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栏目
修水网 • 首页黄庭坚传 • 正文

怜子如何不丈夫 —黄庭坚《小子相帖》赏析

发布时间:  浏览: 次  作者:程效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北宋分宁人(今江西修水县人)。山谷在诗、词、书法、散文等方面均卓有成就,诗歌与苏轼并称“苏黄”,为著名的“江西诗派”始祖;词曲与秦观并称“秦七黄九”;书法则名列“苏黄米蔡”宋四家,散文在北宋中后期文坛亦堪称一大家。

【原文】《小子相帖》

       小子相孏书①,因戏题其几。曰:士大夫胸中不时时以古今浇之,则俗尘生其间,照镜则面目可憎,对人亦语言无味。一二子从予学经术□□②,颇有得意者,而德性往往不美,遇事而发,辄有市井屠沽气③。戏书□□。曰:大雨如悬河,水深汲橐驼,唯有庭前捣帛石④,一点入不得。

【注释】
  ①黄相,黄庭坚儿子。孏:通懒,懒书即懒得练写书法。
  ②一二子:有几个。经术:指注解经书的学问。
  ③屠沽:宰牲卖酒。
  ④橐驼:骆驼,此处指旧时立于门前的石骆驼。捣帛石:即捣衣石。

【赏读】
  这是黄庭坚题写在儿子黄相书桌上的一段留言。全篇行书七行,一百零四字(原帖有四字不清晰)。挥墨精致婉转,笔法收放自如。因黄庭坚是不世出的书法大家,这篇留言未见载于史书记述,而是以书法名帖遗稿而得以传世,至今珍藏于上海博物馆。
  黄庭坚一生三娶室,结发之妻孙氏英年早逝,未生育;续弦的谢氏生女黄睦,不久亦因病辞世;他年届不惑,才由第三任妻子石氏生下儿子黄相。在人均寿命偏低的宋代,绝对属晚育一族。用山谷自己的词句说是“不见清谈人绝倒,更忆添丁小小”(见黄庭坚《减字木花十九首》、《清平乐·示知命》);也可戏说其婚育是“高投入而低产出”。对于来之不易的独生儿子,山谷自是百般疼爱,视之为掌上明珠。有点如民谚所说的:“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掉了。”
  在文风极盛的天水一朝,黄庭坚是饮誉宇内的诗词和书法大咖。平时,求诗、求墨者几乎踏破了门槛,用现代网络流行语可说是圈粉无数。然而,老子英雄儿子未必好汉。譬如,对于每天临帖练字的必修课,黄相打小就不怎么感冒。某日,趁老子不留神,懒于练字的儿子又偷跑去玩了。有些动气又不忍责子的父亲,顺手拿过儿子扔下的纸笔,题写了此一劝子向学的书帖留在案桌上,这就是《小子相帖》得以问世的起因。也许是耽心此举引起儿子不快,山谷一落笔即声言是戏题。意在告知儿子,批评你几句,吾儿不必当真,就当是为父跟你开个玩笑。
  上述如此这般父子笔墨互动的片断,比较少见,也有些耐人寻味。明明儿子有过错,父亲的批评却是委婉而带着微笑的。人言山谷对黄相或多或少有点溺爱,在此可看出些端倪。接着山谷不下笔则已,一下笔即是传世名句:“士大夫胸中不时时以古今浇之,则俗尘生其间,照镜则面目可憎,对人亦语言无味。”这句话大意是说向学之人,倘若不时常学习古今诗书,让腹中多装点墨水,就难免沾染世俗气,以致对着镜子会觉得面目丑陋,对人说话则平庸乏味。此句教子劝学的警句一出,不仅当时即被文坛名流们多所引用,还在后世流传盛广,被众多文士多所记载转述,成为“豫章黄学”语录中发光溢彩的经典之一。
  据本人推算,写此帖时,黄相年龄十来岁,即公元1095年前后。此时,黄家正安置在贬谪之地黔州(今重庆彭水)。或许是觉得儿子年纪尚小而不谙世事,难以透彻理解这句话的真意。于是,苦口婆心的父亲,举个例子来加以说明。说是有几个小辈,跟着为父求学儒家经学。其中有的浅尝辄止,自鸣得意。岂不知学习上自满的人,往往易显露品德上的缺限,故言谈举止俗不可耐,有如屠牲卖酒的市侩。对此,作为老师,我同样给他们戏说了一事:某日大雨滂沱,地面水流如河。积水映湿了立在门口的石骆驼,唯有庭前捣衣石面是干干的,一点水渍都没渗入。(何也?不难想到,捣衣石时常被棒杵敲打,天长日久,石面磨得光滑坚硬,故渗不进一点积水。因原帖有字脱漏,推想其潜台词意是:年轻人坚持不懈的学习,日积月累必成饱学之士。腹有诗书气自华,才能抵御不良习气的侵袭)。
  此篇书帖,写的虽是给儿子的留言,却很形象生动,言简意赅,深蕴哲理。应是半百人生的山谷道人的经验之谈,说是其压箱底的经典语句亦不为过。苏轼在《记黄鲁直语》一文中曾记录道:“黄鲁直云:‘士大夫三日不读书,则义理不交于胸中,对镜觉面目可憎,向人亦语言无味’”(见《苏轼文集》)。有宋以降,这句名言屡屡见之于明、清士人记载转述。不过,如此一来,与山谷《小子相帖》的原句文意虽大体相同,字句却略有出入了。惜乎黄庭坚的原帖,因为出自老子给儿子的戏题,没有也不可能落下款识。所以,我们无法据此确认黄鲁直此言的最早出处。如按字面语意和义理来分析,苏轼的记录更为准确精练,与明代陈继儒在《小窗幽记》中、朱舜水在《书读书乐卷后》中的转述字句几无差别。由此推断:黄庭坚被贬谪巴蜀之前,曾在京城为史官,与乃师苏轼及其“四学士”、“六君子”等文友过从甚密,时常唱和聚会。这一名言的原话,极有可能出自汴京为史官时期,即元祐四年至六年之间(1089-1091)。至于是言语中说出的,还是书写时留下的,当时未有文字记载。时过四、五年之后,山谷为黄相题写留帖,可能仓促间凭记忆书写,与之前原话略有出入,也属正常现象。所以,此篇小子相帖,可能就是最早能见到的文字原版。再后来见之于苏轼所记载的,则可能是经黄本人提炼修改过的最终版本。
  作为一代文豪黄庭坚之子,黄相在史上知名度不高。有学者认为:倘若不是沾了乃父黄庭坚和女婿杜莘老(见《宋史·杜莘老传》)的光,其人其事,恐怕很难见诸于史料记载。诚然如此,但窃以为:黄庭坚是不世出的文坛巨擘,我们不能以“虎父无犬子”之类的话语来苛求黄相。毕竟像“三苏”(苏洵、苏轼、苏辙)、“大小晏”(晏殊、晏几道)那样,父子均为史上人中龙凤的,即便在文风极盛的有宋一朝,亦是凤毛麟角之事。从后来黄相的作为来看,也算是中规中矩和小有成就的一方乡绅,断不至于辱没了乃父一世英名。
  以下根据本人多方搜集整理,简要推介一下此帖的主人公黄相生平:

