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里长茅话余氏
来源:修水报 作者:朱修林 人气: 发布时间:2017-07-13
如果说以黄庭坚为代表的杭口双井进士村是全宋时期一座巍峨的丰碑,那么以余玠为代表的、同属全宋时期的黄沙长茅余氏,因出了1名榜眼、两名探花、53名进士、两名丞相、8名尚书,且有“一门三太守,四代五尚书”,“兄弟九人同登龙虎榜”,“长茅三神童”等美誉而同样让后人叹为观止。如今,走过千年时光,十里长茅虽已不复存在,但余氏后裔却枝繁叶茂,人才辈出,分布在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和美国、日本、泰国、新加坡等地,人口达200余万。
长茅余氏的来历
仲秋时节,久晴后难得的一场秋雨。依窗而望,丝丝飘落,像时钟,敲打着时光的角落。行走在黄沙瑶村的路上,我们决定去探寻长茅余氏历史。在黄沙镇党委委员、副镇长朱彩源的陪同下,一路说笑,感受山色空蒙,流水潺潺,稻谷飘香。
13年前冬天的那个夜晚,我第一次听说过瑶村这个地名,感觉是那么的有诗意。当年,武汉江夏区有一个小姑娘被一个马戏团带到了瑶村,家人得知消息后立即报警。我随时任县公安局刑侦大队大队长朱曙东等民警晚上10点多钟赶到瑶村,当时马戏已经演完,朱曙东等人借着夜色冲进帐篷里,将刚刚入睡的少女解救出。少女父母得知消息后,急得在电话里直喊:“警察同志,将她手脚铐住,千万别让她再跑了,我们现在就赶来……” 修水网 www.xiushui.Net
那是我第一次踏上瑶村的土地,竟是那么的神秘、那么的刺激。这以后的日子,虽然去过好几次瑶村,也听说过长茅余氏,但从没有认真去看过、感受过。
然而,流年岁月里,那些消逝在历史长河中往事,总会有意无意间让人想起,就像长茅余氏,没有前因,无关风月,时不时撞进我的心房。
长茅余氏是一部书,一连几个晚上,我都在这部浩瀚的书海里遨游。
时光追溯到公元907年。
晚唐哀帝天佑四年(即公元907年),22岁的安徽休宁人余良高中进士,被朝廷派遣到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县)任县令,在修水任上的五年时间,余良革除陋习,勤勉理政,且为人正派,办事公道,深得全县百姓的拥护和爱戴。后官升至江州(今九江市)刺史、工部尚书,可惜,只因大唐江河日下、土崩瓦解,加之五代十国乱世,民不聊生,余良空有一番抱负却无处施展,不得已辞官回乡。
本文来自修水网
回到休宁的余良,想到自己为官之地修水民风淳朴,少有战乱,且山川秀美,土地肥沃,便带着父母,弟弟余从、余衮和余革、余贲、余旅、余咸、余升五个儿子,步行300余公里从休宁来到修水,落户在现在安乡十二都(今黄沙镇瑶村与黄坳乡交界处)一个叫安居坳的山上。
从此,余氏便在此繁衍生息。数百年间,科甲连珠,高官辈出,名震华夏。
在瑶村,我们见到了余良38世孙、今年68岁的村民余修文。他说:“余良迁到安居坳十余年后,大弟余从携母迁往广东韶关,二弟余衮迁往浙江钱塘。天下余氏出长茅,1100余年间,余氏繁衍生息,人数达200余万。”
为什么是长茅余氏,这里有一个比较统一的说法。
余良是位德高望重,尊贤重才,仁厚友善,广济民生的贤者。全家迁到安居坳后,家中一直养有一闲人,十余年间从不干活,整天游手好闲。一日,闲人要告辞了,他找到余良说,这么多年,没有什么谢你,我帮你择一块阳地和一块阴地,阳地用以建房,阴地用以葬坟。 修水网
说完,他带着余良来到一块空地前,空地的正前方有一棵高大的柏树。他说;“此为阳地,你要以柏树地为大门,伐柏树为门框。”接着,他又带着余良来到一处小山前,说:“此为阴地,你百年之后可安葬于此。”
