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井十八厅,雕花木门百余扇;屋有飞来石、大厅高悬嘉庆匾 xiushui.Net 据村民吴章信介绍,对吴三峰祠建筑年代,房内、祖谱上均并没有详细的记载,但从吴氏族谱中查到,吴一达生于乾隆二十年(1755年)殁于道光十三年(1833年),享年78岁,其幼时聪惠,时清皇封其为明经进士,但未入仕为官。从正堂悬挂“壮志摧氛”牌匾落款,推测应为清乾隆时期的建筑,至今应有210多年历史,甚或更早,具体时间有待从其它途径作进一步考证。 据吴氏族谱记载,吴三峰为吴一达祖父,是一位达官贵人,曾任修职郎,家底殷实,至吴一达时,家道兴盛一时。时有“北山九十九条源,毛盖屋、瓦盖仓,都是吴一达的田和庄”之说。吴一达其知礼忠孝,建起祠堂纪念祖父吴三峰。当时祠堂规模为“九井十八厅,雕花木门百余扇;偏房飞来石、大厅高悬嘉庆匾”,更有“屋内不见砖,屋外不见木”之说。又传,当时砌砖用的泥浆为桐油、石飞、膏泥调和,砖块为公母相嵌,其坚固性可见一斑,百余扇木门其做工雕刻就花了百余天时间,整个房屋建设历时三年六个月。其工程之大,耗资之多、建设之繁、历时之久、规格之高,实为罕见,从而可推测到当时的吴家,可谓富甲一方。 据村民吴小凡讲,吴公宗祠在建国初期时院落整齐,当时祠堂内外都刻有龙凤、山水等图案,里面常年供奉先祖牌位,香火不断,每逢过年过节,全村老少聚集此处共同祭拜祖先,场面很壮观。如今,村里都盖起了漂亮的平顶房,在幢幢的楼房包围中,“年老色衰”的吴三峰祠日显冷清,很少再受关注,且由于年久失修,屋上瓦片若天窗,下雨天便淅淅漏个不停。这天正逢下雨,记者看到,雨水有的顺墙头倾泻而下,墙面惨遭损坏;有的渗漏到木梁之上,长年累月,致木梁腐朽,难以沉重而瘫塌。 修水网 www.xiushui.Net “古祠堂具有民间的建筑工艺、艺术风格,为当地民俗信仰提供了实物佐证,具有重要的文物价值和欣赏价值。目前整个修水保存下来的明清时期建筑物少之又少,而我村这座吴三峰祠无论是在历史年代上,还是在建筑模式方面都有一定的考古价值,如果不再加以保护,很难保证该祠堂不被损毁。”一位老人颇为痛心地说。 “全国各地宗祠建筑很普遍,被视为宗族的象征,历来受到族人重视。吴三峰祠是目前大椿保存较完整的一座祠堂,具有鲜明的清代建筑特征和民族风格,但是否有历史价值和工艺价值,需要后人不断地挖掘,是不是文物是相对而言的,10年前可能认为没有价值的,但是随着业务水平和研究手段的提高,就会有新的发现,文物价值也就自然升高,现在不是文物不代表以后不是,不代表没有保护意义,更不代表没有价值。” 吴小凡、吴章信及村民补充着说:“村组对于祠堂的修缮心有余而力不足。希望将吴三峰祠作为乡土文明和文物保护起来,按原形制、原结构、原材料和原工艺进行修缮保留下来,并作为新农村村民娱乐的场所,这是村民多年的愿望与期盼,希望得到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 本文来自修水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