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9日,本报采访组来到江西省面积最大的县修水。修水位于修河上游,居幕阜山脉和九岭山之间,县域内大部分是山区,“八山半水一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人多地薄,经济总量不大,经济实力不强,仍属国家级重点扶贫开发县。 加快修水经济社会发展,早日甩掉“贫困县”的帽子,这是80万修水人民多年来的期盼,也是历届县委、县政府的努力方向。“地处山区,交通不便,和别人比,我们确实有很多劣势,但也有很多优势。”县委书记程利民说。 修水境内蕴藏丰富的钨、金、钒、石英、石煤等矿产资源,矿藏量居全省县市前茅,其中香炉山白钨矿储量全国第二、品位世界第一。近年来,国际市场有色金属价格飞涨,“以前钨价2万多元一吨,现在10多万元一吨。”在很多人看来,只要及时把矿藏挖出来、卖出去,似乎一夜之间“贫困县”就可以变成“暴发户”。 “修水要加快发展,当然要做资源开发文章,尽快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但我们不能急功近利,搞‘遍地开花’、‘竭泽而渔’那一套。为什么?因为在经济发展中,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我们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程利民说。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考,修水县委、县政府提出,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整合优势资源,提高环保“门槛”,在保护中开发,在节约中增值,走一条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并重的发展路子。 xiushui.Net “为实现‘在保护中开发’的目标,我们严格实行了全县矿产资源开发‘一盘棋’管理,对全县钨、钒、石英、石煤、石材等资源进行统一整合、科学规划,严格审批新上项目。”县发改委主任熊起中告诉记者,在审批新的矿产开发项目时,县里严格按照国家政策,要求项目环境评价、环境投入、环境设施竣工验收与项目主体工程同时进行,并将有关规定设置为政策“高压线”,任何人都不能突破。这样做的好处就是,杜绝了企业遍地开花、争抢资源、采富弃贫、浪费资源、管理粗放、污染环境等短期行为,从源头上保护了资源和环境。 对于仍在为脱贫而努力的修水来说,每一笔外来投资都值得珍惜。但在招商引资中,县委、县政府坚持一个理念:修水再穷,也不能“饥不择食”,不能“捡到篮子都是菜”。因为环保不达标,今年以来先后有上百批次的外来客商被修水人“拒之门外”。与此同时,取缔了8家非法小钒矿,封闭炸毁了96个非法采矿坑道,关闭了30多家早期开发中遗留下来的小型大理石、石灰窑、石煤、青石板等加工企业。 注重生态环境保护,不是不要发展,而是为了更好地发展。县矿业局局长梁学宝介绍,2003年4月,该县引进了大型国有企业,也是我国最大的钨制品出口商————中国五矿集团,该集团出资3.5亿元收购了11家民营企业,使资源被分割群采的香炉钨矿区整合为一。通过整合,关闭了74个不符合安全生产的选厂,6个坑口和一个小apt(仲钨酸铵)加工厂,投资1000万元对尾砂库进行了整改、扩容和添置污水处理设备,投资500万元对6个废弃尾矿库进行了闭库复垦,使矿山环境得到很大改善。同时,通过技术改造,实现对残矿的回采,对尾矿钨、铋、硫等的综合回收,将钨的开采回采率由原来的60%提高到85%,选矿回收率则由以前70%提高到78%。这种“吃干榨净”式的现代化开采方式,极大地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 内容来自xiushui.Net “在做大做强矿业上,一方面是‘握掌成拳’;另一方面,还要‘伸腰展腿’。”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钟好立介绍说。修水进一步做起了矿业精深加工的文章,千方百计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 在修水工业园,记者看到,赣北钨业有限公司1万吨apt(仲钨酸铵)精深加工生产线第一期工程已建成投产。总经理葛保国说,这个项目总投资1.5亿元,采用了国内最先进的环保加工技术,每吨产品因此要增加600多元成本。“虽然投入增加了,但我们产品价值更高,项目全部建成后,将成为我国三大apt生产企业之一,年产值可达8亿元,年纳税5000万元。” “绿色”矿业带来金色收获。目前,修水已初步形成地质勘查、矿山采选、矿产品深加工产业链,聚集了一批关联度大、附加值高、污染小的矿业群。2005年,修水矿业经济实现总产值7.5亿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62.5%,矿业上缴税收近1.8亿元,占全县财政收入的60%,预计2006年矿业可实现税收2.5亿元。 一手抓“绿色”矿业,一手抓生态农业。 近年来,修水加大退耕还林力度,实施移民扶贫战略,引导农民在山坡上开荒种茶,栽桑养蚕,发展具有经济和生态双重效益的特色农业。全县36个乡镇中,已有31个乡镇3万多农户开始养蚕,桑树种植面积5.6万亩,成为全省最大的蚕桑基地县;有名的修水“宁红茶”和“双井茶”的种植得到复兴,全县茶叶种植面积由2002年的不足2万亩恢复到5.2万亩。今年1月至9月,全县茶叶总产量1146吨,毛茶产值达到3417万元。 HULING 修水的选择,不仅收获了“金山银山”,也守住了“绿水青山”。修河沿岸优美的生态环境,令记者流连忘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