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水网 考古现场 内容来自xiushui.Net 一年有7个月在工地 湖山村茶园遗址,离月光垴遗址约500米,这里共有9名考古队员。午餐、住宿就安排在他们的驻地。 当天的午餐共六菜一汤,都是“清一色”的猪肉。似乎看出了记者的疑问,临时请来的厨师抢先告诉记者,因为驻地离镇上的菜市场有十几里路,菜难买,餐桌上菜的种类,取决于村民上门卖什么菜。当天上午,由于当地村民只上门卖过猪肉,所以全天的菜就是猪肉。 考古队员租住在当地村民的家里。一间房间住4名队员,房子没有隔热层,中午地板热得发烫,晚上蚊子又无孔不入,睡觉休息成了大问题。九江市博物馆副馆长、今年55岁的熊海清的脸被蚊子叮得肿起来了,其他队员的皮肤的裸露部分也能看到被蚊子“光顾”过的痕迹。 当队员们把白天挖掘到的石器、陶器、玉器等文物清洗、分类后,已是晚上10时多,有的队员还要加班把文物形状在图纸上描绘下来。晚上12时,房间还很燥热,尽管竹席用水抹过几次,但睡在上面背部依然发烫,加上不绝于耳的蚊子的“嗡嗡”声,到次日凌晨1时才迷迷糊糊地入睡,早上5时再次被蚊子咬醒。 醒来后,记者惊讶地看到,考古队员余江安赤裸着上身蜷缩在光光的地板上。正巧此时醒来的余江安却对记者说,习惯了,有空调房他们也不能住,因为工地上的温度太高,温差太大容易中暑。“我们不能病,一病就要拖工程后腿了。”在闲聊中,记者了解到,出生于考古世家的余江安,是直接从余干黄金埠唐代青瓷窑址转战到这个考古工地上的,已经有3个月没有回家了。这时,睡在余江安旁边的另一位考古队员严振洪接上话茬说:“我们每年平均有7个月在外考古。” HULING 队员们还告诉记者一个令他们自己都啼笑皆非的事情:因为他们都黑黑瘦瘦的,几天前,他们碰到高速公路施工方在招农民工,一位工头拍了一下其中一名队员的肩膀说:“老乡,愿意到我们工地上班吗?”记者了解到,修路的农民工一天的工资比考古队员的工资要高,因此考古工地招农民工很难,自7月8日进驻工地后的一个多星期里,茶园遗址考古工地只招到一位农民工。 房东的儿子从广东打工回来,看到考古队员的工作、生活条件后,他说:“你们的待遇也不比农民工好到哪去……” 与文物法盲艰苦抗争 对考古工作者来说,环境艰苦他们能忍,但文物受损及村民淡薄的文物保护意识,更令他们心痛。 记者在月光垴工地采访时,考古队员气愤地告诉记者:刚进工地时,这边是考古队员在布方(动土前期工作),那边却有不少当地农民明目张胆地野蛮挖掘,与考古人员进行挖文物“比赛”,根本无视由修水县公安局和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设立的警示牌。有的农民还像“专家”一样,一锄头下去挖到一块陶片之后,便把它放在手上细细捏上一会儿,然后扔掉,口里还很“无奈”地说,这东西不值钱。 采访中,一位考古队员突然指着直线距离约200米的另一座山头,只见6位农民模样的人从山上跑下来,每人手里大小两把锄头和一个蛇皮袋,然后骑上停放在山脚下的几辆摩托车,扬长而去。考古队员告诉记者,这些人估计刚盗挖文物下来。在考古工地,不时有村民围观,并向专家打听有关文物的价值。有村民说:“不用挖了,这种东西我家里还有,我卖给你们算了。”还有村民说:“文物在我们村里,我们也应该有份。” 修水网 这种情况令考古队员非常尴尬与无奈,由于不具备文物执法权,他们无法从村民手中“收”回文物,更不能激怒村民,否则接下来的工作难以开展,他们只能通过讲政策、说法律,一遍一遍地向村民解释与劝说。 在记者发稿前,徐长青电话告诉记者,7月8日至7月25日,考古队员在山背文化遗址3个考古点共发掘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陶器、石器、玉器1000余件,这些文物与湖北江汉地区的原始文化遗物相似,它们对于研究中国文明及国家起源等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 本报记者郁鑫鹏文/图 本文来自修水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