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山谷风 视频 图片 旅游 财经 教育 生活 文学 人物 档案 交通 观点 资讯 服务 专栏

山风

旗下栏目: 山风 网风 乡风

南圳:1981—2004

来源:修水报 作者:wolong 人气: 发布时间:2004-03-31
3月17日,我们来到南圳村,满天是春天的气息和一派农忙的景象。田野里,处处可见白色的塑料大棚,农民们在忙着干活,稀稀落落的房屋散落其间,静默在春雨中,南圳,给人一种安静的感觉。在村人的指引下,我们来到十八组谢益祥的家。
    今年40多岁的谢益祥,还清楚地记得1981年从前的生活情况,“那时,没饭吃是经常的事。家中人口多,全住在一幢破房子里。”现任村长邓登发也说起一件事,他说,记得弟弟邓登荣结婚时用的床和被子还是爷爷结婚时用过的,可那时还是家中最好的。那时,村里的确很穷,大家生活水平很平均,全村1800多人,天天在队上干活,一年生产出来的粮食除了卖给国家和集体自留一点外,剩下的全部按劳力或人口分掉,平均每人一年分到主杂粮就是140公斤!一家人一年能有一百元的收入,在村里就是富有之家。
    村长邓登发介绍:村里在1981年就把田全部分到了户,多的可以分到8分水田,4至5分旱地,紧接着村里的代销店、榨油坊都卖给了私人。分到土地的农民,真正感受到当家作主的感觉,把全部的精力和热情都倾注在自己的土地,狠不得它马上变成金。
    谢益祥就是其中的一个。他说,从分田到户后,反正饭能吃饱了,自已可以自由地搞副业,挣了钱,手头也活络起来。当时,村里的人都象他一样,真切感受到生活的变化。随着稻种的改良,种上了杂交水稻,产量明显提高,亩产能达到600公斤,粮价也由原来的9.8元/50公斤涨到了18元至20元/50公斤。农民们除了留足口粮外将粮食全部卖掉,平均每家的收入涨到了几百元。

内容来自xiushui.Net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村民的思想活跃起来,他们把主要的精力都放在如可能多赚钱上。虽说有饭吃了,但人们对物质文明的需求在不断增加。当时全村有90%以上的人住的是土房,因此,村民们除了把责任田种好外,就想着如何多走几条寻钱的路子。从1985年开始,不知是谁发现了村里的一座小山上有金,于是大多数村民上山淘金。“拥有黄金,就拥有财富!”至今说起来,谢益祥说起来还是那样激动。谢益祥就是热衷淘金的人之一。淘金三年多,他赚了近2万元!邓登发说,那几年淘金,大概为村里农民带来几十万近百万无的收入。“万元户”,是随着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出现的第一个最多的新名词。“万元户”成为当时人们对财富最高的追求,谁都在心里这样想过:我成了万元户,那该有多好!就是因为 山上有点金,使村里突然冒出了很多万元户!人们感到从未有过的富有。谢益祥在1985年结了婚,生了两个孩子,生活过得挺美的,看到村里很多人都开始建新房了,土房变成钢混结构的平房。谢益祥也用淘金赚来的2万元钱在原来住的旧房旁边盖了一幢120平方米的一层楼平顶房。这一年,邓登发用卖猪的520元钱卖来一台电视机,给村民带来了许多乐趣,也拓宽了村民的眼界。其实,南圳村在分田后出现的淘金热,在当时我县的古市、大桥、上杉等地都曾出现过。谢益祥在1993年一场大病后,把家中的几万元积蓄全用完了,还欠下6000多元的债,使他又回到了贫穷的起点。 本文来自修水网
    邓登发是1990年当上村干部的。他说,1990年时,村明的人均收入达到了600元,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末,种田的负担越来越重,越来越争不到钱了,农村交税的名目多了起来,交税的名单列出来一长串。当时,种田已无法负担这么多的税费,村里开始有人外出打工,全村有近200人外出打工,。外出打工成了村民们增收的又一条更直接的途径,谢益祥也是其中的一个。
    留在家中的人,开始漫漫寻找新的出路。
    种蔬菜,来源于一个重要的启发,1990年,内舍辟组的李月高在县蔬菜办的一位熟人引导下,在荒山上种了一亩辣椒,当年他净赚7000元!这给下在寻找出路的南圳人带来了一股新空气,带来了一线新希望。于是,种了几辈子水稻的南圳人,开始在自已的土地上种蔬菜。开始几年,人们都还是尝试着种一点,没有人来组织,也没人管理,完全处于一种自发的状态。此时,农业也正面临着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时期,1996年,正值村组合并,南圳村就订出了“1000亩蔬菜,100亩草莓”的规划。全村有100多户种了近600亩蔬菜,复种达到800多亩,50多户种草莓,面积最多的时候达到70多亩。
    当记者问邓登发什么事最值得高兴时,他说,还是近几年种蔬菜和外出打工。本来面临着粮亏本的情况,但种蔬菜又扭转了村里的经济。这些年种蔬菜亩产收入不低于2000元,好的可以达到4000多元。草莓的收入更高,平均每亩收入3000元,好的达到7000多元,和种粮比起来,已翻了几翻。 修水网 www.xiushui.Net
    蔬菜和草莓一年可以为村民增加百多万元的收入,成为村里主要的经济支柱之一,但不是所有的村民都种蔬菜,还有许多人想种,却缺少启动资金,打大棚首先要投入几千元,而种植又要技术,正是由于技术不过关,加上销售等原因,至今该村种草莓的只乘下了3户,面积只乘下5亩左右。谢益祥在外打了一年工,挣了3000元钱回家,他认为自已没有技术,在外比较难找工作,而且工资也不高,1997年他回到家,狠下心来种田,将自家的5亩水田全种上水稻,又租了5亩田,种了4亩蔬菜,1亩草莓,一直坚持到现在。
    作为一村之长的邓登发,他说自已有责任带领村民至富,让他们的腰包鼓起来。目前,村里最主要的增收渠道就是种蔬菜和劳务输出。
    走出南圳村,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农村并不仅是印象中的乡间风俗画,也不仅仅是田园牧歌般的美好,目前农民的真实生存状态还不能不让人重视、关心,所以总理才会有“心中为念农桑苦”的感慨。
责任编辑:wolong

最火资讯

首页 | 山谷风 | 视频 | 图片 | 旅游 | 财经 | 教育 | 生活 | 文学 | 人物 | 档案 | 交通 | 观点 | 资讯 | 服务 | 专栏 | 修水视频

赣ICP备09008563号-2 修水网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3330016260 QQ:303998284 修水网超级群:2756263 房产家装群:117835007 邮箱:163.www@163.com

赣公网安备 36042402000001号

Power by DedeCms 赣ICP备09008563号-2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