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浏览: 次 作者:胡雁翔
中午闲着没事,沐浴暖暖的冬阳,漫步在修江河畔的栈道上。不觉到了修水大桥南桥头,路过一个小得不起眼的瓷板画像斗室,见到一幅幅神态各异,写满沧桑的画像,突然想起已故的兄长来,请画师画个瓷像留个念想吧。走进室内,只见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正专注着手头的画笔。
我静静地站立了一会儿,老师傅才缓缓地抬起头,淡定的问了声“有事吗?”我直切主题:“画瓷像怎么收费的?”老人似乎没有“接单”的意思,很干脆的回答:“原照清晰八百,模糊的再看情况。”“嗯,现在画瓷板像的师傅越来越少了。”我答非所问地准备离去。
老师傅走出斗室,捋了捋凌乱的花白胡子:“这里,我待了四十多年,路过的学生从一中到北大,从北大到国外,每每回来他们许多总要在这站几分钟。”这就是游子的一份故土情结吧,几平方米的空间,收藏了一位民间艺人点滴记忆,也给匆匆行人些许感动。
老艺人大名叫石保家,出生在修水县城,后来跟随父母下放,在农村度过自由无忧的童年。读小学时,就表现出出色的绘画天赋,跟着老师画板报,搞宣传,在乡里邻居眼里是一位少年天才。
谈到这里,石老师傅兴奋起来了。那时,国家工资是每月30多元,而画一个瓷板像可得到15元的报酬,尤其是石师傅技艺精湛,名声远扬,请求画像的顾客络绎不绝。跟其他行业相比,石师傅的收入是相当可观的。当时,一年的收入,足以在县城建一栋小楼房。言谈中,石师傅收获的,远远不限于物质上的成就。
一支画笔,绽放了令人叹为观止的艺术光彩。为远去的先人赋予了生命的灵动,给后人留下永不褪色的眷念。石师傅讲述了许多他为社会名流、地方贤达、普通百姓刻画瓷板像背后的故事。
甚至那些已模糊不清的照片,通过顾客的回忆描述,根据照片主人的人生经历,石师傅都能融入情感深处,再现定格在时空中的逼真音容。这种超越艺术本身的意境,成为了情感和思想的升华。
然而,话题回到现实,石师傅面对坚守几十年的斗室,却显现一片茫然和无奈。科技发达了,比产量和速度的时代,传统工艺定将会淘汰的。用电脑复制瓷板像,八百元钱可以制作三四幅。手工刻画,是一个创作的过程,要达到理想效果,无法用时间来计算。
我说,电脑制作只是一个工业产品,你的作品是情感和艺术的结晶,具有更高的珍藏价值。石师傅轻轻叹了口气:快节奏的时代,懂得品味的人少之又少,身边再也没人愿意传承瓷板画像这种民间工艺了。
石师傅依然保留着那份淡定和从容,这就是南山崖的画师石保家,一位老艺人四十余年的瓷画人生。屈居几平方米的斗室,写尽人生百态,独白民间艺人的内心世界,这又何尝不是一种伟大的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