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书院建立之早、数量之多、教质之高、影响之大,在江西省莫过于修水。据考证就唐宋元明清五朝的1000多年间里,地方乡贤创办书院达二十几所,至清代,不仅对前朝书院进行了扩建,修缮、而且还建立了多所新书院。
历经岁月风雨的侵扰和时光跨越长河的变迁,如今修水大部分古书院难寻其踪,只有极少数的书院留着一点点让后人触摸与追忆。位于四都镇彭姑村的老彭姑街左侧“泰交书院”便是其中书院残留之一。 书院是一个地方的文化灵魂,也是一个地方的文化标志。古代书院的负责人不叫“院长”,多称“山长”、“洞主”、“掌教”之类。这是因为古代书院多建在环境优美、景色宜人的山丘之上,喜欢与道观、寺庙为邻。四都镇的彭姑“泰交书院”地处于修河彭姑老码头右侧,依山傍水建造于山丘怀抱之中,大门正中与彭姑“万寿宫”遥相呼应,与安国寺并排相依,犹如二位将军临阵对垒,形成奔腾之势饮马修河。“泰交书院”右前方亦是清澈见底的修河叉口,河水环绕河岸之青黛,河水泛起阵阵涟漪川流不息向东逝去。 内容来自xiushui.Net 书院就极像一幅水墨画卷,赢得赞叹俱舒。”这是一杯纯醇的美酒,看一眼都让人心醉“,用“润笔”勾勒出一种幽静、古雅、清新,达到水墨淋漓尽致的效果。景物游离于时光之外,色犹苍然的书院古色古香,叠院缀着石雕门窗,幽深而雅静。走进宽敞的“泰交书院”,吸引我的不仅是雕梁画栋、匾额、字画,而更多的是依然让我穿堂入室的工巧建筑,还有“古迹久远本无价,谁引韵味到我家?”的古朴环境。 以青山为证,书院寄托了莘莘学子金榜提名的守望。固守那份知识传授生命的不断延续,情感的交融,生生不息。两侧道路飘舞为衣袂。宁静而喧闹在天地间,宛如伟丈夫,亦如柔情似水的女子,极俱诗情画意,有说不完的辉煌历史。 书院门前山脚下,有一个弧形河湾环抱书院,河叉处有一木桥架设于两岸之间,木桥以铁链窜联起来形成三节整体,牢牢控制在木墩之上。三五成群的村民徒步于木桥之间来往便捷。木桥至八十年代初,让那发出“咯吱咯吱”响声的木桥终于完成了它的使命,见证了历史年轮的更替。当地人早已习惯,并不在意木桥发出的声音,他们更关注的是未来生活美好的畅想。 汇成桥下的修河,河水自顾不暇承载那游弋在水中大鱼小虾,散落在水中那般深沉艳羡的娇容,让人唏嘘不已,河水的汇聚处构成小桥流水之家。站在修河岸边,一阵久违的读书声偶尔传入耳朵内来,教我如春风拂面,如一济提神良药,即刻停住了脚步,仿佛那读书声亦重亦轻频处寻觅,恍如一股泉水自白云生处倾泻,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时而撞击云雾,蹦下浅池,发出节奏叮咚的曲调;时而声音淌出河岸,抚着水草,发出清脆的咆哮;时而跃下悬崖,形成瀑布,发出势不可挡的呐喊;时而穿越大川,疾风沃野,抒发激昂澎湃畅想的情怀。二 HULING 从码头到书院,有一条直通四都镇(三溪老街)的古驿道右前方,还残留让人依旧可鉴的“泰交书院”部分原貌,书院通过岁月的磨蹭物是人非。那残垣断壁三间破败的屋子,依旧屹立在原处默默地坚守着她那曾经的丰姿。我驻足在“ 泰交书院”门外,暗示晨阳不要惊扰室内读书的幻觉。仿佛听到那远去学子足迹的声音,声带真如山间清泉,晶莹剔透,不带半点杂尘。 在冥冥书院中,看见一少女,年芳廿二,头扎金丝冠花环,胸佩金箔吊坠汉白玉,一袭粉红长裙,摭住修长的身材,扭动那婀娜多姿的身躯在厅堂中漫步起舞,时而俯仰时而颤动,舞动着摄人心魄的倩影。红润的脸颊上,一双大眼在舞姿上左右流溢,灵动的睫毛不时送出令人着迷的温馨。尤其是那双纤细小手,洁净如雪,温婉如玉,灵巧如仙,跃动如神。净纯的技艺,是那么收发自如,真乃心到身到,舞随心动,人舞合一,融洽贯通。那悠扬婉转的音调,恍惚不是出自舞中,而是从她的玉体挪动迸发出来,让人如耳鬓厮听,空谷幽幽闻凤鸣 一舞曲终了,少女在厅堂停留片刻,余音绕梁,飘逸窗外;方缓过神来,抬头心神独享来自书院内堂;只看见女塾师慈眉善目,亭亭玉立,行云流水般地朝来人深深一揖,柔情款款笑逐颜开隐身后院去了。 