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一书的出版,义宁陈氏从此名满天下,学界关注的目光,也上溯义宁竹塅这个小山村,人们试图解析,这个负有盛名的文化世家的文脉传承、家学渊源。但是,对于陈寅恪的祖辈,当初求学道路并不平坦,相当一段时间,附籍义宁的客家人,不仅没有自己的书院,参加科举也受到限制。直至陈宝箴父亲陈伟琳等为首事,在州治所在地,兴建梯云书院之后,客家子弟的功名之路才开始改观。陈宝箴、陈三立、黎仰昌、廖士翘等优秀弟子的涌现,皆得益于梯云书院的惠泽。
内容来自xiushui.Net 道光之后的《濂山书院志》,有记载本土士子,状告客家学子,冒籍入濂山书院考试案例,即道光十八年(1838),客籍甘临吉,遵期考试濂山书院冒籍一事。仅道光十九年(1839)三月,就有教职李海珊、余式壎、龚旭等,禀生黄济中、抱告黄心太和武举许建猷、教职李海珊,监生余型简,三起状告甘临吉混籍考试的。理由是,濂山书院是义宁州老籍先人捐赀创复,严立章程,凡后来入籍之家不得冒考。 下面是李海珊、余式壎等上禀诉状: 具禀教职李海珊、余式壎、龚旭,举人陈尔烈、姜霖、龚鸿,职员朱学家、陈伟,生员陈达泉,童生余炳南等,为禀明事缘,义宁州濂山书院起自宋朝,本邑各姓捐立田亩历有年,所故每岁考试,书院必须禀保盖戳以杜外籍混冒。不期有向在五图尾之甘临吉,藉有五图五甲之甘姓混入,希冒考书院以乱旧章。窃思五图尾寄籍在后,而书院立在前,岂容图尾之甘临吉冒籍考试,开后弊端。为此禀明大宪,伏乞吊册查明摈出书院,除消册卷以全旧章。万感上禀大老爷。道光十九年三月。 而客家子弟甘临吉及怀远都客籍不服,据理力争。官司一直打到藩司、抚台。道光二十三年(1843),本地士子龚旭、查望洋、陈伟、李海珊等二十二人再告,被巡抚吴驳回,才得以息讼。巡抚吴文镕(1792-1854),江苏仪征人,字甄甫、云巢,号竹孙。嘉庆进士。历任侍读学士、顺天学政、刑部侍郎等职。道光十九年(1839)任福建巡抚。次年改任江西巡抚,颇著政声。他在批文中入情入理,与其说是断案,不如说是规劝。 修水网 www.xiushui.Net 抚宪大人吴文镕批: 此呈虽据胪列二十余人,第三名即系陈伟,抱告又系姓陈。查陈伟曾以买山无理,细故京控,系一自是好讼之人,此呈想亦为陈所为耳。查现呈系为书院课士一事,殊可不必论该职员等一造,伊等先人捐赀创立书院,本为作养人才善举,但当论人才之可否造就,何有老籍新籍之分,理本不通。即现控之甘临吉,如果其人不学,不堪造就,师长自当屏之门墙,如果其人可造,当引掖培成,何必麾之门外,即揆诸该职员等先人创教之意。未必不欣嘉乐予也,在甘临吉一造士特患不能自立耳。古人或闭门深山,或千里负笈,德无常师,未闻于读书之地,先形争执也,果使通经致用,能于出人头地,将来或独建一书院,合通州之俊秀,裁成乐育,往不追而来不拒,岂不可为沾沾自私者愧励耶,乃两造均不揣本,而齐末以教学之事,竟至涉讼且缠讼不休,可为浩叹。 本部院职任抚绥,不能化导愚蒙,亦引躬殊自愧负,除所控不准外,仰义宁州即传谕甘临吉当奋志自励,期于成己成物,何处不可读书,毋庸在濂山书院肄业,徒竞客气而荒学业。谕龚旭、陈伟等,濂山书院既系伊等先人之赀所创,而伊等畛域自封,未窥圣贤有教无类之义,亦听其由旧不强语,以所不解也。所有控府控藩各案,该州即录批通详注销,倘经此批谕之后,两造再有出头先控者,即以健讼滋事严惩之可也。 崛起于陇田的竹塅人陈伟琳,在这件事上功劳不小。陈伟琳44岁时,曾走出竹塅作过一次远游,开始了追随古人的游历活动,足迹遍及淮、徐、齐、豫,“考揽山川,校其户口,厄塞、险易,以推知古今因革之宜与其战守得失之数。”我们还可以想到,书院考察,以及客家人的合法权益争取,也是他此行的内容之一。同治年《梯云书院志》,在《学规》一节中介绍,“每年二月初一日起馆,十月初十日解馆,起馆之日务宜整肃衣冠,听候州宪送院恭谒帝君,随拜山长、州宪,礼毕各居座次肄业,初三早复整肃衣冠,祭祀帝君,及崇祀主位。”这里说到了崇祀主位一事,留下了陈伟琳远游的信息。 为铭记建设梯云书院功绩,有酬祀先人习俗, “崇祀禄位”共有三十二位,陈伟琳排名第四,前三位是林汁青、赖蓂、郑体元,事迹分别写着,“倡建经理,方正贤劳”“督理修建、钜细无遗”“因公XX(缺二字)、备历艰辛”。而陈伟琳的事迹是“因公北上,倍尝艰苦”。由此可见,陈伟琳的游历,是受怀远都众人之托的一次考察,是关乎怀远都学子前途命运的问道。陈伟琳等的努力,为客家子弟提供了一个学习深造,获取功名的平台,是读书人实现梦想的起点。其子陈宝箴1851年恩科乡试中举,大慰望子成龙之心。 修水网 www.xiushui.Net 为此,已是湖北按察使的陈宝箴,遵嘱写有《梯云书院记》一文。并对“梯云”两字,作了如下的诠释:“曩时长者所以命名之义若,曰,士苟不卑于自待,而累级循序,以渐进于高明之域,学之既成,不匮于施为霖雨,光日月可也。斯梯云之指与” 云云。以表“上追樱桃、芝台之盛轨,而仰止濂溪、山谷两先生之德业,文章并与土著学士大夫,望衡对宇,交相切劘,而冺其门户异同之见,则人文蔚起,结绶弹冠,共梯乎青云。”之初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