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微吟稿》著者周晓工:
1948年生,江西省修水县人,1982年毕业于江西师范大学数学系,理学学士,曾任修水师范教务处副主任,中学高级教师,在九江市“优秀园丁工程”建设中评为数学学科带头人,于修水一中退休。退休后爱好旧体诗词,时有作品发表于《修水报》及多种诗词刊物。
序一 赤诚意园丁情
周晓工先生是我的老师,40年前我在读修水师范时,他便是我的班主任兼数学科任老师。那时,他刚好从江西师范大学数学专业毕业,分配工作就在修水师范教书。我们这个班是全国恢复高考后,首次从初中应届生中招录的中师生,在修水县当属首届。周老师于2008 年退休,退休后专心写诗,已有300多首诗。受先生之嘱,为诗作序,这是对我的信任,也是给我的鞭策,我只好欣然从命。丁洪阶 周老师永远是我的师表,印象中他教高中数学在修水很有名气。如今的他,年逾古稀仍笔耕不辍,读诗写诗且收获颇丰,令人钦佩。前不久,周老师给我送来了他的第一本诗集,这是周老师退休14年来的心血结晶,送书与我,当是鼓励。闲暇之余,我逐一拜读。说实话,现代社会,一般人既不读诗也不写诗,生活无诗意,内心也无诗情。老师的诗作,又给我开了一扇窗。 修水网 文字本冰冷,只因在人的心里反复熨烫,才有了温度。内心火热,笔底才能“露锋芒”,世历万事,笔底才会“涌波澜”。周老师的一首首诗词,让我读到了他的赤诚意和园丁情。 记得我们班师范毕业30周年同学聚会时,周老师颇为感奋,即兴赋诗一首“犹记当初入校园,高分录取两开颜。影随千日同窗乐,果硕三秋父母欢。甘作园丁施雨露,愿当公仆解纷繁。今朝母校重相聚,难觅旧踪一惘然”的佳句。周老师在修水师范从教20年,对历届学生倾注了他满腔热血,化作笔下流动的诗行—— “负笈洪城师大园,分工便到箬坑源。莘莘学子同朝夕,共命修师二十年”(《分配》)、“寒家子弟志凌云,父母唯求饭碗金。山脉绵延如浪至,千军万马跃龙门”(《金饭碗》)、“备课深耕采贝琛,循循善诱引思寻。精批细改双眉锁,无愧人师是本心”(《执教》)、“休戚相关主一班,心心念念未安闲。为师不与灵魂接,如入宝山空手还”(《带班》)、“第二课堂特色鲜,歌琴书画乐无边。至今犹忆清流社,巨擘当时正一员”(《第二课堂》)、“如临其境练兵忙,指导老师结对帮。实习一周还未满,金童簇拥孩子王”(《见习》)。这一句句诗词处处显示出老师对师范生活的理解和感悟。 修水网 修水古城历史悠久,建城于公元800年的唐代贞元年间。近年来,县政府安排财政资金,对修水老城楼房外观、路面、地下排污系统、人行道等陆续进行大规模改造升级,让老城改造留住居民乡愁,旧貌变新颜。此情此景,老师颇为感奋,不禁吟出“几年沉寂似韬光,重振雄风意气扬;工匠整容施巧手,山城逐日换新装;条条街道铺银石,座座牌楼蕴古香;欢乐廊桥添凤尾,景区特色涌诗章。”一首《修水城北改造观感》难掩老师的激动与喜悦。 读罢周老师的诗集,我的脑海里浮现出“老牛不嫌夕阳短,不用扬鞭自奋蹄”这样失敬的赞誉。退休后,周老师“日日敲诗生亮色,冀能添灿大中华。”我惟愿我的恩师“鬓毛渐减风霜旧,活力频添筋骨新”。 周老师这次让我为他的诗集作序时,惶恐之中我万般推托。老师再说这事时,我觉得“恩师请”,过分推托是为不敬,所以才斗胆“承了命”,惴惴不安之中,才有了这篇序言,万望恩师、同学以及读者海涵! (本序作者系原修水师范1985届2班学生,曾任修水县文旅局党委副书记、副局长,一级主任科员,先后在国家、省、市报刊上发表散文、调研论文和通讯文章多篇,著有文集《公仆情怀》。) 修水网 www.xiushui.Net
序二 真情不老诗心在
