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山谷风 视频 图片 旅游 财经 教育 生活 文学 人物 档案 交通 观点 资讯 服务 专栏

档案

旗下栏目: 红色修水 修水古建 修水文物 古树

全丰花灯:百姓喜闻乐见 民间艺术奇葩

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admin 人气: 发布时间:2010-02-21

全丰花灯成为当地群众喜闻乐见的娱乐方式。 xiushui.Net

  xiushui.Net

杨大会(左)与戴水平一有空就坐在一起切磋花灯灯具的制作技巧。 本文来自修水网

 

修水网

传统的全丰花灯式样。 内容来自xiushui.Net

  本文来自修水网

曹泽民在研究花灯曲谱。

内容来自xiushui.Net

  古老艺术形式

修水网

  面对现代人新的需求,古老的艺术形式必须经过变革才能焕发生机。而要适应现代化的需求,必须从自身找动力、从历史挖掘素材、从源头找到前进的方向。 修水网

  据史料记载,江西修水县全丰花灯艺术起源于宋代。曲调属江西曲艺,调式以徵、羽居多,商、角次之,特别强调主音上方五级,与全丰方言紧密结合。

本文来自修水网

  花灯的唱词多衬词、衬字、衬语,几乎每一句都出现啦、啊、吧、嘞、哟、喔、喂等衬字。如“荷花哩”、“溜子妹”、“牡丹花”等衬句在曲调中起着句间连接、句中扩展、句尾补充的作用。衬词、衬句为花灯调润腔着色、渲染曲情,极具艺术感染力。

修水网

  全丰花灯是当地人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每年春节起鼓发灯,一直要闹到元宵,各路灯队,四方云集,烛光连天,锣鼓震天,歌吹达曙。灯班进村前,先送灯贴通知对方,出发时,书有“春节快乐,某某娱乐花灯贺”的牌头开道,一路上所过村户,皆以饼豆、花生、米酒款待艺人,上梁做屋之时,也请花灯助兴。

HULING

  农民常常在劳作之余,敲着脸盆、石器也唱上一出花灯调,见什么唱什么。因此全丰花灯调具有浓厚的民俗色彩,是一种流传在民间的乡土艺术。数百年来,人们在劳作之余,婚嫁、庆岁之时,伴随着铿锵的锣鼓,手舞足蹈,放声高歌,以这种粗犷、豪放的民间艺术,尽情地表达喜悦的心情。

修水网

  土地革命时期,修水县成立了一个讲演团,经常为老百姓表演戏曲、歌舞和花灯调。他们曾用全丰花灯调《十二个月花》谱写了《十二个月革命歌》,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革命的各项方针、政策,在湘、鄂、赣边区广泛流传。

修水网 www.xiushui.Net

  新中国成立后,全丰花灯得到了很大发展。上世纪60年代,为配合党的中心工作,由修水县文化馆干部以全丰花灯的曲调为蓝本,创作了歌颂农业丰收的《太阳一出照山崖》,参加九江市文艺汇演获奖。1979年,修水县文化馆对传统的全丰花灯曲调进行发掘整理,重新录音记谱,重新排演。其中传统花灯调《十带货》、《六个月花》、《下南京》、《十个月迎春花》等,在九江市民歌演唱会上被评为优秀节目,演员丁来稳、丁明生得到大会奖励。如今全丰、塘城两地有花灯队20余支,龙泵段、黄河段、绿豆窝、黄袍冲、杉树坪、上源村等地的花灯队均配有锣鼓、服装、道具设备等,吹拉弹唱,人才济济,演员中年龄最小的16岁,年长者已逾古稀。

内容来自xiushui.Net

  “全丰花灯给人的总体印象是热闹、优美、活泼、真实,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灯’与‘戏’、‘戏’与‘灯’自然糅合,可说是‘灯’中有‘戏’、‘戏’中有‘灯’。这种灯戏结合的现象,虽非全丰‘专利’,但灯戏结合尤为直接,尤为紧密,尤其能体现出它的文化特色和艺术魅力。”全丰镇黄婆冲村村民、演了30多年花灯的戴祥华如此评价。改革开放后,很多灯队在演出花灯调的同时,还兼演幽默小品、戏曲片段、流行歌曲等,其表演效果妙趣横生、令人捧腹,深受当地群众的欢迎。

修水网 www.xiushui.Net

  戴祥华介绍说,全丰花灯有深厚的群众基础。面对新的历史阶段、新的时代潮流,修水各相关部门正在对其进行积极的发掘、整理和保护。他同时也指出,这种古老的艺术形式必须经过变革才能焕发生机。而要适应现代化的需求,必须从自身找动力、从历史挖掘素材、从源头找到前进的方向。

xiushui.Net

  “现在花灯走进了校园,学生们能接受系统教育。培育更多接班人,有利于传统文化的继承发扬。” 修水网 www.xiushui.Net

  乡土传绝技

内容来自xiushui.Net

  一个阳光明媚的冬日,记者一早从修水县城出发,眺望美丽的黄龙山,沿修河而上,直奔江西修水县西北的鄂赣交界处。约2小时以后,就到了花灯之乡全丰镇。

修水网 www.xiushui.Net

  在全丰花灯发源地全丰镇黄沙段村,记者见到了全丰花灯的传承人曹泽民,他祖祖辈辈都生活在一个名叫西平屋的小巷子里。古老的西平屋虽然部分被拆除,新建起小洋楼,但从现存的中堂不难看出当年是何等巍峨气派。曹家门前有两口水井,水清见底,名为“双井”。顺着歌声,记者在修河的源头全丰河畔找到了“鸭司令”曹泽民。 本文来自修水网

  鸭在河中嬉戏,他在岸上歌唱,直到我们惊动了鸭群,曹泽民才发觉记者一行的到来。握着他温暖粗壮的大手,面对这个满面红光的汉子,记者怎么也不能把他与一位63岁的老人联系到一起。没见他之前记者还想象他是一位带着眼镜、后背微驼的老人。

本文来自修水网

  说起花灯,曹泽民十分兴奋。他告诉记者,13岁时他就开始主唱旦角,一直到现在,每年农历正月初一到十五唱花灯的传统从未间断过。1953年,父亲带队到苏区大队演出,一演就是7天,年仅6岁的他跟着去帮了7天忙。那时剧目主要有《下南京》、《十个字》和《十个月接状元》等,有时也将土改的宣传口号和革命歌曲改编成花灯歌。以后每年他都跟着父亲到各村演出,看多了,也就学会了。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阅读

最火资讯

首页 | 山谷风 | 视频 | 图片 | 旅游 | 财经 | 教育 | 生活 | 文学 | 人物 | 档案 | 交通 | 观点 | 资讯 | 服务 | 专栏 | 修水视频

赣ICP备09008563号-2 修水网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3330016260 QQ:303998284 修水网超级群:2756263 房产家装群:117835007 邮箱:163.www@163.com

赣公网安备 36042402000001号

Power by DedeCms 赣ICP备09008563号-2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