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水人居历史悠久,文化是人们生活的积淀,所以,有久远历史的地方才有文化。为什么说到文化,就让人去想生活里的古老习俗,是同一道理。遗憾的是,很多文化的东西都在文革中打破,这已是没有办法的事,去埋怨也没有用。所以,我们没有办法去传承文化。新的文化创建正在酝酿中,但外来文化又以巨大的渗透力影响我们的生活,要想回到有修水人自己的生活文化历史,是多么艰难的事。 修水文化最灿烂的是饮食文化,主要有三项:酒、烟、小吃。抽烟本不属饮食,但修水人对抽烟不说抽,说吃。如同酒,修水人不叫喝酒,叫吃酒。而在饮食文化中,最具人情气味,最能表现生活品味的是吃酒。 文革后期出生的人也许有对传统饮食文化有所耳闻,却没有亲身经历。修水人吃酒的文化魅力在小口慢吃,至一醉方休为止。为什么要小口慢吃,我将在以后的文章中小议,本文想说的是一醉方休。 一醉方休是有前提的,首先,一定要是冬季,冬季喝酒不务农事。其二,一定要是逢喜事。这就是说,平时小喝,点到为止,不提倡喝醉。 小喝是喝多少?一两二两,半斤也算。我们家乡人喝酒,都是家酿谷酒,不用去买,喝多少凭理智调节。但在生活贫乏的年代,吃饭也难,没有粮食用于酿酒,人们就只能买酒喝。1975年,我在一个叫双港口的地方插队落户,我住房隔壁是国营门市部。营业员是个老头,喜欢聊天,没事我就过去聊天。他对我的奖励是用个小竹端打一端酒给喝,我多是不喝,怕喝上瘾了,没钱买酒喝。这时小店卖的是每斤九毛酒的薯兜酒,来买酒的人很多,都是中年以上的人。年轻人很少买酒喝,他们有钱就买纸烟,九分钱一包的经济牌,一毛三一包的勇士牌,偶尔也买二毛几一包的黄金叶。来买酒的大都只买一两,一口喝下去,弄出咕噜一声响。大概不是为了喝酒,而是为那一声响。有没有一次喝二两以上的?也有。一天,店里来了一位老人,他背上背着五岁男孩,他把男孩放在柜台上坐下,自己在柜台外站住。从口袋里掏了小半天,掏出三毛钱来,要了三两酒,又要了几片饼干。他把酒分为两个小碗,自己二两,孙子一两。他对孙子说:慢滴呷,慢滴呷。自己却一口饮了。 xiushui.Net 改革开放后,人们的生活富裕了,可以大口喝酒。有那么十几年,聚众喝酒成为生活中最风流的事。1983年,我在垦殖场的商场酿酒,每逢每月的二号和十六号,我到山口老街借个地方卖米烧酒,来喝酒的都是山里的老人,三个五个,结伴结队。他们每每都是打二两,喝了,再打二两。最后,到底喝了多少,都不记得了。他们真正地一醉方休,醉是醉了,还可以走路,过河,爬山。 我也是好两口酒的,也多有一醉方休时。可是,到了2000年前后,我就喝不了,怕醉,是因为市场上假酒太多。 所谓假酒,就是冒牌货,也有工厂里以次充好的酒。那样的酒,我不能喝,喝了头痛,胃部不适。真正的好酒,喝不起。 我有一个经验,到真正的产地买酒,能买到真货,但往返成本贵。 一直怀念三十年修水酒厂生产的白酒,一块多钱一瓶,不伤胃,不伤头。后来,修水也办了酒厂,因酒不好,时间不长。 这几个月看了县城到处有修江王酒的广告,十分期待。在自己家门口买修水人酿造的好酒,是赏心悦目的事。可是,这酒迟迟不上市,教人望眼欲穿。直到前不久朋友弄来两瓶,是刚刚从修江王酒厂弄出来的。我们是四个人吃饭,平时喝一瓶酒,这次把两瓶都喝了。果真是好酒。 HULING 我近年写文章,总是赞美修水,并非讨好,是内心的快慰。前不久,我写东浒寨,也是出自内心的为修水点赞,我说没有去过东浒寨,也是真的。后来,东浒寨老总打电话约我去玩,我没有去。这种交易做不得,去了就等于讨好。我认同修江王酒,是指那天我喝过的酒,据说那还是定价一百元左右的酒,若上市后都是那种酒,一定很有前景。我也没有去过修江王酒厂,听说老总姓周或者姓朱,我想对他说,为那天喝过酒说声谢谢。 我羡慕那些能喝酒的,但务请不要喝醉。 但我仍以为,到了寒冷的季节,或遇上喜事,喝个一醉方休也未尝不可。只是,要喝好酒,不然会风流之极伤了身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