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修水网 HULING 周杰三 (中国县市报研究会副会长、自律维权委员会主任、山东寿光日报社社长) 山谷故里、诗画修水、秋收起义的主要策源地,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一面军旗设计、制作并率先升起的地方,我是仰慕已久。一到这里,我就带上相机,迫不及待地去了两个地方。首先我到了黄庭坚纪念馆,一进门,工作人员问我是干什么的,我坦言是搞新闻的。他连忙说:“请您进去参观吧,不要买票。”让我顿时感受到修水人民热情的温度。时近黄昏,我又赶到秋收起义修水纪念馆,当我欲掏腰包买票时,工作人员说,天色不早了,别买票,快进去看吧。看了大约半个小时后,天色开始变暗,此时讲解员出现在我身后,我心想纪念馆该下班了,便回头对讲解员说:“我看完这儿就走。”“别误会,我看你这么入神,可光线太暗了,来问您需不需要开灯。”听完这话,我对秋馆的讲解员刮目相看,我对纯朴的修水人民刮目相看,我对整个修水刮目相看!” 修水山好水好人更好,革命老区就是革命老区,不一样就是不一样!中国县市报研究会这次组织到修水来开会,是在一个理想的地方开了一次理想的研讨会。回去后我要讲给我的家人听,讲给我的朋友听,讲给我的同事听……,这个地方将永远铭刻在我的记忆深处。 (记者 丁洪海) 内容来自xiushui.Net 侯爱平(中国县市报研究会副会长、江 苏东台日报社党组书记、总编辑) 修水之行,我最深的感受是“三个想不到”。 一个“想不到”是修水的山水是这么秀美。原以为修水是山区贫困县,穷山恶水,道路难行,但一进入修水,青山秀水一路扑面而来,山中有水,水中有山。我的家乡是水乡,所以我钟情于水,但修水的山水交融更让我惊叹。 二个“想不到”是修水县委、县政府对新闻宣传工作这么重视。想象中的《修水报》办报条件是比较落后的,可一走进漂亮的报社大楼,给我一种全新感受,办公条件良好,工作井然有序。与来看望我们的县委、县政府领导交谈,得知县委、县政府为办报提供了宽松的工作环境,而且财力上给予尽力支持,确实难得。 三个“想不到”是一个山区贫困县能办出一张这么出色的报纸。《修水报》导向正确,版面大气,品位高,文化底蕴深厚,群众基础扎实,可看出《修水报》有着先进的办报理念和高素质的新闻队伍。 我祝愿修水的明天越来越美,《修水报》越办越好! (记者 丁辉丽) 杨勤业 (中国县市报研究会秘书长、浙江诸暨日报社副总编辑) 本文来自修水网 修水山青水秀,俨然就是一道秀丽的山水园林画廊。这里人杰地灵,文化底蕴深厚。山背文化印证了修水近5000年的文明史;“陈门五杰”学术建树让人敬叹;双井村北宋一朝48位进士更是令人称奇。修水优越的山水自然资源、丰厚的人文资源、蓬勃发展的文化事业、保护较好的生态环境,都为修水开发山水旅游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修水山水犹如黄庭坚的书法一样,风格独特,自成一体,旅游资源可谓得天独厚,做好山水文章大有可为,完全可以做大做响做强,打造成一个生态休闲旅游的好地方。我认为,还可在规划中考虑与庐山接轨,把修水融入庐山大旅游圈,借助庐山的品牌力量发挥出修水“红、古、绿、特”的优势。特别是人文资源需要借助文化名人来做好二次传播,为文化寻根人提供好的基地和平台,从而扩大自己的知名度,并可以修河或人文资源为主题建立一个相对集中的基地,进行重点开发。 (记者 黄建生) 葛 建 (江苏海门日报副总编缉) 来修水之前,有朋友告诉他,修水是个老、边、穷的地方,在那里吃和住都会面临很多困难。到修水呆了一天后,我当晚就发信息告诉朋友,修水是个融现代气息和原始生态于一体的美丽山城,是个山美、水美、人更美的地方。到修水的那天上午,我到南山宾馆报到才知道变更了地点。宾馆的服务人员热情地接待我,之后又把我送到宁红宾馆。我站在南山宾馆旁欣赏修水县城全景,真是太美了,恰如“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挞送青来”。我到过很多美丽的县城,只有修水我觉得她是块藏在深山的美玉。美得出乎我的意料,美得让人心醉! 本文来自修水网 我带着朝圣般的心情参观了秋收起义纪念馆。当了解到工农革命军第一面军旗是在修水升起,修水有10万革命烈士时,不禁对这块红色土地更加肃然起敬。修水的红色、绿色、古色等旅游资源非常丰富,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发展旅游业会大有前途。但修水的旅游好像并未形成规模产业,外界人很多都不知道修水。我得知修水县已启动旅游总体规划,建议加大宣传推介力度,另外,此次修水之行有两个美中不足,想买点具有地方特色的纪念品回去,但宾馆的人却说不出来。修水的土特菜很地道,但开发好像还是空白。另外,修水的城市建设很美,街道宽敞、整洁、干净,但缺少地方标志性建筑,要通过标志性建筑让到过修水的人忘不了这里。 (记者 陈景略) 高山青 (江苏张家港日报副总编辑) 我出生在江苏省一个山青水秀的地方,那儿山美水美,父亲于是给我取名叫高山青。这次到修水,我惊讶地发现,修水的山水美得超乎了我的想像。她就像我的名字一样美。 环境就是品牌,环境就是效益。张家港现在是“全国文明城市”、“全国卫生城市”、“全国环境模范城市”,拥有这么多光环的张家港引来海内外无数投资者,只有999平方公里国土面积的张家港,现有人口130万,财政收入108亿,年上缴国家税收250亿。在城市建设方面,张家港人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从娃娃抓起,从幼儿园抓起。文明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张家港市搞城市创建工作有近20年的历史,现在生活在这个城市的年轻一代,从小就耳濡目染了城市创建的艰辛,没有铁的手腕、硬的措施以及持之以恒的决心是搞不好城市创建的。城市重在建,更重在管,在张家港,无论你是领导、党员干部还是普通职工、普通市民,人人都是城管队员,人人都是环卫工人,人人都是张家港的形象。 HULING 修水抓创建工作听说只有短短几年,但取得这么大的成绩的确不易,修水美丽的山水是一笔用多少金钱都换不来的财富,这是资本,努力再加大宣传力度,加大管理力度,一定会得到丰厚的回报。 (记者 朱修林) 内容来自xiushui.Ne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