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庭坚似乎与江西这一地名联系得特别紧密。比如人们称他为豫章先生,或者称他黄豫章。因为汉代设豫章郡,那时的行政区划和今天的江西省几乎相当,治所也在今天的南昌;又比如他是“江西诗派”的三宗之首,由于他是江西人,诗派中成员多受他指点,且多为江西人,所以诗派以江西命名。可以说,黄庭坚是贴着“江西”地域标签而彪炳我国古代文化史册的。 黄庭坚被贴上江西的标签,也意味着人们对江西士人的精神气质有相同的感认。南宋德祐元年(1275),黄庭坚被追谥“文节”。此前江西士人中得此谥号的有南宋的杨万里和赵蕃,他们去世时,朝廷赐谥号“文节”。而黄庭坚在去世170年后,才被追谥此号。经历这么久的历史沉淀,自然是最经得起考验的。陈纬在议谥黄庭坚的文中说:“道德博闻曰文,能固所守曰节。公之文名,愈久愈著,如皦日之行天,终古不灭,非道德博闻不及此;公之气节,愈挫愈劲,如精金之在冶,百炼不磨,非能固守不能及此。请以‘文节’谥公,宜无歉。”(《太常寺议谥》)江西素以“文章节义之邦”驰誉天下,这是江西一域的文化在历史大乐章中奏出的主旋律。黄庭坚的“文节”之谥,是历史对他作为这一主旋律演奏者突出贡献的高度认可。 黄庭坚一生没有做什么大官,最高官职是在元祐八年(1093)除秘书丞,从七品。其后在崇宁元年(1102)领太平州事,这是一个从六品的官职,但只做了9天即被罢免,算不上职场上的履历。青年黄庭坚的科举之路也不是一帆风顺。治平元年(1064),他以乡贡第一的身份进京参加礼部试。等待公榜时,有人说他名列第一,于是大家为他置酒庆贺。突然,一个仆人披头散发、大声呼喊着跑进酒店,急得一时说不出话来,只是竖起三根手指,问后才知黄庭坚榜上无名,是乔希圣和同舍的3人考中。这时酒桌上的人纷纷散去,还有人为他流泪惋惜。黄庭坚却依然饮酒自若,酒后又与乔希圣一起去看榜,没有一丝不快的表现。这样的淡定,不是一般年轻人能做到的,可见黄庭坚青年时期就不看重功名富贵。 王安石是宋代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黄庭坚这样评价他:“余尝熟观其风度,真视富贵如浮云,不溺于财利酒色,一世之伟人也。”(《跋王荆公禅简》)在黄庭坚看来,所谓“一世之伟人”,不在于诗文才学,也不在于叱咤风云、建功立业,而在于“视富贵如浮云,不溺于财利酒色”。这就是黄庭坚的人生观、价值观。值得注意的是,黄庭坚这一跋文写在王安石去世之后,当时旧党得势,排斥新党,曾经出于王安石门下的人都在努力撇清和王安石的关系。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治平四年(1067),黄庭坚第二次赴礼部试,登进士第,同榜的有王安石的儿子王雱。黄庭坚的父亲黄庶与王安石也是同榜进士,王、黄两家是父子同年,黄庭坚的叔父黄廉曾得到王安石的提携。但我们从现存的宋代文献看,没有见到黄庭坚有任何寻求请托攀附的文字,这在宋代士人中少有。 刚正不阿 其“节”有守 “能固所守”,谓之“节”。《宋史》本传记载,黄庭坚在修《神宗实录》时批评神宗用铁龙爪疏浚河道如同儿戏,章惇、蔡卞等新党诸人认为这些记述是不属实的污蔑,黄庭坚回复说自己在北都任职时亲眼所见,是“真儿戏耳”。面对新党的各种查问,黄庭坚“皆直辞以对”,听到的人都称赞他胆气豪壮。 黄庭坚虽然对王安石充满敬意,但他对新法的施行,坚持实事求是,绝不阿顺。他担任太和县令的时候,朝廷要求销售更多的官盐,以谋求税收,很多县都在争取更大销售份额,黄庭坚却没有这样做。他深入穷乡僻野进行调查,发现官盐价格高,增加了老百姓的负担,写诗说“借问淡食民,祖孙甘哺糟。赖官得盐吃,政苦无钱刀”(《劳坑入前城》)。他还在《彫陂》一诗中说“知民虚实应县官,我宁信目不信耳”——了解老百姓生活的真实状况,我只相信自己的眼睛,不相信自己的耳朵,这样做的结果是“吏不悦而民安之”(《宋史·黄庭坚传》)。可见黄庭坚能坚持自己的底线,颇有气节,与那些为追名逐利而逢迎上级的官吏不同。