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水县栽桑养蚕历史悠久,一直以来,蚕桑产业是该县农业主导产业之一。目前,全县36个乡镇中有31个乡镇栽桑养蚕,桑园面积超万亩的乡镇有1个,超千亩的村有15个,超百亩的养蚕大户有25户,桑园面积占全省的一半,是全省的蚕桑大县、蚕桑强县。 然而,近年来随着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加之以往栽桑养蚕户头多、面积小,桑园弃管、面积萎缩等现象严重,农村劳动力流失现象越来越严重。一项统计显示,近年来,修水县每亩桑园劳动力年均流失0.8个。 面对这种现状,该县用工业化的理念谋求蚕桑产业的发展,成立了一家国有控股修水县赣丝之路茧丝绸有限公司,以带动蚕农的积极性。公司集“农、工、贸”于一体,负责山口、漫江、征村三个乡镇蚕桑生产的技术服务和蚕茧收烘销售经营,本着以提高蚕农科技素质为根本,以技术培训和技术推广为抓手,着力推广省力化、多批次饲养,最终达到提高茧质,促进农民增收、产业发展的目的。 蚕茧质量是蚕桑产业发展的生命线。修水县把山口镇、漫江乡和征村乡的蚕桑站技术员纳入“赣丝之路”统一管理,采取技术员包村的方式,指导农民养蚕,收入与蚕茧数量和质量挂钩。去年,修水县蚕茧平均价格每公斤是41元,而山口镇、漫江乡和征村乡每公斤蚕茧平均价格达到45元,农民直接增收200多万元。 内容来自xiushui.Net 过去,蚕桑生产主要依靠乡村两级及桑管员来抓,不少懂技术的工作人员受诸多因素影响,难以静心专职从事蚕桑工作,有的把蚕桑工作当成副业,更有甚者干脆脱离工作岗位。公司成立后,将蚕桑站的工作人员聘为职员,采取公司化管理模式,实行“多劳多得、少劳少得”的奖惩机制。 “蚕桑站技术员由公司统一管理后,工作主动性明显增强,蚕茧质量也明显提高,纺出来的丝一般是4A级,非常俏销。”“赣丝之路”总经理罗冬生说,由于蚕茧质量好,产量又高,技术员的奖金也就多了起来。去年,有的技术员收入超过6万元,比过去多2万多元。 “养好小蚕一半收”。这句俗话道出了养小蚕的重要性。现如今,该县山口镇、漫江乡、征村乡等乡镇的蚕农不养小蚕,直接从公司买大蚕养,效益比之前高出很多。 “养殖小蚕温度控制在27℃至28℃之间,春天养小蚕,房间要升温;夏天养小蚕,房间要降温。同时小蚕容易发病,还要做好消毒工作。过去农民自己养小蚕,不仅成活率低,而且成本比较高。”修水县蚕桑局高级农艺师梁财告诉记者。在小蚕共育期间,所有职员做到与蚕农同吃同住同劳动,尤其是在蚕茧收烘期间,不少职员经常通宵达旦地工作。 HULING “过去养小蚕,一年最多只养4批,年养蚕种60张。现在直接买大蚕养,一年可养10多批,年养蚕种150张以上。”征村乡征村村民谌大平告诉记者,“我今年投资6万元,准备建养蚕大棚,扩大养蚕规模。我现有桑园面积100多亩,比去年增加了50亩。” 与此同时,公司还与山口镇、漫江乡和征村乡的2500多户农民签订了蚕茧收购合同,按照市场价收购蚕茧,让农民养蚕有钱挣。茧质好了,茧价上涨,养蚕有保障,蚕农栽桑养蚕的积极性也水涨船高。“我准备用现有的30亩土地来栽种桑树,计划3年内将桑园扩展到70亩……”山口镇秀水村村民谢工文信心满满。2000年,谢工文外出务工。2011年月薪能挣到5000余元的他,却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辞工回家发展。去年,谢工文了解到如今栽桑养蚕无论是产量、质量,还是价格都有保障,打算大干一番。 去冬今春,仅山口片区新扩低改桑园近1000亩,今年上半年养种2700余张,同比增加200余张。目前,修水县桑园面积达9.4万亩,其中标准桑园面积4万亩,年产蚕茧10万担,有3万多户农民养蚕。该县还成立了3家蚕茧加工企业,生产蚕丝、蚕丝被、丝绸、服装等,极大地延伸了产业链,全县蚕茧不愁卖。 修水网 www.xiushui.Net “农民养大蚕,每张蚕种可产蚕茧40公斤以上,农民养蚕效益高。”修水县蚕桑局局长刘新华告诉记者,该县计划用3至5年的时间,再成立几家像赣丝之路茧丝绸有限公司这样的公司,在全县推广“公司养小蚕,蚕农养大蚕”的模式,增加蚕农收入。今年,修水县整合资金190万元支持蚕桑产业的发展,力争通过几年的努力,使全县标准桑园面积达到10万亩,产茧20万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