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州方沆在宁州期间,仅为一人撰写了传记,那就是查元凯。查元凯何许人也?怎能劳动一州之长方沆亲自撰写传记? 查元凯名查隽,字元凯,高市人,很小的时候父母双亡,他就成了一个可怜的孤儿。古代宁州州治叫常洲亥市,即今天的城北老城区,当时的州署衙门在现在电信局和老烈士馆一带,所以,现在从散原中学通往河边澄江花园的道路就叫衙前大道。以衙前大道为界,东边地近泰乡,即称为泰市;西边地近高乡,即称为高市。查元凯家在高市,就是现在衙前大道以西这个区域,但具体在哪里,没有资料可以考证。 查元凯在二十岁的时候,跟从程翼先生学习。明代永乐初年,查元凯因德行高洁才学出众,被推举为孝廉。查元凯按官府要求,来到了京师,因为眼睛有病看不见,不能出外做官,只好失意而归回转家乡,到家之后,自号“归樵”,意思是回来打柴,有一点伤感而又无可奈何的味道。 查元凯回来之后,在州城的西边建造了一栋别墅,别墅由东西两座楼构成,购买了古书几千册收藏在别墅里。查元凯以隆重的礼仪和高昂的薪金聘请耆宿硕儒到别墅教育子女们,同时,招集亲朋故旧的子女来别墅学习读书,并且每年都资助这些学生的读书费用。查元凯兴趣盎然之际,喜欢登上小舟,荡舟犀津河面,清风拂面,岸花飘香,观近水远山,享沿岸美景,不禁一边敲击船舷打着节拍,一边放声歌唱,大有飘飘欲仙超逸尘世之外的意味。 本文来自修水网 查元凯不是一个附庸风雅的假名士伪君子,而是一个学富五车的饱学之士,尤其是写诗填词很有造诣,并且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的诗篇,《义宁州志》收录了其《征村偶兴》、《百花庄》、《南亩农歌》、《东冈牧笛》、《兔穴清泉》、《龙崖峭壁》等六首诗篇。这些诗写的都是宁州乡村的景物、农事和风俗,语言清新晓畅,意境幽邃深远,具有陶渊明诗歌艺术特点,是比较典型的田园诗。辑录两首于下:
征村偶兴
查元凯在无尽的苦难中成长,在艰难的岁月里磨练,养成了一身正气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对苦难的乡亲具有悲天悯人的情怀。查元凯曾经将故居借给朋友居住,朋友在院子里挖地得到了一块金子,随即将金子送给查元凯。查元凯说:我在那个房子里住了那么多年都没有得到金子,你一住就得到了,这大概是上天给予你的吧!你就收好吧!朋友再三要查元凯收下金子,查元凯坚决不接受。 xiushui.Net 夜宿征村古渡边,水声聒聒不成眠。 火光问是谁家屋,撸响知他何处船。 龙石岩前风细细,马蹄潭里月娟娟。 故庐不远明朝到,脱却霜裘当酒钱。 东冈牧笛 牧童短笛弄无休,牛饱高冈百不忧。 一曲翻成前日调,数声吹破隔江秋。 腔谐律吕催诗兴,风递宫商动客愁。 几度月明归去晚,倒骑牛背乐悠悠。 同乡有一个叫阮省的,因为喝醉了酒,把老板的货款弄丢了,老板催逼得很急,阮省家境非常贫寒,根本无力赔偿,被逼无奈之下,准备一死了之。查元凯听说了这件事后,立即找到阮省说我有办法帮你找到金子,你不能去寻死!然后,派人在州城里向大家宣告:有得到金子的人,请把金子送给我,我将用和金子等值的谷物酬谢。第二天,果然有人把金子送了过来,查元凯兑现了自己的承诺,阮省也拿了东西给这个人表示感谢。 城外有古墓被人盗挖,查元凯立即安排家里的佣人去用土掩埋起来。 