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客家人的形成 本文来自修水网 客家人(当地称怀远人)作为一个群体的出现,自有她的特色标志。虽与本地人在某些习俗,语言上存在差异,但同是汉族大家庭中的亲密兄弟。 客家人的语言基本上是古浊声母的平声,上声字均读阴平,构词上前缀变后缀,语法上常把两个相反意义的字词合起来用等等。人称代词基本上是模拟声调的方式来予以称呼。如“我,你,他”分别读成“崖,伲,倨”;“什么”读成“嘛格”;“我的,你的,他的”读成“崖格,伲格,倨格”。几百年来,在黄港,何市,黄沙等地的大山里有一种鸟儿,它的叫声很特别“捱戏归,崖-戏归”。人们都说这种鸟是客家人迁徙时带来的。连叫声都是怀远话,是客家人初到修水念家的真实写照。现在,除在农村客家人聚居集中的村庄,仍讲客家话,客家人与本地人杂居的农村,两种语言通用,在城市居住的老年人与本地人交往时讲本地方言,与客家人交往时讲客家话。年青人多半不会讲客家话,只会讲普通话和本地方言。 修水是个山区,客家人多数居住在丘陵,山区。历代以农耕为主,主要种植水稻,红薯,辅以大豆,玉米等杂粮。经济作物如:油茶,生姜,苎麻,绿茶。如今,由于社会的变革,农业生态结构的调整,除了大面积种植杂交水稻,还兼种蚕桑,棉花,药材,果树等,居住高山大岭的以林为主。 内容来自xiushui.Net 客家人在建国初期前,其手工业也较发达。如瓷器,陶瓷,铸锅,驰名中外的“油纸伞”,“双井茶”,“糯米酒”曾经是贡品,贡酒。随着社会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这些老产品已逐步淘汰,只能成为历史的见证。如今,各行各业都随着社会生产力发展,并根据社会的需求,客家人的生活,生产用品也逐步趋向现代化。 四、 客家人的教育,迁徙初由于没有解决入籍问题,在入学,科举考试等方面都曾经受到限制。自雍正三年(1725年)成立怀远都后,允许参加科举考试后,各类中举者层出不穷,从雍正时期到清朝末年150多年里,共有进士,举人100余名。其中以陈宝箴,陈三立,黄庭坚最为著名。。1725年后,在修水居住的客家人已有一万余人,读书学文的人也不断增多。通过多种形式办学,先后创办了“梯云书院”“宁怀光会”“全善局”“华国堂”“文昌都会”“五魁宾兴”“文昌会”“文昌宫”“万寿宫”等等组织机构,培育了许多人才。解放后,客家人与本地人的受教育的界限完全消除了。客家人与本地人无论在习俗还是其他方面都没什么不同,一样享受国家的公民的基本权利。同等待遇,同入一所学校。如今,在机关单位,各行各业,职业都没有给客家人以任何政治等级之分了。他们同样享受国家义务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权利。近年考取大学人数不断增加,许多客家的子弟,大学毕业后,已在祖国建设的各条战线大展才华。 本文来自修水网 五、客家人的服饰,过去虽然崇尚简朴,但也有它的特色。如小孩儿有“虎头帽”“凉帽”“肚兜”“乳(读nen)隔”,男女穿的对折裤,便衫等,除此之外,还有背小孩用的“百家风裙”,在风裙的边上镶着纺织花带,花带上绣有“万字花”“兰花”“米筛花”“寿字花”“喜字花”,这条带子虽然称不上华丽,但看上去不仅颜色鲜艳,而且图案工整。如今,客家人的各种服饰基本上与其他汉族人穿戴完全相同,也很时髦。 六、 客家人的饮食,主要是以大米为主。在十九世纪70年代前,红薯曾被用作辅食。客家人的饮食中,用的最多的菜肴和礼品是“米果”“豆腐”“肉”,俗称“三兄弟”,每家每户在腊月都要宰杀年猪,然后腌制成“腊肉”。通常吃到第二年的四,五月。到立冬时,家家户户还要酿上一两缸上等的好米酒,以便招待客人。客人来临时,必先泡上一碗“菊花茶”。