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全县乃至江南地区成立的第一个人民公社,太阳升公社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戴上的耀眼“光环”逐渐黯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才真正让太阳升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江南第一社”的巨变 走进太阳升镇,不由会想起这里曾有“江南第一社”之誉。1958年8月15日,太阳升人民公社成立,是修水乃至江南地区成立的第一个人民公社。1984年撤社建乡。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这里才真正如冉冉升起的太阳,朝气蓬勃,光彩夺目。 基础建设强筋骨 30年前,太阳升镇集镇面积不到1平方公里,隔河两岸群众来往仅靠一座浮桥或机动船。2002年,投资1100万元的三都大桥建成,东西两岸“天堑变通途”。如今集镇规划面积达3.8平方公里,人口达3.5万,建有宾馆、酒店、超市、医院、敬老院、商品房楼群、自来水厂等。全镇水泥路总里程达100公里,提前一年实现了村村通水泥路或油路的目标。从2006年开始,通过新农村建设,农村面貌焕然一新。2007年被评为全县新农村建设工作先进单位,王家山新村点被评为全市新农村工作先进单位。已完成的20个新村建设点中的650余户3200余人实现喝干净水、上卫生厕、住整洁房、走平坦路、用洁净能目标。谈起新农村建设,三甲店村77岁村民黄群章高兴得合不拢嘴:“以前出门睛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现在好了,不穿雨鞋也可以出门玩了,村里还有了公交车呢。”该镇2003年就投资150多万元,完成了有线电视改造和并网,大大提高了电视信号质量,扩大了覆盖率。杨梅渡村车田社区韩山莲对此深有体会:以前要架天线才能接受信号,并网后,现在看电视有30多个台,节目多得不得了。 修水网 www.xiushui.Net 产业发展添后劲 粮食、蚕桑、畜牧是该镇三大产业。2008年全镇粮食复种面积3.5万亩,连续六年确保粮食总产稳中有增。杨梅渡村陈开华自1995年通过土地流转租田种粮,现种粮面积达103亩,今年收获稻谷4.3万公斤,收益7万多元。全镇桑园面积达万亩,年养种量2.3万张,人均创收1200元,成为江西蚕桑第一镇。坪塅村党支部书记曾献明说:“自从1979年栽桑养蚕尝到了甜头后,村民积极一直高涨。现在全村养蚕专业户655户,桑园5亩以上120户,今年养种突破5000张。”今年全镇生猪饲养量达2.6万头,出栏1.45万头,家禽饲养17万羽,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成立了谐和农机专业服务合作社,有收割机31台,耕种机120台,手扶拖拉机70台,全镇机械化率达80%以上。农科所村民吴木根说:“以前靠人力和牛耕。现在实行了机械化,节省了大量的财力和物力。今年我买了台插秧机自己只花5000元,国家补贴了1万元。” 工业经济壮实力 该镇牢固树立“无工不富、无商不活”的理念,围绕资源抓项目,做大做强加工业,有力推动了粮食、建材,交通运输、农副产品加工等企业的快速发展。三都村党支部书记傅祖生说:“本村80%以上农户经商,村两委全力做好服务,去年3月,吴新华创办铝业有限公司,村党支部帮其科学选址,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缺少周转资金,又为他担保落实4万元无息贷款,500米路面不平,村干部又请人拖煤渣帮其免费铺平。今年3月,从布甲乡移民过来的吴青山想创办石灰厂,他把这一想法告诉了我们,我们不仅出面帮其协调土地流转,在用电方面又与三都供电所取得联系,为其节省了1000元费用。”民营企业的发展,为该镇劳动力的转移铺设了绿色通道。全镇有3500多名劳动力在民营企业上班。至目前,全镇规模民营企业有10多家,皮鞋、精制灰厂、小泥砖厂等小企业、小作坊30多家。至2008年底,民营企业总数达860家。其中,仅今年新上项目就达25个,目前,投资1.9亿元的三都电站和投资3000万元的物流园项目正在加紧建设。全年工业总产值达13580万元。 xiushui.Ne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