  黄相(1084—1132),出生于北宋分宁双井村,字小德,小名四十,号淡夫。打幼年时起,即随其父辗转奔走和生活于各地任所。年少时,除短暂就地入读私塾外,主要由其祖母李氏和父亲教他读书习字。从这篇书帖,以及山谷存世的《嘲小德》诗和《家戒》文中均可看出,山谷不仅对儿子非常疼爱,而且期许亦高。在乃父的悉心教诲和言传身教下,天赋不算太高的黄相,打小练得一手中规中矩的书法,能诗亦能文。十七岁时曾为《潜夫论》等古籍作过解注。赴乡试中过举人,却因家累未参加过进士科考。黄相年小时,东坡与山谷有过口头指婚之约,即将苏轼长子苏迈之女阿巽,许配小德为妻。后来因两家家长均遭贬谪,天各一方,长时失联而未能如愿。黄相二十六岁时,在父亲的主持下,娶戎州江安(宜宾市江安县)县令石谅(苏洵好友石扬休之孙)之女为妻。

  有意思的是,黄相才学虽远不及父亲黄庭坚,生育功能却强乃父太多,后与石姓妻子共生养了六子五女。其孙辈多支迁徙各地,源源繁衍生息,更是人丁兴旺。黄相生性忠厚淳朴,以孝行见称乡里。中举人之后,趁往宜州迎乃父灵柩归葬家乡之机,举家从暂居的永州迁回了分宁双井祖居之地,并一度主持家乡樱桃、芝台书院的教学,以教授子弟、耕读传家为业。可以说是在父辈相继过世后,黄相为一家之长,把一度门庭冷落的双井黄家,推向了枝繁叶茂、钟鸣鼎食之家的盛况。若干年后,又携家迁往其父曾寓居过的荆南之地(此次迁家原因不明)。到了南宋初年,作为黄庭坚“铁粉”的宋高宗赵构,得知山谷尚有一子流落民间,即诏令黄相进京授封,不料他匆匆行至半途,因中暑而卒于旅舍,年四十九岁。

  我们前面曾说到,小德是黄家的宠儿,其父对他不免有些溺爱。山谷一生仕途坎坷,经历了三段婚姻,人到中年之后,才有了唯一的儿子。对儿子过于怜爱,本无可厚非,也是人之常情。恰如鲁迅先生的一首七绝《答客诮》所说:“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知否兴风狂啸者,回眸时看小於菟”。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首页   |   黄庭坚传

    修水网 XiuShui.Net 投稿 163.www@163.com QQ 303998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