余良按照闲人的指点,伐柏建宅,发现这棵柏树居然是空心的,且内生有一根长一丈二的长茅,余良很是惊讶,这柏树空心内的长茅是如何长成的?没有阳光、没有空气,靠什么养活的?他百思不得其解。住宅竣工后,余良在门楣竖“长茅堂”金字巨匾。
从此,长茅余氏名扬天下。
公元966年,81岁高龄的余良在长茅去世。在阴地下葬时,家人将树藤砍去,树藤内有五只孔雀扑腾着升天;挖穴时,有三只乌龟从地底下爬出。后人便有“三乌出动,五雀升天”的传说。
如今,余良的坟茔还静静地安葬在那里,走过1050年,荫庇万世。每年的清明前后,数千余氏后裔不惜远涉千山万水,冲着长茅前来扫墓祭祀,寻根问祖,寄托相思。 xiushui.Net
随同采访的瑶村支部书记刘品文说,古时的长茅,包括现在的瑶村和汤桥的大部,绵延十里,所以人们又称“十里长茅”。然而,现在在长茅生活的余良后裔少之又少。一代接一代的余氏后裔外出为官,离开了故土,带走了家眷,就连家中的佣人、长工都外出为官。
时光远去,故土难忘。千百年来,长茅依旧是长茅,她犹如孤独的守望者,守护着余氏的过去,守护着余氏的现在,也守护着余氏的将来。
走近瑶村长茅
“长茅风光旖旎,山形独特,历史上有‘九井十八峰’之说。”瑶村支部书记刘品文说。
从安居坳往下有一条小溪,流经历史上的长茅全境,小溪溪床全由砂子构成,水流经过悄无声息,即便是洪水季节,也无水流撞击声。且溪流两岸花草丰美,香气弥漫,被当地人称为“十里秀水”。
在长茅的四周,有十八座形态各异的山峰,其中一座形如奔马,且马背上有一块方形大石,远远地望去,就像是奔马背着一块大印,当地人称之为“天马驮印”。 HULING
采访期间,我们真的遇见了一位广西人驱赶着一队马儿,马儿的脖子上有“叮当”的铃声响起,远远地就能听见。广西人告诉我们,他在为瑶村不远处的高山上运送物资的,那里正在进行风力发电建设。
马队经过一座古桥,古桥只有10米左右长、3米左右宽。古桥建于北宋末年,至今有近千年历史。“叮当”的马队悠闲地从古桥上走过,我的眼前分明穿越了时光,从北宋到南宋,从南宋到元、明、清……余氏的祖先从古桥上缓缓路过,他们一步一回头,注视着我们,向我们倾诉着时光、倾诉着过往、倾诉着牵挂……
9月30日,我在位于县城鹦鹉街的一栋普通的楼房里,见到了中华余氏宗亲会、余氏历史研究会的工作人员、78岁高龄的余翠儒。我们聊了整整一个下午。他说,历史上的长茅是一个人丁兴旺,文化氛围很浓的地方,这里曾建有书院,一代又一代余氏祖先在这里读书、在这里成长,又从这里走出,很多人一别竟成为永恒,再也没有回到故乡。 xiushui.Net
沿着“十里秀水”,长茅建有九口水井。这些古井井水甘甜,族人饮之聪颖健身。每口水井均有金鱼嬉戏,若清洗井底则金鱼全无,井水复之则金鱼再现,井水水位长年平衡,多用不浅,少用不溢。如今,九井只剩下一口。
建于五代年间的余氏宗祠,先后三次重建。2008年再次重建,历时三年时间,2011年建成庆典。现在的宗祠总占地面积4000余平方米,宗祠内外轻金钢瓦,富丽堂皇,檐牙高啄 ,画栋雕梁,别具一格 ,颇为壮观。
余翠儒说,在瑶村,有两个传说至今让人津津乐道。
一个是关于买酒的故事。传说余良初入长茅时,家境贫寒。一日,一位中年男子从安居坳路过,见有一妇人在门前做草鞋。中年男子问妇人:“我是过路的,这里有饭吃吗?”妇人答道:“饭是没有,只有做美酒的糯米。”中年男子说:“那也行。”吃过糯米,中年男子将剩下的一部分糯米搓成米团,将米团丢进屋前的水井。临别时,中年男子告诉妇人说:“三天后这井里的第一担水为酒,第二担水为吃水。以后你每天都可以挑着米酒上街去买。”果真如中年男子所说,三天后,这井里的第一担水为米酒,挑着香甜的米酒上街出售,很受大家的欢迎。 内容来自xiushui.Net