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黄庭坚之所以具有这样的气节,和他不慕荣利的品性密切相关。因此,他在诗歌中多抒写厌倦官场想退隐回家的情感,应该是对封建社会污浊的官场不满,是“出淤泥而不染”的人生选择。 笃于孝友 其“节”有情 黄庭坚是一个十分重视亲情、友情的人。他14岁丧父,侍母至孝,名列我国古代“二十四孝”。《宋史》本传说他“性笃孝,母病弥年,昼夜视颜色,衣不解带”。他被贬到黔州时,与哥哥黄大临唱和:“万里相看忘逆旅,三声清泪落离觞。朝云往日攀天梦,夜雨何时对榻凉。急雪脊令相并影,惊风鸿雁不成行。归舟天际常回首,从此频书慰断肠。”(《和答元明黔南赠别》)诗中表达了兄弟分别的痛苦和对他日相聚的期待。他写给外甥洪刍、洪炎、徐俯等人的很多书信,都是指点他们如何读书做人,充满了关爱之情。 黄庭坚交游甚广,他以苏轼为师,终生不渝,晚年称赞苏轼和陶渊明一样,都是千年难得的人才,“彭泽千载人,东坡百世士”(《跋子瞻和陶诗》)。和朋友往来的诗文,字里行间,弥漫着忠厚温润之气。他给晏几道的《小山集》作序,认为晏几道“其痴亦自绝人”,有很好的家庭背景,却“不傍贵人之门”求取官职;“论文自有体”,却“不肯一作新进士语”求取功名;“费资千百万,家人寒饥而面有孺子之色”,“人百负之而不恨,己信人终不疑其欺己”。该序对晏几道“磊隗权奇”的风貌和天真善良的品行,充满赏誉之词。全文没有一句门面套话,如果没有真情实感和同情之心,是写不出来的。 内容来自dedecms 对于后学,黄庭坚也是不遗余力进行指导。即便是被贬到偏僻之地,他“不以迁谪介意,蜀士慕从之游,讲学不倦。凡经指授,下笔皆可观”(《宋史》本传)。 诗骨劲健 其“节”尚美 受黄庭坚影响而形成的江西诗派,在历史上虽然有不同的批评之声,但是,黄庭坚个人的诗歌创作成就,在士林是被公认的。金人元好问说“论诗宁下涪翁拜,未作江西社里人”(《论诗三十首》),就是在肯定黄庭坚诗歌艺术的基础上,对未能得黄之精髓的末学表达不满。无论如何,黄庭坚“我不为牛后人”的创新精神,以及对诗歌艺术精益求精、迥不犹人的追求,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黄庭坚写诗主张“以故为新,以俗为雅”,造语生新,善于化腐朽为神奇,为世所重。他指导后学写诗,强调“无一字无来处”,重视句法,提出“夺胎换骨”“点铁成金”。客观地说,黄庭坚的诗峭拔拗折,瘦劲深沉,呈现出不同于唐诗悠扬婉转的审美风格,超出了一般的审美期待。但艺术的创新对受众总是有选择性的期待。“万卷藏书宜子弟,十年种木长风烟”(《郭明父作西斋于颍尾请予赋诗二首》其一),这就是黄庭坚对读者的期待。 织梦好,好织梦 我们今天阅读黄庭坚的作品,依然能感受到他那“能固所守”的生命力,这样的诗人诗作,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是不多见的。有人批评黄庭坚的诗喜用典故,生涩难懂。其实,黄庭坚很多优秀作品并不用典故,如《题落星寺四首》其三:“落星开士深结屋,龙阁老翁来赋诗。小雨藏山客坐久,长江接天帆到迟。燕寝清香与世隔,画图妙绝无人知。蜂房各自开户牖,处处煮茶藤一枝。”全诗没有一个典故,没有一句费解,写景如画,情趣宛然。反复涵咏,便能从落星寺的深幽中,感受到诗人心灵的自在与恬静。如此境界,代表着一种美好的生存状态,一种清雅脱俗的文化气质,一种令人向往的精神修养。哪能只是“论诗宁下涪翁拜”呢? 黄庭坚不仅以诗著称于世,还是与苏轼并驾齐驱的书法家。他的书法辨识度极高,小楷、草书在宋代独树一帜,行书长枪大戟,杰气凛然。其书法表现出来的铮铮骨力,和他的诗风、人格完美统一。 风格即人,黄庭坚作了最好的诠释。我们看过了热中人作的冰雪语,再来看黄庭坚的诗文、书法,是多么有性情,有操持,有学养。作为江西的文化名片,我们有理由推出黄庭坚。 ▍当代江西 作者单位:南昌大学 作者:周子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