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山谷风 视频 图片 旅游 财经 教育 生活 文学 人物 档案 交通 观点 资讯 服务 专栏

文化艺术

旗下栏目: 文化艺术 书刊 小说 诗词 散文 记实 民间故事 黄庭坚传

灿烂的古老剧种——宁河戏

来源:修水网 作者:徐盛文 人气: 发布时间:2022-02-21
  宁河戏系江西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形成于修水,流行于赣、鄂、湘三省毗邻地带。原名“宁州大戏”,渊源于明代弋阳腔,后以二凡(即二黄)、西皮为主,兼唱吹腔、昆曲、民间小调。
  源流沿革 
  修水民间旧俗多敬傩神,始有傩歌傩舞,继则盛行傩戏。据《义宁州志》载,“乡里演戏,谓之‘行傩’”,“每于八月朔,赛会演戏”。其戏班,谓之“案堂班”,遍布全县各地。其中,有专演“阳戏”的案堂班,“阳戏,傀儡戏也”(《高安县志》)。又据修水小溪村三帝案《神咒语》载,小溪的案堂班名三元班,为明代“隆庆元年菊月兴”。可知至迟在公元1567年当地戏曲已盛行,又据乡间戏台所残留之演出题字,可知明万历年间(1573—1620),修水境内尚有“春林”、“凤舞”、“同庆”、“舞云”、“鸿云”等戏班。据艺人传说和戏曲的流传情况看来,上述戏班所唱均为弋阳腔,一唱众和,夹以锣鼓伴奏,剧目有《目连传》、《征东传》、《征西传》等连台大本戏。建国初期,当地的阳戏,仍保留了弋阳腔的曲调和剧目。
HULING

  案堂班一般以所奉傩神的香火范围为活动基地,故又谓之唱“香火戏”。据清瞿炳育《箴俗臆说》载:“各城镇村落,每建一神龛,必襄金立会,置买田租,少者不下数十石,多者或至数百石,岁岁皆为演剧消耗,甚至强宗之祖祠,亦复如是。”戏班有长年班与季节班之别,长年班(如三元、凤舞、春林等班),每年正月开锣,六月休息,八月中秋复演,十二月二十四日封箱;季节性的班社活动时间不一,如舞云、鸿云、同庆、双合等班为春季班,春喜、卢太公等班为秋季班。八月祀神后,可到邻近地区作营业性质的演出,谓之“唱卖戏”。如三元班到湖北崇阳,春林班到湖北通城,同庆班到湖南平江。但其主要活动范围是在修水、武宁、铜鼓三县。
  清康熙(1662—1722)以来,安徽石牌腔、江西宜黄腔相继流入修水,并为当地案堂班所吸收,形成兼唱高腔、吹腔、昆腔、宜黄腔(俗名“二凡”,即二黄)等多种声腔的戏曲剧种。宁河戏至乾隆年间(1736—1795),出现了著名的“宁州十八班”。
  湖北汉剧的传入,促进了宁河戏的发展。道光二十七年(1847),湖北崇阳的汉剧三胜班,到修水的溪口、漫江等地演出,影响很大。先是小溪的三元班,继而各地案堂班都吸收了汉剧的西皮、二黄三眼、平板三眼,丰富了宁河戏的声腔、剧目,使宁河戏演变为以皮黄为主,高腔、昆曲日益衰微。光绪年间(1875—1908),宁河戏进入鼎盛时期,有职业戏班五个,案堂班三十一个(含傀儡戏班七个)。其班社活动范围也迅速扩大,除赣、鄂、湘交界地带外,还往来于省内的奉新、高安、宜丰、万载等县,甚至到过赣州、波阳。从而宁河戏得以与其他剧种频繁交流。尤其是清末以来,宁河戏与湖北崇阳、通城的汉剧班及湖南巴陵戏的艺人,互相搭班,同台演出,更加丰富了这一剧种的艺术表现力。
内容来自xiushui.Net