其实“菊花茶”并不只是菊花与茶叶,而是加上了芝麻,黄豆,盐,姜,萝卜干,花生米,黄枥桠,桔皮,花椒等,名为“相料”。一碗茶“相料”多则半碗,这就是客家人招待客人的一大特点,同时表达了客家人的热情,大方,好客。 修水网 www.xiushui.Net 七、 客家人的住房,最初迁入修水的客家人,基本上都是过着棚民生活。所谓棚民,就是指在山上搭个棚居住,开山垦荒,生活极为艰辛。只要是荒山荒田,不论高低,不问是否有业主,遇到荒地就开垦。租块荒山扎住居。。民国期,大半是小型围笼屋,青砖,土砖,土巴,土木结构等。其造型为三天井,三重堂,上三下三。一般可住50余人。有的姓氏人口发展较快,家庭较富裕的,就造六天井,三重围屋,上五下五。共20间住房,13个厅。解放后,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客家人的住房均为单家独户较多。其特点为:单栋房屋,土木结构为主,屋面结构简单,只有一条屋脊,不似围屋,一般四室一厅或两室一厅。十九世纪末,改革开放后,客家人的住房,又获得极大的改善,基本上是砖混结构的“小洋楼“。还有不少的客家人已从农村迁入城镇,城市工作,经商,居住,成了城镇居民。 八、 客家人的婚丧礼仪,过去婚礼方式是“纳采”、“问名”、“纳吉”、“纳徽”、“请期”、“亲迎”等程序。嫁女时,吃完嫁饭后,母女俩在房中“哭嫁”,名为哭嫁,却没有“泣”声,只是略带哭腔而已。当男方迎亲者抬来喜肉,扛着花轿来到女方家里时,母女俩哭道:“喜肉进门满香堂,先敬祖宗子满堂;招待亲戚和客人,女儿点滴也不尝。”。在上轿之前,做妈的自然有话要交待:“乖呀!妹呀!锄园种菜伲向前,做好家务把田耕;一担水桶担在肩,成家立业做英贤。”。如今,男女自由恋爱,彻底打破了客家人与本地人联婚的界限。通常是“看亲”、“订婚”、“归娶”这三道程序。在丧礼中,基本上定为“落气”、“小殓”、“大殓”、“祭奠”、“封棺出柩”、“还山”、“检坟”(自第一次出葬7—10年后的再次安葬),在丧葬之日,要请和尚做香火,香火规模有大有小,最小的一天一夜,最大的七天七夜,中等的二天一夜。 内容来自xiushui.Net 客家人的主要节日有:正月初一为吃斋日,专吃素菜,不吃荤食。正月初二为新年互相拜访节,正月初三为“送穷节”,正月十五为龙灯节,三月清明节,五月立夏节(称“撑夏”)五月初五为菖节,六月初六为荷观节(也称“尝新节),七月初七为乞巧节(也称儿女节),七月十五为鬼节,八月十五为中秋节,腊月二十四为小年,腊月三十为大年。 客家人的主要宗教信仰属多神论,家家户户的厅堂墙壁中央与祖宗灵牌上都要写上“尊敬五大,祀奉万神”,中堂土地神位,**堂*氏历代宗祖显考妣主位。可见客家人祀奉菩萨与神之多,充分表现了客家人的信仰特点———多神教和偶像灵魂的崇拜。 九、 客家文化是客家人几千年来独具特色的卓越创造,是他们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为繁衍生息和社会进步,而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体现。如客家人的十二月情景歌、客家山歌、客家民歌、客家情歌、客家浏阳歌、客家礼仪全集等等。如今许许多多的怀远人都迁出了大山富裕起来了,祖先留下来的许多习俗都改变了,但唯独这怀远话说起来还是那么地道亲切。在每两年一次的世界客属恳亲会,该县的怀远人都会派代表出席,并在会上交流信息、联络感情,使该地区的客家人真正融入到世界客属这个大家庭中。 本文来自修水网 客家人是中华民族中一个杰出的族群,素有以天下为己任,爱国家,爱民族,爱社会乃至爱全人类的光荣传统。如今,他们为建设自己的美好家园,造就客家人的精神,正在不断地开拓进取。 修水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