几年后,中年男子再次经过安居坳,再遇妇人,问起水井米酒一事,妇人答道:“酒是每天都有,而且很香甜,就是没有酒糟。”中年男子听后,从水井中捞出米团,并抠出其中的少量,将米团撒在一块石头上,只见其中的一头刹那间变成了红色,那是酒糟染红的,从此,安居坳既有美酒,又有酒糟,取之不竭用之不尽。余翠儒说,如今水井已不复存在,但红色的石头还在,它就埋在安居坳的地下,我们打算将其从地底下挖出,安放于祠堂内。
另一个是关于乌龙墓的故事。
传说五代十国时期,由于处在改朝换代时期,华夏大乱,经常有战事发生。一日深夜,安居坳一带又传来了官兵喊杀声,余氏家人纷纷逃到山里,待安顿下来不久,其中的一对夫妇发现他们年仅3个月大的儿子丢在了家中,望着山下来回走动的官兵,这对夫妇心如刀绞,他们知道,这回儿子不是被官兵杀害就是要被饿死。
整整两天两夜,官兵才离开。年轻的夫妇迫不及待地下山,他们到处找儿子都没有发现他的身影。最后,他们在床底下听到了一丝动静,趴下一看,发现儿子被自家养的一只黑狗搂在怀里,儿子正安详地吃着狗奶呢。原来,是那只黑狗将小孩咬住拖至床底下,不仅躲过了官兵,而且用自己的奶水喂饱了小孩。余氏后人对这只黑狗感激不已,后来黑狗去世后,他们专门为这只黑狗修建了坟墓,一直敬奉至今。
灿烂的历史 修水网
在中华民族众多的名门望族里,长茅余氏犹如灿若星河中耀眼的一颗,在纷繁的世俗里,始终以其华丽的姿态上演着一场场精彩动人的剧目。
“从长茅走出去的余氏,有许许多多的名人,历史上,最著名的恐怕要数余玠。”余翠儒说。
余玠是南宋末年著名理论家、军事家,民族英雄、兵部尚书,曾任四川安抚制置使,四川总领,兼夔州路转运使。从淳佑三年到四年,余玠与蒙古军大小36战,战果显著。后又率军北攻兴元府(今陕西汉中),还击退进扰成都、嘉定(今四川乐山)的蒙古军。南宋后期,蒙古军队集结几十万人进军川蜀之地。名将余玠临危受命担任川蜀地最高统帅,成功打破蒙军迅速灭蜀后顺江而下的计划。正当余玠不断高奏凯歌之时,却受朝廷小人陷害,被朝廷用金牌召回,年仅48岁突然死去。在余玠去世26年后,南宋灭亡。后世学者将其比作与岳飞齐名的民族英雄。
数百年后,余玠被我县奉为“修水八贤”。
余翠儒说,重教育,重人才是长茅余氏的优良传统。余良在开创长茅之时,就把教育列入主题。长茅余氏先后办起了“中州书院”、“一经楼”书院、“青青轩”书院,这些书院久负盛名,时有“藏书万卷,门生三千”之誉,那时,余氏步入科甲者,无不出于这些书院。最著名的恐怕要数余夔一家,他一家出了三代尚书,四代内有进士23人,探花一人,榜眼一人,可谓是长茅余氏书香门第、衣冠之荣的典型缩影。
这些人物在《宋史》、《中国人名大辞典》、《宁州志》、《江西通考》等史料中都有记载,在全宋18帝320年间,尤其提到“兄弟九人同登龙虎榜”绝古无今,南宋庆历六年丙戌岁(1046年),礼部尚书余良肱的7个儿子和其堂兄工部尚书余从周的两个儿子为同科高中进士,“兄弟九人同登龙虎榜”故事名震京师,在当地传为佳话。
南宋名人朱熹在宋孝宗淳熙六年(公元1179年)为余氏所写《重修宗谱序》载“‘御笔亲封’一门三太守廉保重名之振,四代五尚书能为帝王分忧,守俸禄如井泉,抚百姓如妻子,显江右之文献,竖豫宁之望族。”如今长茅余姓始祖余良墓前还竖有“一门三太守,四代五尚书”字样的碑文。
北宋著名诗人、书法家黄庭坚在为长茅余氏家谱撰写的《跋》中高度评价长茅余氏:“衣冠之荣甲于修水”、“名节之高甲于江西”、“姓氏之繁甲于天下”。 HULING
历经千年,走过年华,余氏的大幕始终不曾落下。
近代中国史上,出了许许多多著名的人物,其中就有大家熟悉的余汉谋、余家菊、余秋里、余立金等一大批大家所熟悉的人物。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如今,从晚唐的时光算起,历经五代十国和宋、元、明、清岁月的洗礼,长茅余氏愈发婀娜多姿、光彩照人。在中华民族的大家庭里生生不息,共筑辉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