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日,老红军刘克之的儿子刘小平从沈阳回到溪口镇包家庄村扫墓,并为刘克之生平陈列室揭牌。60多岁的刘小平非常热情,在刘克之生平陈列室详细介绍父亲的光辉事迹。 刘克之,1913年9月出生在溪口镇包家庄村的一个农民家庭,10岁时开始帮地主放牛打短工,受尽剥削和压迫,在冬天里打赤脚放牛,冷得双脚插在刚拉下来的牛粪里取暖。1927年秋收起义爆发,1928年革命红军从溪口经过,刘克之加入红军队伍。 经历几十年的战争生涯,刘克之参加过五次反围剿、长征、飞夺泸定桥、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等大小战役,数次死里逃生。身上有多处有子弹伤与刀伤,头部一直都留有弹片。他先后担任班长、排长、指导员、营长、游击大队长、抗大四大队大队长等职务。抗战胜利以后担任东北军政大学供给部副政委,黑龙江省军区教导队长,独立团政委等职。新中国成立后,组织上安排他到东北商专,现在的辽宁大学任人事处长。但不久他因弹片压迫脑神经丧失工作能力,组织上决定让他长期修养,1983年2月在沈阳逝世。 刘小平还讲起了他父亲惊险的故事。1941年初,正值抗日战争进入非常艰难的时刻,刘克之当时任八路军某部教导大队大队长并兼独立营营长。同年4月的一天,父亲带警卫员赵成举去总部汇报工作,汇报完后骑马赶回部队。当来到一个叫坪庄的小山村时,天色已晚,他们决定在此住下。一位地方的同志把他们安排在村东头的窑洞中过夜,并告诉他们,民兵已在窑洞前埋了地雷,出去时只能顺着墙边走。临睡前,父亲检查了四周的环境并告诉警卫员不要脱衣服,要提高警惕。因奔波一天非常疲惫,他们很快就进入梦乡。正在熟睡中,地雷的爆炸声把他们惊醒了。父亲一个翻身跃起,告诉警卫员不要慌。外面一阵嘈杂声,不时传来日军的叫喊声。由于踏响了地雷,外加天色漆黑,鬼子们也不敢轻易靠前,便在对面的山坡上架起了机枪向窑洞口扫射。“嗒嗒嗒”的机枪声响个不停,封住了窑口,打得门窗纸框乱飞。这时,刘克之凭着他担任过机枪连指导员的经历和多年的战斗经验,镇静地说:“不要怕,这是日本歪巴子机枪,只有一挺。一会儿肯定要换子弹梭子,到时跟着我一块冲出去向后山跑。机枪仍不断射击,忽然机枪声停止,刘克之一声令下:“快走!”趁着机枪换梭子的十几秒时间,刘克之带头冲了出去。随后机枪又吼叫起来。真是好险啊!趁着夜色,他们冲到了北山头上。稍后,鬼子冲进窑洞才发现已空无一人。刘小平说:“这只是父亲经历无数次险情中的一次,对自己浑身的子弹、刀伤,刘克之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想起无数牺牲的战友,我这算什么啊!” 内容来自xiushui.Ne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