xiushui.Net 修水的幕阜山脉与相邻的九岭山脉一起,汇成了修河的大动脉,肥沃的土地,养育着九十万修河儿女。独有一块,拥有良田千倾,人口千户,名曰“彭姑”的修河中下游,弯弯曲曲延伸在高沙和六都之间,犹如一把悠扬的笛子,吹着低沉浑厚的曲调,成年累月,亘古不息,与四周灵动的山脉遥相呼应,形成一处人间的世外桃园。 七百里的修河,真是一条神奇的河流。若从空中看去,它极具一把若大的笛子,安放在黄龙与四都两地之间,将西部与东部架起,奔腾咆哮的河水,便是笛子身上发出悠扬的音律。也许是受地形的感应,在南岭山脉的交汇处,唯有这个“泰交书院”的地方犹为突出,颇受后人所追捧; 踏着秋后的阳光,陪同一位省作协的朋友前往“泰交书院”游玩,而远去冥冥之中又见一少女,她依旧打扮得很刻意,一如继往穿着一袭粉色长裙,裙边增添了蓝黄相间的朵朵小花,显得淡雅庄重。一头黑色长发,如瀑布似的披在后背,随着她小巧的步伐晃动,看去就有一种飞流直下的感觉。尹塾师最可人之处,我以为是她的顾盼,那双有着弯眉长睫的大眼睛,只要向你一闪眸子,管保能把你的魂勾走。不过这种眼神,我只在她舞步的仿佛见过,一曲终了,随着那舞动的双手柔情地抬起,深情的一瞥才是那么自如地显现,给人以不尽的遐想:有诗曰
邀欢访迹趋群景,骤履登风眺故陉。 修水网
进得书院,陈设字迹依然刚毅遒劲,潇洒大气依旧,幻觉中的少女她那种眼神仿佛瞬间闪现。我顿觉愕然,这眼神的含义很复杂,既有敬畏、怀念,又有仰慕、依恋,还流露出一种说不出的私密情感,甚至还有泪花在眼眶里打转。我突然觉得,眼前这个少女似乎让我要问,是否跟当年一样洒脱潇洒?我的脑海里又有点含混,是貂蝉?是西施?还是昭君?是中国女性独有标志美感的展现?还是…?一股磁性,美貌、善良、慈爱、智慧、勇敢……总之,不由把那种高尚的女性自然吸引到了来者身上,母仪天下,布施环宇。舞艺其实是最适合女性演奏的,无论是跳交谊舞、广场舞等等,还是婉转如清泉倾泻,都透出一种以柔克刚的温婉,呈现一方晶莹剔透的美玉,播洒一片酷暑的清风、寒冬的暖阳。即便是在陌生男性的到来,那些舞曲也总是带有缠绵悱恻,美不胜收,这与他身段的美难道不无关系?陌道悠寻宸翠影,明堂逐竞黛青冥。 修河落暮崇豪志,牧马凌云寄语馨。 莫问苍吟何缱忆,今朝向北愿君聆。 三 原来,书院中曾有一位女塾师姓尹,芳名聪惠,她曾暗恋同在书院任教的一位年轻塾师,他姓陈名元浩,此人乃南阳人,因战乱拖家带口随父逃至修水。其人生得面如会传粉,高挺鼻梁,双唇微微抿起,横出一条略显淡然的弧线,显得孤傲莫测。唇角泛起若有若无的浅淡笑意,透着水一样的清淡之色,使得整张脸偏向漠然瞬间,显得凛然无情。一件黑色的直襟长袍,衣服的垂感度极好,形状看似粗糙却古朴沉风。乌发透亮,束冠梳装马尾飘后,轻盈尽显颇为男味,目秀下平添了一份儒气。常常引经据典与身边同事叙事时,显得格外儒雅奔放,他思维敏捷喜结朋友,时常以施舍贫穷之人为乐和睦邻里。书院扩建后师资紧缺,乡民将陈生竭力举荐书院掌教特聘为国学塾师,其人治学严谨,教学有方,精通赣豫语言,深得掌教赏识。因学生颇多教务繁重,顾此失彼后积劳成疾,久治不愈而终,享年廿四春。 内容来自xiushui.Net 少女塾师尹聪惠,见书生顽疾不治而去,终日忧郁寡欢,一蹶不振,不数日因思念过度忧忧而死。其阴魂不散,其魂尽昼夜在院中或上空中游荡,怀念与陈生邂逅相聚,那暗恋难离之情可见一斑。这段情感也许是那尹聪惠刻意保留的一个内在秘密?从他的一些舞步观测,似乎也透过这种特殊情感的因素。少女塾师暗恋书生,其内心世界可想而知。史上多少柔情女子为白马王子所倾倒?那个不爱心仪之人?原来美与女的合体,竟能产生不可抗拒的引力,她带着对他虔诚的挚爱,暗恋于“泰交书院”,在那修河岸边,真要做难中舞曲传人吗? 轻歌曼舞的舞曲飞入夜空,加重了“泰交书院”上空的深沉。那一夜,修河两岸枕着最美的旋律入睡,星星倾听着舞曲陶醉,抬头望去,天空中分明端坐着她那心中的白马王子,还有她那相识、相遇、相知那些同事和心爱的莘莘学子?还有那天上的朵朵白云? 顺着时光的逆转,重新回望已经离我们渐渐远去的古人和书院,忽然倾听到书院的上课铃声,悉听学子的读书声,聆听先生的教诲声,从中感悟到宁静而喧闹在天地间。历史上,“泰交书院”曾经历了一次扩资修建。一层为砖木结构,进大门是一个厅堂,二进式房屋,左右两旁设有两间偏房为讲堂,是书院传道授业解惑之所。之后是天井,天井两边有回廊联通第二重房宇。中间依然是堂屋,堂屋左右两边是厢房,给人的感觉像进入了一个熟悉的乡村人家。只是它毕竟与乡村之家有所不同。有诗曰:
