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来到余塅乡上源村采访。在新开垦的早熟梨基地,正在为树穴填肥的村民吴新慰拍拍手上的土说:“这两年,我们老百姓的生活是越来越好了,全靠乡村干部带着我们走上了致富的好路子。” 地处赣湘边界的上源村曾因交通落后、信息闭塞,穷得叮当响。“穷则思变”。近年来,上源村村民在乡村干部的带领下,在“思变”中摸索、实践、总结,实现脱贫步子快、致富路子宽的转变。上源村党支部书记吴小安道出了感受最深的话语:“思路决定出路,思路一新富路宽。” 当了20多年村党支部书记的吴小安,论种田是能手,论组织农业生产是“行家”。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他凭借着这些“看家本领”和村干部一起组织村民劳苦耕作,一年忙到头,二年忙到梢,可农民虽能填饱肚子,却鼓不起钱袋子。村民们心里纳闷,吴小安心中焦急:“富路在哪里?” 进入新世纪,吴小安与村民吴为胜等人走出家门,到县内一些乡镇转了转,到江苏、广东等地走了走。这一转一走,大开眼界。回来后,村党支部与村干部很快形成共识:改变传统种植模式,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上做文章,走特色种养致富路。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村干部的倡导起初在村民中没起多大作用。吴小安介绍,当初鼓励村民搞药材、山羊等特色种养,竟然都不敢搞;2002年村里有退耕还林指标时,老百姓都不敢要。 内容来自xiushui.Net 干部带头创路子,抓好典型树样子。于是,吴小安首先在自家责任田种上白术,每亩收益增加2000多元。他把种植要领及时传授给村民。第二年全村50亩的白术种植基地便形成了。2007年,全村白术种植面积达到150余亩,年产值近130余万元。同时山羊、蚕桑等特色产业户有了12户。村民吴应宝种植白术2亩多,收入1.6万元。加上榨油作坊的收入,吴应宝的家庭年纯收入近3万元。去年,上源村成立了白术专业合作社,药材种植走上了产业化道路。合作社主任吴为胜说:“合作社成立后,白术种植效益增加,村民积极性更高,2008年总产值有望翻一倍。” 2007年,村里搞新农村建设,修通了水泥公路,家家户户用上了自来水,村里环境面貌焕然一新。通过培训,村里也涌现了一批有文化、懂科技、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去年底,村委会倡导发展早熟梨产业,村民们争着抢着种植,很快落实了近100亩面积。村民吴新慰高兴地说:“有党和政府这么好的政策,我们农民奔小康,不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