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山谷风 视频 图片 旅游 财经 教育 生活 文学 人物 档案 交通 观点 资讯 服务 专栏

黄庭坚传

旗下栏目: 文化艺术 书刊 小说 诗词 散文 记实 民间故事 黄庭坚传

浅谈黄庭坚的故乡情结

来源:修水网 作者:陈跃进 人气: 发布时间:2021-12-07
  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北宋时期著名诗人、书法家、江西诗派始祖。他虽然出于苏轼门下,与张耒、秦观、晁补之并称“苏门四学士”,但又因文华出众,与苏轼齐名,故又有“苏黄”之并称。

  黄庭坚于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农历六月十二日(公历七月十七日)出生于洪州分宁县(今江西修水)双井村故居。他十四岁那年,父亲黄庶病逝于代理康州(今广东德庆)太守任上。因官俸断绝,家中生活拮据,十五岁那年,他随在淮南为官的舅父李常前往求学。从此,他在外求学、为官、受贬,度过了绝大部分时间。不过,以后他还数次回到故里,或是进京考试前回乡读书,或是调任当中回乡省亲,或是护送母亲灵柩回乡安葬。黄庭坚的一生在家乡生活的时间虽然不及三分之一,然而,他对故乡的热爱与眷恋却是相伴终生。

  黄庭坚在故乡度过了美好的少年时光。他在这里启蒙读书,五岁时就能背诵“五经”,七岁时就能以《牧童》为题作诗:“骑牛远远过前村,吹笛风斜隔垅闻。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八岁时能写下“送君归去玉帝前,若问旧时黄庭坚,谪在人间今八年。”的诗句送给前往赴考的乡邻。因而,黄庭坚之名在幼时就传遍分宁,有“双井神童”之称。作为幼童,自然少不了去追寻童趣,读书之余,他和村里的同伴去抓泥鳅、捉蜻蜓、采莲蓬,或者到明月湾畔以石击双井、挥竿垂钓、观赏渔船上的鸬鹚下河捉鱼。随着年龄的增大,他一次次搭船经十里秀水来到县城。这是一片更为诱人的天地。黄庭坚来到仰慕已久的濂溪书院求学,来到气势恢宏的云岩禅院拜佛,来到七百里修江第一山的南山崖一边读书、一边赏景。那时的生活是多么的无忧无虑、多么的惬意呀!怀念童年在故乡度过的美好时光是人之常情,黄庭坚也不例外。而且,这种因怀念童年时光和他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以及人生道路上的坎坷曲折的交织更加剧了他毕生对故乡特别强烈的情愫。因此,在黄庭坚留下的诗词中常常可以看到他的这种情结的流露。“乞我一牧童,林间听横笛。”(《题李亮功戴嵩牛图》句)这里既是黄庭坚观人画牛后的有感而发,同时也使他联想起了当年在故乡时耳闻目睹的“骑牛远远过前村,吹笛风斜隔岸闻”的情景。黄庭坚不喜受尽拘束的官场而向往自由自在的田园生活,“欲解铜章行问道”(《次元明韵寄子由》句),“安得此身脱拘挛,舟载诸友长周旋。”(《武昌松风阁》句)但哪里是好去处?黄庭坚在诗句中写道,“ ??各有思归恨”(《次元明韵寄子由》句),“万里归船弄长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登快阁》句)“归”是最好的去处,“寄声谢乡邻,为我具两桨。”(《送吴彦归鄱阳》)黄庭坚人尚在外,但他已有了请乡邻备下双桨待他回家用的念头。黄庭坚归心似箭,表达的是他对故乡的一腔深情。 xiushui.Net

  从县城顺河而下约三十华里的河岸边有一座小山包,因其形状酷似一位母亲怀抱着幼儿,名为抱子石。从宋之前一直延续到现在,千百年来地方上有个传说,说是这里的人无论外出行程多远,离家时间多久,因为有了这抱子石的缘故,如同在外的游子思念母亲一般,心中总是思念着故乡。这毕竟只是一个传说,黄庭坚思念故乡,其中有一个重要的因素是对亲人的牵挂。黄庭坚受孔孟儒家思想影响深重,儒家思想中有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孝悌”。黄庭坚以孝著称,曾名列二十四孝,在对待兄弟乃至所有家人时也是有口皆碑,他外出为官时母亲和家人常令他魂牵梦萦,“寿亲发斑斑,千里劳梦想。”(《送吴彦归鄱阳》句),他初入仕途,在汝州作叶县县尉时,“五更归梦三百里,一日思亲十二时。”(《思亲汝州作》句),可谓是饱受离别亲人的煎熬。他在太和(今江西泰和)任县令时,曾受命往南安军(今江西大余)任乡试科考官员,途经虔州(今江西赣县),余洪范等友人以新采摘的莲蓬款待。黄庭坚咀嚼着鲜美的莲子,不禁有感而发,作《赣上食莲有感》:“莲食大如指,分甘念母慈。共房头 ,更深兄弟思。实中有幺荷,拳如小儿手。令我忆众雏,迎门索梨枣。”他触景生情,想到了亲人,又以物思物,想到了故乡,“吾家双井塘,十里秋风香。”后来,黄庭坚将全家三十余口带到任上,但是,在分宁、在双井,还安葬着他的祖先,在这里留下了他的根,他回忆起当年“大父无恙时,刻意教子弟”,可如今只能是“归扫松楸下,洒我万里涕。”(均为《十四弟归洪州赋莫如兄弟四章赠行》句)再后来,他的母亲逝世,黄庭坚与家人护母灵柩回到双井,将母亲安葬在父亲的身旁,并筑永思堂以示对先人永远的思念之情,从此,这块安葬有父母亲的故土更是在他心中重有千斤。 本文来自修水网