  辛亥革命以后,宁河戏日趋衰落。建国后,政府及有关部门对这一剧种进行抢救,使之获得新的发展,曾先后至九江、宜春、南昌、萍乡、株洲、岳阳、咸宁、武汉等城市演出,扩大了宁河戏的影响。
  剧目概况 
  宁河戏传统剧目约有四百余个。传自弋阳腔连台大本戏的有《目连传》、《征东传》、《征西传》三个,传自徽班唱吹腔或昆腔的有《四国齐》、《铜桥渡》、《采石矶》、《大香山》、《六国封相》等;传自江西宜黄戏唱二凡的有《三官堂》、《一棒雪》、《贩马记》、《满门贤》、《双贵图》、《上天台》、《清官册》等;传自汉班唱西皮的有《莲台山》、《清河桥》、《八义图》、《荥阳关》、《长坂坡》等,唱二凡慢三眼的有《杏花落园》、《描容上京》等,唱平板三眼的有《雪夜访普》、《文公走雪》、《世隆抢伞》等。
  从题材来看,多数是历史故事戏。如“三国戏”从《虎牢关》到《禅台报》计有四十六个;“杨家将戏”从《杨滚教枪》到《洪羊洞》计有十一个;从剧目内容看,题材亦颇广泛,包括贤臣良将抵御外侮,农民起义,清官廉吏平反冤狱,豪士侠客扶困济危,昏君奸臣祸国殃民,反抗封建礼教追求爱情、婚姻自主等,凶杀、淫荡的剧目较少。 HULING
  建国后,记录下来的传统剧本有二百六十多个,演出的有一百一十多个。经过整理加工演出的有《林冲夜奔》、《采桑逼封》、《花云带箭》、《杏花落园》、《八大锤》等,《秦琼表功》被拍摄成教学影片。从其他剧种移植、改编的剧目有《白花绢》、《打差抗粮》、《海舟过关》等,新编历史剧有《牛皋毁旨》被江西电视台拍摄成舞台电视艺术片,古装戏有《碧春缘》。
早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宁河戏艺人就有现代戏的创作演出活动。当时编演了《打曹家》、《活捉张辉瓒》等革命新戏,在湘鄂赣根据地较有影响。建国后创作演出的现代戏有《红色山林》、《白云崖畔》、《春风红雨》、《山村风暴》、《龙潭虎穴》、《龙飞凤舞》、《幕阜惊雷》等。
  艺术特点 
  宁河戏的角色行当早期为三生、三旦、三净的“九角头”,后改为“一末、二净、三生、四旦、五丑、六外、七小、八贴、九夫、十杂”等十大行,称为“十顶网子”。另有闺门旦和贴补老生、贴补花脸、贴补花旦,共十四个行当。各行当的表演都有各自的要求和特点。
  表演上讲究“坐似钟、立是钉、唱要鸣、白要清、做要神、情要真”。花旦用小嗓,小生兼用大小嗓,小丑与小生、花旦同腔,低八度演唱。三生用“边音”带“嗄音”,高亢宏亮。一末唱本嗓,苍劲深沉。花脸发音分虎音、炸音、边音,雄浑奔放。音韵遵中州韵,小丑兼用赣西北官话。表演技巧多种多样,如须生的“口面功”,有捋、甩、吹、撇等;旦角的“水袖功”,有抖、放、丢、甩、扬、冲、戏等。运用程式和功法技巧上,讲究功架稳健,情景贴切。如《秦琼表功》中的秦琼,在陈述临潼山救驾时,用“怀里藏剑”、“月中偷桃”等六十四种身段组合和三十二种亮相的连续造型,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秦琼救驾时的英勇气概和战斗场景。再如《采桑逼封》中的齐王(丑扮),用蟒袍的前摆作马头,后摆作马尾,表现出各种跑马的姿态,饶有喜剧风格。武打有刀、枪、棍、拳等十余类,每类各有五套打法。如棍法有扭丝棍、拨棍、挫棍、十八响、荞麦棍等;枪法有跑马枪、小快枪、七枪头、梅花叉、滚团牌等;拳法有解三团、五架手、插手、洗手、虎豹头等。

