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里的习俗,死去之人的坟茔不会太靠近村落,他们会葬在较远的山中。没有别的原因,乡民们对死亡的认识还是比较模糊的。特别是小孩,是很怕这些东西的。而在我看来,坟茔只是埋藏我们记忆的一个小土堆而已,所以扫墓更多时候是春天的一个踏青活动。 许多年前,上山的路比较好走。但是近些年来,许多人外出务工,人们改变了传统烧柴方式,开始烧煤或者是用煤气弄饭,所以,去山上砍柴的人少了,那些柴草也就长得特茂盛,导致去山上的路也就非常的难行。有些路,如果不是清明扫墓,恐怕一年是难得走上一次的。正是因为少走,所以每次都走得特认真。行走在山上队伍中的人,三年五载总会消失一个,当然也会出现一些新的面孔。在消失与产生的交替之间,家族的传承也就完成了。 走在山间的小路上,总能看到一些小动物,如果运气好的话,还能看到原本只出现在书本上的动物。近年来,村里就出现了野猪的踪迹,虽然这些自然的精灵不敢伤害人,却也会刨掉一些庄稼。村民们对这些体型较大的野生动物也是无可奈何,没有对付它们的办法,只能顺其自然。 内容来自xiushui.Net 看着山上的柴草,想想很多地方也曾留下过自己的足迹。小的时候,自己母亲常带着自己上山砍柴,记忆中母亲一年大部分时间都是在砍柴。如今,母亲老了,已经没有气力上山砍柴,当初的小孩,也只会在清明时节,才会去体会大自然的亲切了。 虽然山路难行,更有柴草绊脚,甚至是荆棘刺身,但亲人们的墓地总是让生者惦念着。在生者看来,那是另一个村庄,另一个社会,另一个世界。望着一个个土堆,自然想起他们活着时候的音容笑貌,似乎也只有多烧些纸钱,多烧几柱香才能抑制心中的悲痛。然而,生与死也并非绝对的对立,想起先人们活着的时候对我们的谆谆教诲,我们也就更懂生命的可贵,我们也就会更加努力,以完成先人们的嘱托。 山上的坟,其实就是活人世界的另一个缩影。生前子女多的,坟头纸钱自然烧得多,有的还有很多水果,最明显的是墓碑上刻满后代的名字。条件好的,坟墓全用水泥粉刷了一遍,坟头寸草不生。而生前儿女少的人,墓碑上的字也少了,有的连墓碑也没有,就一个光秃秃的小土包。要是后继无人,坟头杂草丛生,没过几年,连坟墓也难寻了。也许正因如此,活着人无论如何也要延续香火,不至于死后被人冷落了。只是若干年后,前来祭拜的人也会 xiushui.Net 被人祭拜,现在被祭拜的人又是谁来祭拜呢?坟头最终结局依旧是荒草满堆罢了。 生与死并非对立,坟墓终究是一堆土而已。只是我们该在天地之间留下些什么,才是我们最需想清楚的人生命题。生前风风光光的,死后也并非如此。生前冷寂的,死后也并非无人惦记。“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这就是我们最好的追求。 真的很感谢古人给我们创立了这么一个节日。它的表层意义无非是告诉后人,春天到了,该播种了,农田之事不能忘却。更深层的含义是告诉子孙后代要看清生与死,活着比什么都好。活出一条道来,就是我们一生的追求。 也就是在中国,我们死去的先人才用如此聪明的方法,告诫子孙后代,生活如何,生命如何吧。 作者简介:古建林,80后,九江市作协会员,曾做过10余年高中教师,现从事党史研究,业余创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