  分宁是一块山青水秀的好地方,有着“大江以西山水之秀甲天下,洪州分宁县钟秀居多”之说。当年黄庭坚的祖先黄赡来到分宁做官,后来弃官后干脆定居下来,不与黄赡看中这里的山水风光无关。黄庭坚如众多文人墨客一般,喜爱游览,欣赏美丽的自然风光。他的一生游历过许多的名山胜水,然而,出于一种骨子内的感情,他乡的景色再美,却难等同他对故乡自然风光的亲切,难以锁住他对故乡的向往之心,“莫教景物添春色,转觉山川是异乡。”(《钱塘旧游》句),还是故乡的景色勾他的心魂,以至万般之物都令他想起故乡,“落日使人思故山”(《问渔父》句),“时物感人情,忆我故乡曲”(《谪居黔南十首》句)。在黄庭坚留下的许多赞美家乡的诗章里,家乡就如同人间的天堂,“茶甘酒美汲双井,鱼肥稻香派百泉。暑风披襟著菡萏,夜月洗耳听潺?”。(《次韵叔父台源歌》句)“修水浓青,新条淡绿,翠光交映虚灵。锦鸳霜鹭,荷径拾幽萍。香渡栏干屈曲,红妆映,薄绮疏棂。风清夜,横塘月满,水净见移星。”(《满庭芳?修水浓青》上阙)“烟沙篁竹江南岸”(《次韵裴仲谋同年》句),“西安封域中,清水岩泉好”(《次韵清水岩》句),“溪横凤尾寒光去,山拥旌阳翠气来”(《次韵郭明叔登县楼见思长句》句)。黄庭坚完全是在用心、用情抒发他对这方水土的热爱。 修水网 www.xiushui.Net

  分宁在唐、宋两朝属上望等级的泱泱大县,文化教育兴盛。渊源于唐末五代的书院教育到宋代时虽然已经形成为一种正式的教育制度,但从全国而言,书院教育的发展并不平衡,而分宁的书院教育在当时很有起色。当时县内有黄庭坚的曾祖父黄中理创办的樱桃书院和芝台书院,有任分宁主簿的理学家周敦颐创办的濂溪书院。这些书院培养了许多的杰出人才,黄中理兄弟十子进士及第,时号“十龙”,黄庭坚年少时也曾在这些书院就学。家乡文化教育的兴盛不仅使黄庭坚感到自豪,而且,对于作了八年北京大名府教官的他来说,更多的是看到了教化的重要性,表现的是他对家乡文化教育的发展、人才的培养的关注。黄庭坚丁母忧在家守孝时,县令胡器之仰慕黄庭坚的才华,邀他为新落成的藏书阁作铭。当时黄庭坚因身体欠佳和大孝在身,几近封笔,但他还是欣然命笔,题写了《洪州分宁县藏书阁铭并序》,“夫士不可一日而无学,民不可一日而无教,”黄庭坚关注家乡教育之情溢于言表。

  黄庭坚崇尚佛禅,一生当中参拜过无数的名刹高僧。当时分宁县内有六大禅院,尤以黄龙禅院最具规模和影响,被称为江南西路四大禅院之一,还受到过朝廷的褒奖敕赐。黄庭坚自幼受到佛禅影响,步入仕途后,他对家乡佛院高僧崇拜,关注佛院的兴盛。他曾数次趁回乡省亲的机会前往这些寺院参拜。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他护母灵柩回乡安葬以后,他来到黄龙禅院与高僧参禅,并成为祖心大师的俗家弟子。他在黄龙禅院一住就是多日,与悟新、惟清等高僧关系密切。至今,黄龙山上还留下了他书写的“三关”、“法窟”、“黄龙山”、“灵源”等多处摩崖石刻,这些珍贵的摩崖石刻如今已成为江西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在家守孝期间,黄庭坚看到过去香火旺盛的云岩禅院人迹稀少,佛堂清冷,当他得知是由于住持僧法清不安于法事,难以服众的原因时,他和地方耆老一起促成了由黄龙寺悟新法师入主云岩禅院,从此,云岩禅院再度辉煌。南山崖下,如今还留下了黄庭坚手书的硕大“佛”字摩崖石刻,这在当地传说是黄庭坚为震慑水怪之作,但也足可见他信佛、崇佛,希望以佛来保地方平安的虔诚之心。黄庭坚离开家乡后,心中一直惦记着分宁的佛禅,与寺院高僧书信不断,“万山不隔中秋月,一雁能传寄远书。”(《寄黄龙清老三首》句)即使是在他谪授涪州别驾、戎州安置时,他还不忘为云岩禅院题写了《云岩禅院记》。 修水网

  宋徽宗崇宁四年(1105)农历九月三十日(公历十一月一日),这位受到朝廷不公待遇的老人逝世于羁管之地宜州。大观三年(1109),苏坚和蒋讳从宜州护送黄庭坚的灵柩回到双井安葬,从此,这位游子得以叶落归根,长相厮守于这片令他无限眷恋的故土。

  陈跃进 江西省修水县文化广播电视旅游局副局长,
责任编辑:陈跃进

最火资讯

首页 | 山谷风 | 视频 | 图片 | 旅游 | 财经 | 教育 | 生活 | 文学 | 人物 | 档案 | 交通 | 观点 | 资讯 | 服务 | 专栏 | 修水视频

赣ICP备09008563号-2 修水网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3330016260 QQ:303998284 修水网超级群:2756263 房产家装群:117835007 邮箱:163.www@163.com

赣公网安备 36042402000001号

Power by DedeCms 赣ICP备09008563号-2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