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老人留下的诗篇中,我们可以读出这个白发老翁拄杖行走在青山绿水之间的飘逸与适意。他当然是一袭长袍马褂,当然是一双青面布鞋,更重要的是,他当然要朗声吟诗,当然要用毛笔和宣纸作诗,他的诗一出手当然也就在山间传诵,这真是让现代人羡慕不已的浪漫和风雅。就是在这松门别墅里,老人写下了许多诗篇,他又把这些诗编成集子,题名《匡庐山居诗》。这些诗,记载着一个阅尽世态的老者在神奇的大自然面前的奇思妙想,使本就颇有文化意味的庐山,文化底蕴更加丰厚。 湖广总督张之洞有个高足叫李拙翁,是位博学才子。民国以后,沉浮于宦海,十分不得志。后奉命调江西彭泽县当县长,虽然官不大,他却非常得意,声称:“今吾其为陶渊明乎?”还刻了颗“彭泽令”的印章,也不去上任,跑到庐山大林寺旁隐居下来。1930年的一天,他走过掷笔峰时,看见有石工在伐石筑屋,有一块石上刻有“花径”二字,他觉得这两字颇有异样,便让人抬回去审察考证,最后确定这是白居易的手迹。这一发现让满山人士惊喜不已,李拙翁更是遍邀居住在山上的名流,又是开地又是捐款,准备建亭纪念。陈三立自然也为之激动,加入了李拙翁的行列。到次年,他们建成了花径的石牌坊,还修建了景白亭、花径亭。陈三立兴意盎然地写下了《景白亭记》,记录了建亭的过程,刻上石碑立在亭前。而今天我们看到的花径大门上“花开山寺,咏留诗人”之联刻,便是出自于李拙翁之手。 当时庐山上还有一位高人叫吴宗慈,是著名的方志专家,他向陈三立谈到庐山在1870年后被洋人租借的经过,提议重修庐山志,记录这些历史,陈三立非常赞同。在得到众人的响应之后,这项事关庐山文化传承的重大工程就开始了。吴宗慈具体执笔,陈三立以78岁高龄总持其事,并为之作序,这项工程历时三年完成,这本志书,沿用至今。 内容来自xiushui.Net
有一次,吴宗慈告诉陈三立,庐山北面有一个王家坡瀑布,地势险仄诡幻,风景秀丽异常,一对瀑布,飞流而下,瀑下一眼深深的碧潭,四周怪石嶙峋。这么好的一处奇景,却因为没有名贤雅客咏诗题词,而不被外人所知。一番话说得陈三立兴致勃勃,约了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与一班朋友前往王家坡看瀑布。 修水网 www.xiushui.Net 从松门别墅到王家坡,要走十几里山路。这对于一个长期养尊处优的八旬老人而言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待行到瀑下,见瀑布忽而烟霏雪翻,忽而滚珠泻玉,让老人一下子忘记了疲劳。一行人枕石濯足,拾枝煮酒,陈三立乐得象个孩子,诗性大发,当即挥笔提下“洗龙碧海”四字,又为潭命名为“碧龙潭”,从此这个潭有了正式的名字,后来“洗龙碧海”被刻在瀑布边的岩石上,形成瀑布、碧潭、石刻相得益彰的一道风景。陈三立回到松门别墅还沉浸在兴奋之中,又写下了脍炙人口的七言古风《王家坡观瀑布》。到此,老人仍意犹未尽,想到前去观瀑,路却难行,他又发起募捐修路,路修罢,又在路口建一亭,谓之“观瀑亭”,并作《听瀑亭记》。将记刻在碑上,石碑立于亭旁。文人雅士读其诗,阅其记,个个都盼望能得见王家坡瀑布,看过之后,也舞文弄墨。文人一动笔,风景立即就有了文化,王家坡瀑布就这样在文人的击节赞叹中,一天天变得有文化意味。它也就不再是单纯的风景,而被注入了人文的内涵。游人也就慕名而来,王家坡瀑布终于成了庐山的著名景点。 本文来自修水网
我站在松门别墅前,望着庐山冬天才能看到的独特景象----雾淞。树枝结满了晶莹的冰棱。零下七摄氏度的气温,让我直打哆唆。我不能想象散源老人如何在此度过五个寒冷的冬天。 因为他名气太大,想与他诗歌唱和的文人非常多,附近许多文人的诗作中都有提到“散源老人”,可这一切轻松的交往真能让一生忧国忧民的老人心情舒畅么?有一天,正在庐山避暑的蒋介石也想附庸一下风雅,表示想登门拜访,却被散源老人婉言拒绝了。他说自己已是一个不问世事的世外之人,即使见面也无话可谈,不必劳驾枉顾了。这副文人架子端得实在漂亮,(后来他的儿子陈寅恪更是将这一“遗传”发挥到了极致)。 本文来自修水网
其实,从散源老人一生轰轰烈烈走过的路来看,他又怎么可能做得到出世? xiushui.Net 1932年日本在东北建立伪满州国,他当年的好友郑孝胥投靠了日本人,他直斥郑孝胥“背叛中华”,随即将他再版的《散源精舍诗》删去郑为他写的“序”,彻底与他决裂。1934年,老人移居北平。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人们四下逃亡,陈三立表示“我决不走。”正是在这一年,北平沦陷。日本人拼命寻找中国名士出来为他们说话做事,有一些骨头软的人没有度过这道关口。陈三立拒绝了日本人,可日本人却不放过他,每天派人在他门前监视,老人怒不可遏,大呼家人用扫把将那些看门狗撵走。 我不知道是因为这件事本身,还是因为忧愤于国难,就是从那一天起,老人开始绝食,五日不食,直到气绝。这一年,他85岁。 修水网 1945年抗战胜利,老人那位名满天下的儿子陈寅恪正在成都养病,他不禁想到了因日寇侵略而死不瞑目的父亲以及庐山上的故居,写下了那首有名的《忆故居》: 渺渺钟声出远方, 依依林影万鸦藏。 本文来自修水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