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如果我们修水有一人获得了共和国勋章,那会众人称羡,万人景仰,大家定会引以为荣引以为豪了。在古代,如果我们修水有一人因功业得到了皇帝的赐诗,对其死亡进行哀悼哭祭歌颂褒扬,你会怎么想呢? 不久之前,疫情突袭修水大地,政府对全县进行静态封控管理。静坐在家,无事翻看《义宁州志》,突然发现州志上竟有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写我们修水人的诗。 图片通往龙峰的道路 哭陈龙(明 朱元璋) 内容来自xiushui.Net 图片黄坳乡龙峰村 立即查找有关志书和其他资料,访问有关人员,得知一些关于陈龙的简单信息。 这段话的大意是:陈龙,又叫陈隆,字文显,龙峰(黄坳乡龙峰村)人。元朝末年,同乡有姓刘的兄弟三人,残暴抢劫乡亲们的财物,并把陈龙的父亲陈均禄杀死了。陈龙非常痛恨他们,并立志报仇雪恨。于是率领本族子弟,并招募各方义士,一共有几千人,立即攻打劫贼的老巢仁和寨,把刘姓三兄弟及喽啰全部杀死,乡亲们因为他们得到了安宁。 xiushui.Net 周边的老百姓听到这个事情后,都来归附他们,来的人一天比一天多,最后达到了一万多人。农历壬寅年(1362年),朱元璋派兵平定江西,陈龙派弟弟陈良奉表归附朱元璋,陈龙被授予武昌卫指挥佥事,后又升任龙骧卫指挥同知。洪武四年(1371年),受命征讨开平,因病在军中逝世,被追赠为龙虎将军。 元末明初时期,是中国又一个多灾多难的时期。那时,元朝统治非常残暴,把南方汉族当作第四等公民对待,压榨掠夺无度,暴政虐待异常,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大家不堪这种地狱般的生活,纷纷起来举义反抗。一时江淮板荡,神州陆沉,群雄纷起,烽火四燃。在各处义军割据的情况下,元朝统治已经退到了黄河以北。 通过近十年的相互征讨攻伐之后,仅存朱元璋、陈友谅、张士诚三股较大的势力。朱元璋在壬寅年平定江西后,陈龙兄弟审时度势,最后决定奉表归附,开始了他们风云际会从龙而起的新时期。 在陈龙的上万兵士中,通过几年十几年的征战,有的战死在外,成了“无定河边骨,春闺梦里人”;有的功成名就,成了将军、千户。陈龙的叔伯兄弟陈英(字文德),为九溪街镇抚、后调荆州卫;陈镇(字文忠),为南昌卫千户;陈正(字文中),为武昌卫千户;陈龙的儿子陈弼也做到了代州卫千户。 xiushui.Net 对于陈龙归附朱元璋的从龙之举,后世之人给予了充分肯定。明代“宁州双凤”之一的周季凤在他的名作《宁对》中,对陈龙等人的义举,给予“义旗悬日月”的高度赞誉,《宁州志》和《义宁州志》都把他的事迹列入“忠义”条目。 陈龙的故里就是今天的修水县黄坳乡龙峰村。 陈龙的远祖陈灌于唐德宗建中元年庚申(780)赴任高安县丞,从家乡武宁蒿溪(今巾口乡蒿溪村)乘船沿修河逆水而上,途经龙峰山。龙峰山是修水一座名山。《义宁州志》载:龙峰山在州治东四十里。其脉自东南来,草木郁茂,峰峦参差,状类九华。 陪伴他上任的儿子陈锽见龙峰山川秀美,景色宜人,又有长冲平畴,意欲迁居于此,繁衍生息,绵延后世。后来,陈锽果然迁居龙峰山下,并将病逝于高安官衙的父亲和母亲都葬在龙峰山,还把祖父陈褒及祖母也迁葬于此,陈姓后裔尊陈灌为龙峰一世祖、陈锽为二世祖。龙峰陈氏为修水陈氏最主要的支脉,总共近二万人。 陈灌后裔陈旺由庐山迁居德安县太平乡常乐里(今车桥乡义门陈村),繁衍成了中国历史上鼎鼎大名的唯一一家三千多人同锅共食不分家的义门陈。义门陈追根溯源,其祖上就是在我们黄坳的龙峰山下。 本文来自修水网 修水两座文化高峰之一的桃里竹塅陈氏,陈宝箴、陈三立、陈衡恪、陈寅恪、陈封怀这“陈门五杰”名闻海内外,光耀千百载。虽说他们是客家人,从福建上杭迁来,但他们的祖上也是江州“义门陈”,实际上就是我们修水的龙峰陈氏后裔。 这实在是一件非常凑巧的事情,龙峰和竹塅,直线距离仅有几公里,中间隔了一座弥王山(眉毛山),一在山的东边,孕育繁衍出了“天下陈氏出义门”的大家族;一在山的西南边,诞生了一家四人入辞海的文化大世家,这么看弥王山周边确实是非同一般的风水宝地。 陈龙,曾经是宝刀横舞气吼风雷的威烈烈的大将军,他们一家兄弟几个父子几人,为朱元璋征战杀伐冲锋陷阵,为大明王朝立下了不世功勋。朱元璋对陈龙不幸病逝军中深感痛惜,“奈何”二字准确地表达了这种沉痛惋惜的情感。 “陈将军,威烈烈,宝刀横舞光照雪,气吼风雷阵云裂。”这三句把陈龙跃马横刀气吞如虎的英雄气概和骁勇善战威烈烛天的光辉形象充分地表现了出来。一句“料得英魂死犹战”,更是对陈龙虽死犹战这种精神进行了充分的肯定。 xiushui.Net 整首诗仅有九句,但字里行间都充满了朱元璋对陈龙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赞誉,对陈龙的丰功伟绩进行了热情的歌颂,对陈龙病死军中英年早逝表示了深深的惋惜。这首诗是一首壮烈的颂歌,也是一首沉痛的挽歌!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陈龙归附朱元璋是壬寅年的1362年,今年刚好又是壬寅年,相隔11个甲子660年,660年转瞬即过。 而陈龙、陈良们的墓地却无人知晓,也许已经榛漫草覆,也许和山土融为了一个整体,但皇帝朱元璋的诗和地方史志上占有的一席之地,似可告慰他们的在天之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