HULING


  脸谱多种多样,象征和体现角色的身份和性格。花脸脸谱粗中见细,即所谓“近看一个疤,远看一朵花”。旦行中,《采桑逼封》中的钟无盐,脸谱较特别,额画三支戟,口勾一白圈,左画一铜钱,右画一桑叶,奇丑的外貌反衬其美好的心灵。
  宁河戏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产生了不少著名的班社、科班和演员。清末民初以来,大小科班培养出艺人约一百九十余名。早年著名演员有刘启才(三生)、王遇瑞(十杂)、张顺初(闺门旦)、刘启旺(“旺大花”)、胡承贵(五丑)、莫加金(三生)、莫义凤(琴师)等。建国初期的著名演员有徐福生(二净兼六外,为教学影片《秦琼表功》秦琼之扮演者)、徐杨生(二净)、莫家训(五丑)、晏纯珠(三生、六外、一末)、陈在河(乐师)等。
  音乐唱腔 
  宁河戏现有声腔以二凡、西皮为主,兼唱吹腔、昆曲、民间小调。
  二凡传自江西宜黄腔,又名“二黄”,有正调、反调、平板三种。正调板式分为二流(即 正板)、慢板、散板、摇板、滚板等。其中,二流为一板一眼,有快、慢两种;慢板为一板三眼。来自汉班,板上开唱,头眼收腔,字少腔多,节奏徐缓,又可分为“十板头”与“三板头”两种,后者过门,拖腔较短,节奏略快,皆用胡琴伴奏。用唢呐伴奏的名为“唢呐二凡”,其板式与正调大致相同,常用于激昂悲壮的场面,如《采石矶》之徐达、《下河东》之赵匡胤、《薛刚哭城》之薛刚皆用之。反调习称“凡字”,又叫“阴调”、“阴司调”,宜于表现悲伤、凄凉的情绪,分为凡字慢三眼与反二流两种板式。反二流系由安徽石牌腔演变而成,上句落音为“5”,下句落音为“2”。用唢呐伴奏的名为“唢呐凡字”。平板类于京剧之四平调,一般用胡琴伴奏,有时用笛子,可与石牌腔交替使用,分平板(一板一眼),平板三眼、平板二流与草鞋板等板式。
HULING

  西皮传自汉剧,高亢激越,与二凡之庄重浑厚,并相媲美,其板式分为快三眼、慢三眼、原板、垛子、快板、一字板、摇板、散板、滚板等。除摇板、散板、一字板、滚板外,其余板式均系“削板”开口,板上收腔,此与二凡显然不同。二凡正调、西皮均有导板及近似回龙的十八板。
吹腔传自徽剧的吹腔、昆曲,统谓之“吹腔”。有石牌腔、石马调、梅花引、九腔十牌子、雷(《神州打擂》用之)、七句半(《穆桂英下山》用之)。除石马调用笛子伴奏,余皆用唢呐伴奏。其昆曲有梁州序、醉花阴、喜迁莺、刮地风、普天乐、水仙子、湖歌等数十余支曲牌,保留在《东坡游湖》、《达魔渡江》、《六国封相》、《天官赐福》等十余出昆曲戏中。
民间小调有耍孩儿、三更天、亲家母进城调、海舟过关调、补缸调、连厢调等。《渭水访贤》中樵夫唱的山歌,有修水地方色彩。
  乐队又称场面,最早定员五人,分文、武场。文场有胡琴、月琴、三弦等“三大件”(俗称“九根弦”),还有笛子、唢呐(俗称“两支管”)。配乐丝弦曲牌有万年欢、落地金钱、琴歌、柳摇金、不是路、浪淘沙、百花调、小桃红、朝天子、回回曲、节节高、哭皇天、小半门、小八门等三十五支;还有点绛唇、得胜令、急三枪、大开门、到春来、月月红、闹扬州、桂枝香、水底鱼、普庵咒、风入松、将军令、出队子等唢呐、笛子堂曲七十余支。武场乐器有班鼓(单皮鼓)、堂鼓、檀板、响子(空心木梆)、大锣、小锣、云锣、马锣、饶钹等。锣鼓点分大锣、小锣两部分。大锣部分有:四面清、东摆锤、西摆锤、走锤、走马边、凤点头、混杂、乱劈柴、炮锤、迭锤等四十余种;小锣部分有小出场、报子头、西摆锤、金钱花、哭头、三挑等十五种。

HULING



  注:本文写作于1979年8月江西省文艺学校,原载《江西剧讯》1980年第12期,次年《江西日报》《南昌晚报》《文汇报》等报刊相继转载,并载于上海辞书出版社《中国戏曲剧种大辞典》1995年6月版,文化部、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办《中国戏曲志》1998年10月中国ISBN中心版;本文之缩写文载上海辞书出版社《辞海》1999年第一版至2009年第六版。)
                
  (本文作者系国家高级编剧、修水县文化广播电视局原局长)
责任编辑:徐盛文

最火资讯

首页 | 山谷风 | 视频 | 图片 | 旅游 | 财经 | 教育 | 生活 | 文学 | 人物 | 档案 | 交通 | 观点 | 资讯 | 服务 | 专栏 | 修水视频

赣ICP备09008563号-2 修水网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3330016260 QQ:303998284 修水网超级群:2756263 房产家装群:117835007 邮箱:163.www@163.com

赣公网安备 36042402000001号

Power by DedeCms 赣ICP备09008563号-2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