奏响社会事业发展和谐乐章 推进社会事业发展是完善政府社会管理、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任务。改革开放30年来,我县在致力经济建设的同时,着力发展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和谐修水建设进程迈出了铿锵有力的步伐。 学有所教———夯实民生之基 改革开放以来,历届党委、政府通过不断整合教育资源,加大教育投入,全面落实农村义务教育保障机制,强化教育普及力度,教育事业得到长足发展。30年来,全县适龄儿童入学率由1978年的81%提高到2007年的100%,初中生辍学率则由45%下降到3%以下。2005年12月我县“两基”工作顺利通过省政府验收。 全县幼儿教育方兴未艾,幼儿园由1979年的20所增加到2007年的148所;职业教育蓬勃兴旺,县职业中学于2003年定为全省重点职业学校,同年11月,被评为“全国职业指导工作先进单位”;民办教育与公办比翼齐飞,2002年起先后创办英才中学、琴海学校等,现有在校高中学生5181人,占高中在校学生总数38.2%。2001至2007年,全县共为高等院校输送合格新生18380人。 努力加强教育基础工程建设。先后开展了校舍危房改造和校园“六配套”建设。“十五”期间,我县新建改建校舍项目394个,消除危房面积12.5万平方米。至2007年,全县财政教育性投入达19457万元,是改革开放初期的70多倍。 xiushui.Net 通过大力实施“扶贫助学”工程,认真落实“两免一补”政策,确保了让每一位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不因贫困而失学。到2007年止,共发放“两免一补”资金2198万元。同时,通过“希望工程”、“春蕾计划”动员社会力量资助贫困学生4596人次,资助金额约106.4万元。 病有所医———力保民生之需 近几年,财政对卫生事业投入力度逐年加大,基本形成以县级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支撑、村级卫生所为基点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30年前,农村生孩子都在家请“接生婆”,现在住院分娩率达到了90%以上。全县36个乡镇都设有卫生院,全县卫生机构45家,病床796张、医务人员1083人。每个村都设有村级卫生所。 “得了阑尾炎,白种一年田,救护车一响,一头猪白养”,这曾是我县农民看病就医的真实写照。2005年,我县在全市率先启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至今年4月底,全县农民累计有101.01万人次从新农合中受益,累计获补偿金额6790.14万元。农村医疗救助4.1万人,救助资金700余万元。2007年,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启动。 防疫保健体系不断得到完善,县、乡、村均有防疫保健机构和队伍。免费接种疫苗达到9种,接种率达90%以上。以计划免疫为龙头,建立并不断完善公共卫生应急体系,成功应对了“非典”、“禽流感”等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本文来自修水网 民有所乐———构建民生大舞台 1978年10月,我县在县城凤凰山建立首座电视差转台,从此结束了无电视的历史;1986年9月,板山电视转播台开播,全县80%以上的地区可以收看到中央电视台、江西电视台;1996年,组建修水广播电视台,从此有了本县的电视节目;1980年10月1日,文革中被迫停刊的《修水报》复刊,在2003年全国报刊整顿中继续保留国内统一刊号,成为全国7家正规县级党报之一。 改革开放以来,我县文化事业日益繁荣,群众文化活动日益丰富。县城现有11个群众艺术表演团体,春节晚会,“双井之春”音乐会,成为我县传统的群众文化活动项目。文化创作成果丰硕。近几年发表、出版文学著作百余部(件),山谷诗社在省内外诗词界影响越来越大。大力保护和发掘具有修水地域特色的民间文化艺术,其中全丰花灯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宁河戏被挖掘和整理出传统剧目260余个,记录、整理了戏曲腔谱60余种。同时,以秋收起义策源地组织开展了一系列“红色修水”宣传活动,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体育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群众体育组织由30年前的两三个行业组织,发展到现有各级各类群众体育组织498个,全县现有各类体育组织会员3.8万余人,群众体育场所达62万平方米。2005年我县被评为“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2007年被评为“全国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活动”群众体育先进单位。 修水网 www.xiushui.Net 记者感言:我县社会事业的巨大进步,得益于经济的发展,取决于改革开放决策的英明。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是实现我县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全县人民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新的期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