驺益书院是路口乡雲溪书院的前身。是现路口乡丁氏先祖云溪公出资创办的私立书院。 为什么要创办并起名为“驺益书院”呢?这要从丁云溪先贤个人经历说起: 丁云溪(又名丁爱惠),字一德,号云溪。为现路口乡柏林村人。生于明宏治三年(公元1490年),从小聪明伶俐好学,富有爱心,深得父母的宠爱。明正德十四年(公元1519年)己卯年秋科考得中。明嘉靖元年(壬午年,公元1522年)应招入朝,授省祭大夫。在京为官十四年,为人谦虚谨慎,忠于职守,深受万岁爷的器重和信赖。时光易逝,转眼云溪年过半百,自觉力不从心,加之父亲年迈,思念高堂,便于明嘉靖癸己年(公元1533年)辞官回乡伺奉双亲,获恩准。 云溪回乡后,面对亲友和乡民们的困苦,寝食不安,苦苦地思索着解民苦厄之法。 云溪久居京城朝庭,见多识广,于是想到,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渔”的道理,乡亲们之所以穷困难解,就是因为没有文化,俗话说:人有文化穷不长,人无文化富不长。知识可以改变个人和家庭的命运。于是想着建书院,给孩子们安上摆脱贫困的翅膀。 主意已定,便召集乡亲们商量建书院的事,建书院好,就是没有资金。云溪自告奋勇,愿捐出自己多年的积蓄,书院在乡亲们的大力支持下就要峻工了,但书院起个什么名字呢?大家纷纷开动脑筋,各抒已见,一时还定不下来。 xiushui.Net 云溪想:建书院的目的不光是学文化,改变个人和家庭的命运,更重要的是要为朝庭输送人才,为国家服务。同时为书童们树立远大理想,注入强大的精神和思想动力。于是经过反复思考,决定给书院起名为:“驺益书院”为什么叫“驺益书院”呢?“驺”按字面解释,是为贵族驾车养马的人。云溪作为一个退职的朝庭命官,想到的当然不是贡献驭手和马匹,而是要贡献如“千里马”般的强壮而有智慧的能人,国家的栋梁之才。 书院之初,只收族内乏资之生,后续增招族外子弟。书院越办越大,越办越红火,十里八乡很有些名气。几年之后招生范围扩大到仁、西(今白岭、大桥片区)两乡,每期有学生百余人。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云溪不仅参与书院管理、亲审教育内容,有时还亲自给学生们上课。 经过书院的教育后,不少的人走出了贫困的山村,或为官,或为商,或为师,有形无形地改变了个人和家庭的命运,走出贫困,同时为国家输送了人才。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云溪终因积劳成疾,于明嘉庆二年(癸丑年,公元1553年)仙逝。云溪虽然走了,但他留下的书院仍然惠及国家、惠及乡民子弟。 云溪的功德永远铭记在乡民心中,为了缅怀他纪念他,乡民们将书院改名为“云溪书院”。书院至今绵延近500年,期间虽因种种原因破损,甚至荒废,但后人们不断地给它翻修和重建,现眼前见到的是其后裔丁旭升等同族人捐资捐工,于2021年—2023年重建的。 内容来自xiushui.Net 新的云溪书院一进三重,上堂供奉云溪公牌位;正堂高悬御匾“潇洒出尘”;下堂两侧展示“话说云溪书院”和“重建云溪书院记”;中为长方形天井,五岳朝天,四水归堂,纳气于中。两边为文化走廊,荟萃名家诗文书画;上堂左边为孔孟儒学讲堂,古朴典雅;右为藏书房,收藏文物典籍;天井左边有厅房一间,设案一方,案长5米,为琴棋书画,诗词歌赋者而备,名曰多功能厅;下堂左右两边为寝室和会客厅。整个建筑设计典雅大方又实用。 云溪书院现在没有了往日学生们的喧嚣、戏耍和读书声,但作为纪念地,仍然能够鞭策激励着它的后人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