庙岭乡的一位农民给水稻施过尿素后,禾苗不但不见长,反而慢慢枯死。他焦急地来到乡农技站向农技员求教。农技员问清情况后告诉他说,一亩水稻施尿素正常量为15——20斤,你施了70斤,就出现了这种情况。这位农民听后懊悔不及。像这样的事件在农村不是少见,经常有农民抱怨说:“政府引导我们种这种那,却很少教我们如可种,结果总是和预想的相差很远”。 农民是农业生产的主体,也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实施者。农民的科技意识、生产技能和经营管理水平,直接决定着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有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农民平均受教育的年限不足7年。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打造科技型农以成为当前“空农”中近在眉睫的问题。 科技下乡:一丝甘霖意未尽。 改革开放以来,我县农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科技进步对农业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每次重大的科技进步和农业新技术的推广,都给我县农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在推广农业科技上,我县做了大量的不懈努力。今年2月,县农业局组织了送农业科技、法规下乡活动,采取融科技和法规于文艺节目的形式,寓教于乐,深受农民欢迎。3月5日至10日,全县30多家单位联合组成了声势浩大的“2004年科普之春”活动,深入到10多个乡镇,散发农技资料,免费赠送科技光盘,举办农业技术培训班,把科技送到田间地头。在春蚕饲养期间,县蚕桑局派出多名技术人员下乡,指导蚕农进行春茧饲养。今年我县早稻播种面积近10万亩,但全县有50%的早稻受到二化螟虫害的侵袭,县农业局和各乡镇及时进行了病虫病情测报,并派出大批技术人员深入村组田间地头指导农民喷药灭虫。 本文来自修水网 这些送科技下乡活动,一定程度上解了农民科技之渴。他们说:“送钱财不如送人才,搞救济不如送科技”。但是,年年搞的送科技下乡活动,如青蜓点水,虽给农民送来了一丝甘霖,但无法满足农民对科技的渴求,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科技推广:机制体制成“瓶颈” 发展农业一靠政策,二靠科技,这以成为人们的共识。目前,从中央到地方,对“三农”问题高度重视,出台了许多惠农政策。政策给足了,科技的问题就更加突出:技术到户率不高、现有科技成果的潜力不足,已成为农业发展滞后的重要原因。因此,探索建立新型农技教育和科技成果快速转化机制,实现科技与农民的零距离接触,最大程度上满足农民的科技需要,是当前“三农”工作的当务之急,而其中首要的是科技队伍建设和科技推广机制问题。 据县农业局副局长刘小雄介绍,我县农技干部分为聘用、正式两种,正式编制的干部财政工资发90%,而聘用干部只发45%的工资。而科技推广经费更是严重不足。在这种情况下,乡镇农技站的正常运行就遇到了严重困难,从而造成农技站主业(技术推广与普及)与辅业(销售农资)不分,甚至主辅倒置。他们把主要精力放在经营种子、化肥、农药等农资上,却很少能真正扑下身子推广新农技,造成了农技人才的浪费。庙岭乡农技站站长余昌水为农技员全年收入算了笔账:财政上发45%工资,每月350多元,一年不到4000元,扣除各种费用,实际拿到手的就只乘下2000元左右。 xiushui.Net 我县于1999年至2000年度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先进县称号,并成为全国100个的“国家科技星火密集区”之一。按有关规定,科技推广资金年投入前者要占地方财政收入的1.1%,后者要占财政收入的3%。而我县尽管逐年加大投入,但离要求还有很大距离。 这些现象昭示了一个根本性问题,即农业科技运行机制和科技队伍建设管理体制已经不能适应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成为农业发展的“瓶颈”。为此,我们必须—— 机制创新:让科技与农民贴得更紧 目前,我县正在着手启动现有科技推广机制体制改革。这种改革必须是全方位、深层次的。首先,要加强农民技术培训,创新农民素质培训模式,建立健全各级农民科技教育培训机构,加快农业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让科技转化为生产力,让农民得到实惠。同时,要运用市场经济规律,积极探索建立农业科技一体化管理的长效机制,在市场经济的作用下,农产品的加工、营销与贸易以及食品安全检查的一体化。去年,庙岭招商引进一个榨菜加工企业,以农户十基地十企业的模式,建立起从种子、化肥、技术指导、加工、营销于一体的生产体系,真正使企业与农户联成一个“利益共享,风险同担”的整体,从而大增强了抗市场风险的能力,农民得到了实惠。 本文来自修水网 科技跟着市场跑,市场竟争最终是产品的竟争。提高农业科技创新,不断开发 新产品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在这方面,农业龙头企业要成为农业科技创新的开发机构,更好地解决科技与农业生产生产需要脱节问题,使科学研究课题立项面向生产第一线,科技成果直接应用于第一线,把科技推广和农民有效连接在一起,达到产业升级、农民增收的目的。同时,通过企业为农民提供长期稳定的科技服务,实现科技推广,促进农民增效、农产品增值、农民增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