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步中前行 30年前,我县城镇建设仅仅停留在满足居民基本生活需求的层面,基础设施等级低。“五五”初期,县城面积仅2.1平方公里,建筑物以砖木结构为主。1980年,开始着手城区改造,将县城凤凰山路、衙前路、站前路改造为沥青路面。集镇建设亦同时起步,1981年至1985年全县集镇农民新建住房面积约200.43万平方米。1983年,北城中心广场建成,成为市民公共休闲场所。1985年,开始编制县城总体规划,面积为5.05平方公里。1990年,11层高的电信办公大楼竣工,成为当时县城标志性建筑。到“七五”期末的1990年,县城建设已初具雏形,街道路面基本完成沥青路面改造,城市建设开始朝规范化方向发展。 记者感言:改革开放之初,我县城镇建设尚处艰难起步阶段,受经济不发达和思想观念滞后的制约,城镇建设发展缓慢。全县城镇化建设期待新的突破。 探索中渐进 1992年,赣北商城投入使用,成为当时全县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商贸市场;1993年,城南开发区初具规模,修水丝绸城、宁红食品城、康顺高耐热瓷集团等一批企业林立区内,并开始启动沿江路建设工程;1996年,全长1250米的沿江路建成,成为县城一道亮丽的风景线;1995年,渣津镇列为全国小城镇建设试点镇,三都镇已建成2.4平方公里开发区,黄沙港镇工业小区与集镇建设初显成效;1996年,县委、县政府决定实行县城南移战略,将城南开发区改为城南新区,并出台了《关于县城南移的决定》,城南建设从此步入快车道。1998年,县城第一座花园小区百汇安居工程竣工,同时宁红大道改造工程完工,路面宽度达40米,成为贯通南城东西的交通要道;城北着手绿化建设,改变了街道两侧只有行道树的面貌,绿地覆盖率以每年5%以上的速度增长。截止“九五”末,县城绿化覆盖率达25.5%。 修水网 记者感言:上世纪90年代,我县城镇建设步入良性发展轨道并取得初步成效。基础设施日渐完善,城市建设趋于合理化,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城镇化建设在拓城、扩容、提质提速上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发展中加速 进入“十五”期间,我县城镇建设步入快车道,进入鼎盛时期。自2000年起,农村集镇建设加快,36个乡镇规划陆续编制完毕,渣津镇被国家建设部授予“全国小城镇建设重点镇”称号。2001年宁红大桥投入使用,为南城新区的开发架起了一条“高速通道”。 2004年,对《县城总体规划》进行第二轮修编,规划起止时间为2005年至2020年,县城规划控制面积由15.89平方公里扩大到62平方公里,规划人口为20万人。以创建省级山水园林生态城市为主题,以城镇项目为抓手,按照“农民进城、居民进区、工业进园、商贸进场”的思路,陆续建成了一批住宅小区、商贸市场和休闲广场。至2005年,全县城镇人口已达13.428万,占全县总人口的16%。 2005年,南城新区2.8平方公里的开发建设全面启动,区内13条主干道相继开通成网,县行政中心、汽车总站、市民广场等一大批重点工程相继建成。此后,新城花园、滨江花园、景昕嘉园、修江明珠、恒丰花园等住宅小区相继竣工。2007年,县政府及一部分县直机关迁入南城新区办公;启动城区管道天然气建设项目。2003年至今,我县先后启动100多个大型城市建设项目,总投资达40多亿元。县城小街小巷的路面、排水、路灯改造逐步完善。 修水网 www.xiushui.Net 农村集镇开发坚持与生态移民、扶贫搬迁、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以硬化、绿化、亮化、净化为重点,集镇功能逐步完善。渣津、太阳升集镇等一批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新型集镇开始出现。以太阳升镇为例,该镇完成基础设施投入210万元,改造人行道1000平方米,新建改造新区下水道200米,新增绿化面积400平方米,新增路灯58杆,改造集镇水渠1000米。2007年,全县集镇基础设施建设总投入达2000余万元。 记者感言:进入“十五”期间后,我县城镇建设迅猛发展。围绕一河两岸的发展格局,以大城建带动大投入,以大投入带动大发展,城镇建设步伐的快速推进促进了与县域经济的良性互动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