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山谷风 视频 图片 旅游 财经 教育 生活 文学 人物 档案 交通 观点 资讯 服务 专栏

刘经富专栏

旗下栏目: 冷建三专栏 周湖岭专栏 周斌专栏 东方啸专栏 卢曙光专栏 刘经富专栏 谢小明宁红史话 石平专栏 修水书画

陈宝箴“旗杆石”、陈三立“进士礅”的文物价值

来源:修水网 作者:刘经富 人气: 发布时间:2022-10-12
  丰子恺先生写过一篇《中举人》的文章,回忆他的父亲丰鐄参加科举考试事。丰鐄科举功名一直不顺,从二十七岁起参加乡试,连考三届,到三十六岁时,才考取光绪朝最后一科举人。丰母是个好强的人,虽垂垂老妪,常请医吃药,还是放不下一桩心事。当地风俗,凡中举者须到祖坟前立旗杆石,竖起旗杆来。中了举人,不但活着的族人都体面,连死了的祖宗也荣耀。老太太对人说“坟上不立旗杆,我是不去的”。丰鐄中举不久,母亲已病危,丰鐄连忙到祖坟上立旗杆。母亲弥留之际犹问:“坟上旗杆立好了吗?”丰鐄答:“立好了”。老太太含笑而逝。
(陈宝箴举人旗杆石)
  我们要感谢丰子恺,他为我们留下了一篇昔日读书人科举成功后如何光宗耀祖的生动材料。也为后人研究旗杆石的来源、功用、演变提供了一条线索。在我的家乡――江西修水县(清代为义宁州),旗杆石是立在宗祠前的,成为主人身份、地位的象征物。
  我知道民间有旗杆石这种石器是在二十多年前。最初看到的是陈宝箴中举立的旗杆石。由于陈宝箴的名气大,我原以为旗杆石不是一般人所能拥有的,对旗杆石产生了神秘感。后来我下乡搞客家历史田野调查,发现民间残存的旗杆石竟那么多。它们有的竖立在破败的祠堂前;有的倒仆在小沟上;有的平放在池塘边。成为系牛的石桩;过沟的桥面;洗衣的石板。这种景象与当年立旗杆的初衷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为先人始料所不及。 修水网 www.xiushui.Net
  修水现存的旗杆石到底有多少?难以作出全面系统的摸底统计。一般说来,过去凡有科举功名的人,都会按礼制上匾竖旗。一二百年前,义宁州一度人文蔚起,矞矞皇皇。在这股尊文重教的大潮中,义宁州深厚的人文土壤,推出了一个书香世家——陈宝箴家族。这个家族因产生了陈宝箴、陈三立、陈衡恪、陈寅恪四位杰出的人物而被世人瞩目,吴宓教授称义宁陈氏为“文化贵族”。近些年来,随着“陈寅恪热”的兴起,到陈氏故里瞻仰游览的人越来越多,陈宝箴的“举人石”,陈三立的“进士墩”,也愈发受到人们的关注。这两个前朝遗物和陈氏故居“陈家大屋”,对宣扬“义宁陈氏文化世家”起到了极大的文物作用。
(陈三立进士旗杆礅 陈芦根摄)
  咸丰元年(1851)辛亥恩科乡试,陈宝箴中举,成为义宁州这一科五个举人之一,时年二十岁。陈家大屋屋场上多了一道旗杆石的风景。
  咸丰八年(1858),陈宝箴赴京参加庚申科会试不第,留京城苦读二年,没能再登甲科。他的六孙陈寅恪晚年所写的《寒柳堂记梦稿》中说“吾家素寒贱,先祖仅中乙科”。但陈宝箴的崛起却为陈氏家族的进一步发展壮大打下了扎实的根基,家族期盼的名登金榜终由他的长子陈三立(字伯严,号散原)实现。 修水网 www.xiushui.Net
  光绪八年(1882),陈三立二十九岁时在南昌应乡试中式,以后又三次赴京参加会试,于光绪十五年(1889)己丑科获隽,成为义宁州清代十五名进士之一,以主事分吏部考功司行走。
  陈三立雁塔题名给家族带来了巨大的荣耀,陈家大屋前从此留下两个“进士墩”(又称“旗杆墩”)。这两个前朝遗物庄严凝重、厚实稳当,有着纪念碑一样的气魄。它可能是清代二万六千多个进士中唯一幸存下来的用花冈岩条石砌成的方形进士墩,为后人了解民间科举礼制提供了实物依据。
  据当地的一位老年陈氏宗亲说,老家为陈三立竖旗杆时,他曾回乡一次(时陈宝箴一家定居长沙已十多年)。此说虽没有直接的文字材料可以证明,但嘉庆二十三年(1818)陈宝箴的祖父四兄弟分家析产,在《分关》文书中有这样一条规定:“名魁虎榜者及新进生员,三年之内必须回籍省墓。除定期常额外,众帮敬祖盘费钱二千文,以为先人光宠”。面对先人的遗训和族众的期待,进士陈三立恐怕是不好拒绝回乡的。
  中国的科举制度实行了上千年,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这一“官学一体”的制度随着朝代时势的变化而名目繁多,已成为典章文物制度研究的一个重要门类,专门之学。我们这一代读新书的人,所知有限。特别是一些民间规矩,更是一头雾水。在当日或许用不着多费笔墨,给后人留下记载,人人都明白。时代背景一变,连专家也难考证了。就说竖旗杆这码事吧,也不过百把年的功夫,我们就无法彻底弄清楚。其来源,据说是远古“华表”的遗存。传说尧舜时代,在交通要道竖立雕刻精美的柱子,作为识别道路的标记,称之为“华表”。后来,“华表”被皇宫帝城所独占,民间则演变为旗杆。明代以后,士人科举及第,家门前可以树高杆大旗,旗子用红绫制成,上书金色大字(熊万年《中国科举百态》138页,东方出版中心1997年版)。说白了,旗杆是过去民间提高身份、地位的一种“礼制”。至于这种“礼制”为何又被科举所独占,不得而知。虽然昔日科举制度影响民间社会至巨,但乡间仍难获致与旗杆石有关的文献材料,这是一个被遗忘的角落。它与今日乡间草野偶然一见的石缸、石臼、石碾一起成为“石器时代”的余晖残照,总有一天会消失殆尽,只有名人的旗杆石,才有可能得到文物部门的关注、保护,向后人诉说着一方人文和昔日荣光。 修水网

                             载2022年1月11日《中国文物报》4版
责任编辑:刘经富

最火资讯

首页 | 山谷风 | 视频 | 图片 | 旅游 | 财经 | 教育 | 生活 | 文学 | 人物 | 档案 | 交通 | 观点 | 资讯 | 服务 | 专栏 | 修水视频

赣ICP备09008563号-2 修水网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3330016260 QQ:303998284 修水网超级群:2756263 房产家装群:117835007 邮箱:163.www@163.com

赣公网安备 36042402000001号

Power by DedeCms 赣ICP备09008563号-2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