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水是个出名人的地方,这从蜚声中外的黄庭坚、陈寅恪两个历史文化名人身上就可以得到佐证。据不完全统计,修水自有科举的隋唐时起,至清后期,共出进士382名。 作为一个地处偏远的县来说,虽不算很突出,恐怕也不是个小的数字。光是黄庭坚故乡杭口双井一个家族,在宋一朝就出了进士48名,这在其他地方是不多见的。 至于为什么修水历朝历代各种名人层出不穷,且先后走出了黄庭坚、陈氏五杰这样名冠天下的大家?说法很多,至少有“山水养育”说、“地缘优势”说、“穷则思变”说,甚至还盛传有“妃子后代“说,等等。 山水养育说当然有理。这里山清水秀,奇峰异岭遍布西东,小溪大川梭织南北。朝承天地之灵气,夕饮乾坤之甘露。孕育不出杰出人才才怪呢!地缘优势说也有道理。这里地处湘鄂赣三省边界,幕阜、九岭两座山脉纵贯全境,虽然离武汉、南昌、长沙等大城市都较远,但属三省九县的中心位置,在古时以驿道为主的交通环境下,这里还是一个地域的集散地,无论经济、政治、文化等信息,都有先声夺人的优势。较之一般地方而言,人才也就自然活跃多了。
修水网 www.xiushui.Net
穷则思变说应是最实在的。要说偏,修水真是偏得出奇。这里被重重山峦包裹着,离周边大中城市全在200公里以上,且翻山越岭,崎岖难行。东西南北,哪条国道都不经过修水,铁路、机场就更不用提了。美丽的修水县城 修水又没有可供开发的资源,所以专为此地修条路的梦想也就难以成真了。直到目前,也才有一条高速公路踏了修水一点边。 工部尚书莫将故里漫江乡 至今修水还和很多地方一样,多数农民仍在背井离乡靠打工谋生。可想而知,古来有多少热血儿男是悬梁刺股、凿壁囊萤,求得跳出山沟、飞黄腾达的啊!名人不也就这样涌现出来了么? 至于妃子后代的传说,均为野史闲谈,应无甚依据。即便确有什么李自成、洪秀全们败落江南遗留一群妃子在此,也不可能繁衍出几万几十万聪明绝顶的后代吧? HULING 依我看,任何一个地方,出名人也好,出人才也罢,风水灵秀、信息畅达等外部条件都是需要的,但绝对是次要的。主要的还是天才、勤奋加机遇,三者缺一不可。 余玠故里黄沙镇 广南经略安抚使冷应徵有《述怀》诗曰:“仁廉两个字,忠孝一生心。出省轻侯印,归宁问俸金”,他的著名格言是“治官事当如家事,惜官物当如己物”。试想这样的廉能官员,无论古今,不都是难能可贵的吗? 值得指出的是,修水名人(应该包括好多不是名人的可贵人才,姑且简称“修水人”罢),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倔强的性格。具体说就是无论做官从文,抑或经商务工,都是凭本事打天下,从不搞攀龙附凤、巧取豪夺、投机钻营那一套。事业成功了,就利用自己拥有的平台,努力做出业绩;不成功就另辟蹊径,走自己的路,宁可穷困潦倒,也不弯腰求人。 修水网 www.xiushui.Net 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当然要数陈门三代了。陈宝箴靠经天纬地之才,以成功护卫义宁府(即今修水)的奇功,赢得了朝廷的信任,直至官居湖南巡抚。在巡抚任上,他励精图治,践行新政,成为名耀中华的一颗新星。后因参与戊戌变法而被革职,继而被慈禧赐死。从头到尾,他没有一点讨饶求赦的意思,毅然率家带小,结庐豫章,最后奉旨饮鸩而亡。 陈宝箴的儿子陈三立有感于父亲的沉痛遭遇,誓不为官,由当年“倜傥有大志”的“义宁公子”华丽转身,成了精舍笔耕的“散原老人”,潜心研创诗文,终于开创了著名的同光体诗派。晚年因对抗日伪统治,拒不任职,绝食而死。 特别是其孙辈陈寅恪,真是学贯东西才高八斗,可就是他那个倔强的性格,叫人击掌叹息。留学十几个国家,光语言都掌握了20多种,竟没有拿到一张文凭,哪怕只要等几个月半年都不耐烦。