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水茶业前景一定更辉煌——序卢曙光《盛世宁红》
2021年10月,卢曙光和周元龙二位校友来看我,他俩都是原浙江农业大学茶学系经贸专业的学生。不久前,我曾收到曙光新出版的《幕阜拾零》一书,内有涉茶文章,读后感悟良多。这次见面,他又聊起修水茶业有千年历史,“宁红”盛极一时,有很多茶界前辈曾在修水工作过,许多往事很值得记录下来,但篇章简短,难窥全貌,无法容纳,因此,决心撰写一本关于修水茶叶的专著,定名《盛世宁红》,用以宣传推介修水茶和茶文化,想为家乡做点实事。听后,我立刻高度赞许并表示全力支持。 细读吴觉农、方翰周、冯绍裘、庄晚芳、梁熹光和俞海清先生等在修水的过往和所发生的故事,勾起了我对老师和前辈们的深深怀念。祖籍安徽绩溪的俞海清先生,1933年以三十二岁的英年,在修水工作期间以身殉职,令人痛惜。曙光能史海钩沉,将昔日往事,用饱醮感情的文字,呈现在读者面前,使我们又看到了一个生龙活虎,学识渊博,热爱茶叶事业,又有独立思考的年轻学者形象。同时也能体会到前辈们荜路蓝缕、艰苦创业的不易。而在宁红茶区的经历,正是他们倾情茶业,以身许茶的缩影。当时的修水,交通不便,山高路远,条件十分艰苦,无论是从湖南、湖北还是从南昌、九江进入修水,都得靠两条腿走路。科研人员、管理干部,都与工农同吃同住。他们不计名利,艰苦创业的精神,今天仍然具有榜样的力量,迫切需要后来者发扬光大。 回忆七十年前,我刚跨入茶学之门时,也有过一段到修水学茶的难忘经历。1951年4至6月,武汉大学茶叶专修科实习队在梁熹光老师带领下,从武汉乘车到湖北崇阳,再爬山越岭,步行200余华里,经鄂、湘、赣交界区,走了整整4天,才到达目的地——修水县。前后两个月,我们在老师和工人师傅手把手教导下,学习宁红初制与精制技术,同学们如饥似渴,勤学苦练,效果甚佳。实习后期,红茶初制厂各生产车间竟全部由同学们顶班劳动,正常生产。当时情景,至今记忆犹新。 修水网 今天,中国茶叶产业、茶科技、茶文化已进入一个统筹发展的新时代,联合国大会已确定每年5月21日为“国际茶日”,世界卫生组织推荐茶为六大保健饮料之首。茶在“乡村振兴”“健康中国”和“一带一路”三大国家战略中必将进一步发挥重要而独特的作用。具有近200年历史的“宁红”,其产区幅员广阔,土地肥沃,气候适宜,具有发展茶叶的天然优势。今乘盛世兴茶之风,夯实科技兴茶与文化兴茶两大举措,修水茶业前景,一定更加灿烂辉煌。 卢曙光自茶学系毕业之后,因种种原因,长期远离茶叶领域,因此,没有资料获取的便捷途径,缺少学术交流的机会,更难有平台可供其潜心写作。他全靠顽强的意志,独特的爱好,克服种种困难,利用业余时间走访调查,多年积累,矢志不渝地努力在做一件有意义而又有难度的工作,而且卓有成效。这一点特别令人敬佩与欣慰。最后我衷心希望曙光继续关注茶叶,宣传茶叶,弘扬当代茶圣吴觉农倡导的“茶人精神”,取得更多成绩,为家乡人民造福。是为序! 作者简介: 刘祖生,湖南安化人,1931年生。浙江大学茶学系教授、博导,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中国科协先进工作者、茶学国家重点学科带头人(1989-2001)、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三、四届(1992-2002)学科评议组(植物栽培遗传育种)成员,中国茶叶学会第五、六届副理事长(1992-20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