宣德甲寅年(1434),江西全境遭遇天灾,农作物几乎没有什么收成,到乙卯年(1435)的春天和夏天情况更为危急,老百姓都没有饭吃,居住在山边林间的,把田野山林的榆树叶、蕨菜等能吃的都找来吃尽了,后来只能找一些能吃的草来充饥;居住在河畔水边的,将能找到的螺蛳蚌壳都吃尽了,后来只能挖来蓼根等植物根茎充饥。有的流离失所沿路乞讨,由于大家都没有粮食,很难讨到食物,运气好一点讨到一点吃的,早上吃了晚上就没有了,饥饿的人们踉踉跄跄地走在乞讨的路上,时不时有人倒在路上就死掉了,死亡的人也没有谁去掩埋,那个惨状简直不能想象。 当时吏部侍郎赵新刚刚到任江西巡抚,对老百姓缺粮饥饿随时倒毙的悲惨境况非常怜悯,根据灾荒这一实际情况,向各府县发文,要求各地劝谕富户捐粮救灾。宁县县令因其他救灾事务繁杂,无暇亲自进行劝谕工作,于是安排县丞黎斌专门负责劝谕工作,黎斌就是天顺元年(1457)状元黎淳的父亲。县境之内,其家境殷实粮食富足的,查姓家族数一数二,查元凯听说之后,立即行动起来,说:“家里有余粮,外面有饥民而不去救济,不是仁德之举。乡里之间,有人马上就会死亡而不去救助他,不是行义之道。救济灾民免于死亡就是人们最重要的修善积德,如果舍掉这个大事不去做,那你去干什么啊?!”于是,查元凯立即向官府献出一千石粮食,同时在自家门前搭起大棚,设置熬粥之灶,灶火日夜不息,米粥常供不竭,救活了许多饥肠辘辘濒临死亡的流民。州官将查元凯急公好义慷慨捐粮无私施粥的事情上报,上面随即命令州署立石勒铭,表彰查元凯的忠义善举。 本文来自修水网 后来,查元凯因病离世,享年七十一岁。本乡人蒋俊因为敬仰查元凯的品行,钦佩查元凯的义举,竟为查元凯服丧一年;周茂为查元凯斋戒蔬食三个月;远至吉安府吉水县的刘弼听闻查元凯的义行,竟为其服缌麻。缌麻是用细麻布制成的丧服,是五服中最轻的一种。国子监主管全面工作的祭酒胡俨说查元凯的美行出自于自然本真,是良心美德的流露,不是有些人沽名钓誉的手段,因而,亲自为查元凯撰写了墓志铭。 万历年间,宁县早已改称宁州了。二十一年癸巳(1593),方沆从云南督学任上被贬来宁州任知州,到任之后,听闻查元凯捐粮千石救灾活人无数的感人事迹,虽然过去了一百五十多年,但还是深深地感动了方沆。方沆心潮澎湃彻夜未眠,旭日临窗即起床披衣磨墨展纸,思虑片刻之后,立即奋笔疾书,一篇《查元凯义民碑记》一气呵成。 方沆在文章里认为,立碑勒石一是表彰查元凯的善行义举,二是可以劝谕将来的人们学习查元凯,效法查元凯。大概凡是君子都乐于分发施舍粮食财物给人们,对积藏聚敛财富和粮食而感到羞耻。能够积聚财富和粮食,又能散发财富和粮食,是行“礼”的举动。世间的巨室富家,没有不施舍财物去救济贫民而能够长久享受富贵的。查元凯施舍财物救济灾民的义举,不就是在为子孙后代做长远考虑么?《礼》经上说:分散财物的,是在施舍仁德啊!查元凯就是这么做的。为查元凯立碑勒石,我方沆为之作记,就是要让后来人都能看到他的善行义举,这样,也就知道上天对人们的报应是如此的毫厘不爽。而朝廷表彰人们的善行,就是要劝谕大家永远长久地做善事行义举。 内容来自xiushui.Net 查元凯捐粮救人的义举发生在几近600年前的宁县(今修水县),此时本该烟消云散沉寂于历史的尘埃之中,但他这束善行义举之光,却能穿透绵长久远的时光隧道,使现在的人们沐浴在这束光的温暖光芒之中,并且激发人们追逐这束光,成为这束光,散发这束光的光芒和温暖。 2024年7月15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