他的理由就是:留学的目的是学到知识,而不是拿文凭。 HULING 陈寅恪故里宁州镇竹塅 就是在他的有生之年遭到了不公正待遇,以致难以正常发挥作用,只落得个“著书唯剩颂红妆”(指他编著的《柳如是列传》),而他的满腹经纶只为社会贡献了万一,几乎全都胎死腹中,也不改初衷。像这样的“掘”劲儿,屈指数来又有几个? 修水人的“倔”劲儿体现在官场上,有两个鲜明印记:忠诚与刚烈。也许是深受儒家思想熏陶的缘故,修水人的“忠君”观念很强,当然这种“忠君”主要是指忠于国家人民,是“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 修水人总是信守“食君之禄,忠君之事”的信条,所以修水人往往需要有识人者赏识,一旦被信任被重用,则能肝脑涂地在所不辞。而倘若被人怀疑或是被看轻了,修水人要么拂袖而走另谋新就,要么埋头发奋一鸣惊人。刚烈则是修水人仕途艰险且多中途夭折的致命之处。耿直率真的本性,促使修水人在认准一个事情之后,便旗帜鲜明地“认死理”,坚持自己的观点不改不悔,哪怕导致自己吃大亏遭大难。
修水网 www.xiushui.Net
大名鼎鼎的文豪黄庭坚又是一个绝好的例证。他因出类拔萃的品性和才华进仕入宦,又因关注民生疾苦、卷入王安石变法及其党争漩涡而屡遭贬谪。古时朝廷对官员的处罚,其中就表现为对其安排离京都越来越远。黄庭坚故里双井村 请看黄庭坚的做官路线:最先是河南叶县县尉,接着是江西泰和知县、“德平镇(山东临邑)镇监”。中间有过一个得意的时段,任过朝廷的几个刀笔小吏职务。以后依次是涪州(重庆涪陵)别驾、黔州(四川彭水)安置、戎州(四川宜宾)安置。此时昙花一现,任过9天的太平(安徽当涂)知州,尚未到任就被撤销了,最后还是羁营宜州(广西宜山),彻底罢官不说,还被软禁起来,结果以 61 岁的年龄,凄惨地死于宜州贬所。 尽管黄庭坚一生如此坎坷,身心受到极大折磨,但他却毫无悔意,矢志不移。对于为官之时的深入百姓体恤民情、力拒苛政为民请命的做法,他从不因自己的进退而改变,哪怕因此招致同僚挟私报复遭贬挨整也无所谓。自己的满腹经纶在政界用不上了,他就转而修道励文,潜心诗书创作,终以诗词开宗立派、书法位列宋朝四杰的千古伟业载入史册。 修水网 现在看来,这又是封建社会逼官为文的一个绝例。设若黄庭坚当时不遭贬谪,顺行官场,那么流芳百世、绝无仅有的江西诗派、黄体书法也就没有了,岂不是中华文化的巨大损失? 帝师万承风故里黄沙镇汤桥村 由此细究之,修水人乃至一切有才华有作为的人,都需要保持一种刚烈,亦即文化人的独特风骨:信仰真理,坚守气节,傲然于世俗,豪放于人间。 工部尚书莫将故里漫江乡 我相信,当今90万修水儿女,一定能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以更加厚重的德望、更加杰出的品行、更加辉煌的业绩,彰显出更多更好的名人!我们热切地期盼着。 微信号:gcjm888888 朱法元: 江西修水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编辑学会常务理事。曾任江西出版集团副总经理、编委会总编辑,江西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作品散见于《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解放军报》《解放军文艺》《散文选刊》《大家》《美文》《百花洲》《天津文学》等报刊。著有散文集、诗集9部,其中《沉静的山歌》荣获第四届冰心散文奖优秀奖、第三届中华优秀出版物提名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