了全面的论述,並对产生匡一点们的地理人文环境作了深入的分析探讨。妙笔生花,叫人一读再读。
      那么,我只能另辟蹊径,找一些片断还原匡一点的生活印象。我和他相识于上世纪五十年代,他长我14岁,亦师亦友。我俩在见面之前就通过彼此的作品互相了解,相识之后又在九江专区采茶剧团和九江专署文教处共事,并且合作了多部作品。中篇历史小说《扁担打回英租界》于1961年《星火》月刊分两期连载;大型采茶戏《向前看》参加1964年江西全省戏剧汇演,由中央广播电台全剧录音播放。专场歌舞小戏《赞大桥》参加全省农村文化工作队歌舞戏剧汇演,被江西省委省政府选中,于1966年元月向来江西视察的朱德委员长等领导汇报演出,受到好评。那些年,我俩在九江文艺界可谓是“声名鹊起”,老人们还记得,一民一点珠联壁合,成为大家茶余饭后的谈资。

内容来自xiushui.Net


      有一次我俩浔阳江边漫步,他对我透露一个秘密。“我原名匡云阶,后来改名匡一点,你知道为什么?”
      “为什么?”
     “嘿嘿,这都是因为你。云阶二字我早就不满意,含有封建社会出人头第的意识,想改又找不到合适的字眼。1959年6月号《人民文学》发表了你一组“鄱湖渔歌”,署名王一民,那时我还在修水文教局工作,惊叹你的诗写得好,名字也好。于是我就攺叫匡一点,你自称一个老百姓,我自愧不如,只是一个小数点而己。”
      这下轮到我惊叹了,每个人,自尊心都很强,特别是知识份子,他要嘴上说向你学习,那多半是客套,而眼下这个大哥,当过中学教师、县文化局副局长的他却是悄悄把名字攺了,那就是把心向你靠拢,视你为知己。
    人们说我俩合作珠联壁合倒有些夸张,相互补充不争名利却一点不假。中篇历史小说《扁担打回英租界》的合作,基于我们在九江港务局调查访问,了解历史的背景。那時一些参加1927年1月攻占英租界的老工人还健在,住在九江市一马路的陈光华记忆犹新,他找到几个同时的兄弟,绘声绘色讲解当年的码头工人生活状况和与英国领事馆斗争情节。一点兄随身带一个笔记本,一边听他们说一边记录,尤其是对一些细节反问数遍。之后我们又去上海档案馆借阅民国日报,抄录了1927年那段时间驻九江记者的连续报导,将历史事实了然于心。创作时我先写初稿,因初出茅庐,放开想像,奋笔疾书,很快写成十万字初稿交给他。他则慢条斯理地去粗取精,增添一些细节,在叙述语言上做了全面加工。明明是他的劳动量和贡献最大,却把我的名字署在前面,真有大哥风范。
(左是晏亚仙,右是傅梅影)
      上世纪六十年代,是“春风杨柳万千条,六忆神州尽舜尧”的时代,党和国家号召我们文艺工作者,学习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工农兵服务。做到“又红又专”。一点兄心诚志坚,全身心投入改造自己。当时瑞昌县大桥公社出了一位劳模,带领社员跑十几里山路,下到赤湖挑湖泥湖草上山坡,改造红土埌,十年辛苦夺得棉花生产大丰收,被省政府誉为“铁肩膀大桥〞。组织上要求我们写一写大桥人,搞出一台节目。于是我俩到大桥公社大桥大队体验生活,与贫下中农同吃同住同劳动。我们被安排住在大队仓库一间房里,轮流到社员家中吃饭。我那时才二十四五岁,一点兄己接近四十岁年龄,他每天起得很早,跟着男社员出工,而且用铁肩膀们同样的扁担挑糞下地,十几天下来,肩膀上红肿两大块。我不赞成他的做法,却深深佩服他那种精神,却又为他因攺造“原罪”而付出的代价暗暗叹息。

修水网 www.xiushui.Net


      文革后我们分开了,各自投入改革开放新时代。他回到修水老家,如鱼得水做了他喜欢的事,出版了诗集,编印了一批书,带出了一批人。他创办的《山谷诗苑》后继有人,至今还在发表新人的诗歌作品。潜意识里那点东西也淡而化之,真正实现了又红又专的理想。更䇔得三和老人的美誉。但我知道,他的内心深处还有一个遗憾,那就是没有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大概是199X年,临近春节时我得知他住在女儿家,找到地址后我去检察院宿舍看望,寒叙之外,我提出介绍他加入中国作协,他雍容一笑,说:老王,这么多年了,你还不了解我,有则是无,无则是有。何必为一个会员劳神费力呢?
      是啊,如果没有作品,顶着一个中国作协会员的招牌有什么意义?如果著作丰盈,硕果累累,没有中国作协会员的招牌,不也是真正的作家!

     匡一点就是。

   2024年3月1日

作者:
      王一民,著名诗人、剧作家。原江西省文联副主席,曾任九江市文化局副局长。上世纪五十年代,以组诗《鄱湖渔歌》在《人民文学》发表,响誉诗坛。他创作有诗歌、散文、戏剧、电影和电视文学剧本多种,大型戏曲剧本《向前看》、《光辉的道路》参加全省会演获过奖;《乡情》等五部电影剧本拍成影片,《县委书记》、《云梦庐山》等十六部电视剧本搬上荧屏,其中《乡情》获1981年度文化部优秀影片奖,第五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乡音》获1983年度文化部优秀影片二等奖,第四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他的成绩为江西争得了殊荣,省委、省政府为其召开了隆重的表彰大会,为江西文艺界首例。
责任编辑:亦师亦友匡一点

最火资讯

首页 | 山谷风 | 视频 | 图片 | 旅游 | 财经 | 教育 | 生活 | 文学 | 人物 | 档案 | 交通 | 观点 | 资讯 | 服务 | 专栏 | 修水视频

赣ICP备09008563号-2 修水网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3330016260 QQ:303998284 修水网超级群:2756263 房产家装群:117835007 邮箱:163.www@163.com

赣公网安备 36042402000001号

Power by DedeCms 赣ICP备09008563号-2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