青峦卧谷临熙暮,曲径通幽入隐踪。 修水网 www.xiushui.Net
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在“安国寺”左侧建造一所书院,当初取名“陶英书院”。书院依山傍水,两丘拥抱,门前一小溪汇入修河,环境幽静。书院由众签举正直乡贤担任掌教,帐房、保管,由四、五、六都捐来田资、银两租赁生息,作为每年的学费开支。当时书院主讲塾师乃东岭宁明笃先生。他学问高深擅长书法;“陶英书院”几个遒劲大字就出于他之手。后来教声蜚然,士子遍及泰乡都图。为适应形势发展,光绪三年众议续捐扩资,在原基础之上扩建书院,后改为“泰交书院”之故。醉舞桃源寻野处,犹知古景变今容。 三 “泰交书院”墙上张贴“仁道忠孝、礼义廉耻”之校训,大大激励着莘莘学子。在封建社会,能够摒弃狭隘的家族观念,一心发展地方教育,宁明笃为地方教育第一人,在当时轰动一时,慕名到书院求学的学童最高峰时超过百余人。 宁明笃与其它塾师不仅对学生进行知识讲授,还参与书院管理、教育内容审定,深得书院师生爱戴。他在忙碌中体会快乐、在收获中体验自信。他多次以书法和诗文表达心声,如“活泼源头洁,飞腾布太空。他日望桃李,金榜题名时。”月中丹桂凭手折,胸藏珠玉催文奎”。 xiushui.Net “泰交书院”扩建,当地富庶人家主动捐钱捐粮,鼎力支持书院发展,历经清、民而不衰,培育英才而不缀。科举期间不说,就抗日和新中国的成立,泰乡以及周边本土人氏在书院接受启蒙教育,踏上革命征途,为国捐躯达数人。“泰交书院”虽规模不大,义举难得,声誉远播,久负盛名。《修水县志》、《教育志》有所详尽文字记载。 站在书院讲堂里,我们仿佛还能领略到宁明笃先生引经据典、传道授业、诲人不倦的风采,依稀还能窥视到学子来往穿梭、长歌对答的身影,耳畔似乎还回荡着朗朗的读书声。 新中国成立后,为缓解彭姑村小学学生拥挤之困境,利用文革拆除余数不多的书院,改建成老彭姑小学一、二年级就读。历届学生见证了“泰交书院”时代的变迁,经历了历史轰动和时代的更替。时光在瞬间慢慢中流失,书院与人一样,都有它苍老逝去的时候,这就是自然界循回的自然规律,万物皆是如此。我想不同的是,“泰交书院”在它特定时期的空间里已经完成了它的责任和使命。 2022年暮春,为开发四都镇旅游产业,应邀我陪同四都镇党委书记胡高才同志,考察了彭姑“刘氏家庙”、《烈士陵墓》、“古石桥”、“安国寺”、“泰交书院”以及彭姑老码头等遗物和遗址,为四都镇旅游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往事如烟,书院周围村民村居错落有致,门前热闹非凡。唯独书院除了尘封与幽静雅致记忆外,涵盖人文山水融合汇聚在一起“泰交书院”,恰似一幅缓缓铺开的水墨画卷。 修水网 作为中国古代书院的文化遗产和传统文化的象征,“泰交书院”依旧是今天文化、学术交流之地,吸引着众多游客、学者前来考察、探寻。笔者站在荒凉破败的“泰交书院”门前,让我们看到的是,它始终是人们永远被高度关注,欲罢不能的一处尘封的圣地,正等待着后人去挖掘和开发,那里还有汉朝一代明君刘秀避难栖息之地“安国寺”相邻,随着时代的召唤,一座让人唏嘘不已的书院,不久将重塑它的荣光,毅然屹立在那里?仿佛犹如当年处处闪动莘莘学子的身影,耳边听到的是久违朗朗的读书之声。 刘继寿,江西修水人,中共党员,九江市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水利作家协会会员。作品散见于《温州日报》、《九江日报》、《江西日报》、《中国老年报》、《中国教师报》《老师文苑》《百花园》《人生》等报社、杂志平台发表作品百余篇。曾获报社、杂志等平台多篇奖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