周晓工先生的诗集《积微吟稿》付梓在即,打来电话,嘱我作序,我甚为惶恐。作为学生,作为晚辈,才疏学浅,人微言轻,我哪有资格和能力担当此任。然先生真心所托,不敢过分推却。于是斗胆承命,将拜读先生大作的一些粗浅感怀, 记录于此,忝列序言。言有愆谬,敬请海涵!阮绪和 修水师范读书时,周先生是我的数学老师和班主任,耳提面命,教诲犹存。先生文理兼修,不仅专业知识渊博,而且长期浸润于古典诗文之中,国学鸿深,文章盛名。虽然外表老成持重,近乎沧桑,但心有丘壑,眼显山川,给我们学生的是睿智的圣者形象。 这本《积微吟稿》,分五个部分:中华数杰、雪泥留痕、旅游览胜、偶感抒怀、学诗绝句,收录诗歌300余首,囊括了先生工作、生活、教育教学各个方面。这一首首动情诗篇,观察独特,思考深刻,探询精妙,感情真挚,体现了先生的艺术特色和思想精华。拜读这些诗作,我们能深深感受到,先生学养之深厚,人品之清正。吟赏过后,心境澄明,暖意潜流,给人丰沛的精神滋养。 第一部分中华数杰,写的是古代数学界的人和事。先生动诗人之情,以诗论数学人,以诗评数学事,立意深远,视野开阔。这些诗大多属于古体诗,有一定的民歌特色,它虽然没有近体诗平仄对仗的要求,但先生一样写得韵律优美,语句铿锵,意象新颖,内容深邃。虽是历史书写,更多是人生感悟。 修水网 www.xiushui.Net 后面四部分,虽然类型归属不同,但都是律诗和绝句。这些律诗绝句,有的对仗工整,用典得体,平仄拗救,运用自如。有的法于古,又不泥于古,笔力刚健,生动传神。 周先生的诗很纯粹,自由率真,言志寄情,乐山好水,修养生性,这是生活节律的调谐,这是生命颂歌的吟唱。 通读整本诗集,感觉先生的诗有几个显著特点: 首先就是抒写真情!家庭中的夫妻、父子之情,学校里的师生、同事之情,社会上的朋友、同志之情,佳作连篇,字字关情。
“出院通知如捷报,今看妻子换颜容。”(《妻病三》)
写的是夫妻情。妻子出院,并未痊愈,到厨房指点做饭,这样一个细节,给了读者多少想象,写了夫妻多少情爱!
“趑趄也到庖厨内,指点烹调入味无。”(《妻病四》)
“精批细改双眉锁,无愧人师是本心。”(《执教》)
写的是师生情。平凡的事,不平凡的心,这一“挥”一“望”,哪个学生能不为之动容?
“为师不与灵魂接,如入宝山空手还。”(《带班》) “挥手站台凝望久,车声远去泪沾衣。”(《毕业送别》)
“人生足矣一知己,再共夕阳祈廿年。”(《赠挚友》)
写的是朋友情。在先生心灵的原野上,友谊之树常青。xiushui.Net “远隔天涯遗老在,故园翘首盼佳音。”(《寄广东诸同事》) “负重农夫心内苦,钟情于此是游人。”(《与学生同游箔竹村》) “白发苍颜忙服务,忽然自愧处优中。”(《抵东京》) “仁爱生成须爱养,心田岂可共田荒。”(《题留守儿童》) “卅八冤魂同陌路,几多亲眷哭苍天。”(《河南平顶山养老院大火》) 写的是苍生大众情。 这些诗句,语言朴质,有悲悯,有寄望,先生关注大地苍生,感受人间冷暖,用诗之椽笔,为俗世凡尘点洒了缕缕阳光。 周先生的诗,有感而发,有情而作,不写空话,不放大话。 “毫端欲动心先沸,不写空言废纸笺。”(《新年试笔》) 这是先生对自己写诗的要求,也是先生整本诗集的真实写照。 这正是先生诗歌生命力的根本所在,难能可贵! 其次,周先生热爱生活,关心社会,他诗歌内容有鲜明的时代烙印和独特的个人感悟。读者最能感受到的是:无论顺心还是逆境,先生对人生、对社会都保持乐观的心态。 在那个特殊年代,周先生经历了“父划黑邦批斗苦,我抛僻壤去从昏。”(《变迁》)“书声惯听批和斗,数学专为昔比今。” (《九曲记事·村小》),虽然这样,先生抒写的是“生存极限已经历,笑对前程风雨加。”(《九曲记事·野菜》)“刀敲尖棍晨星落,口吐狂言笑语扬。”(《黄庄印象·砍柴》)这样乐观、豪迈的诗句。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先生作为诗人的气质与胸襟。
“每逢端午悬门柱,飘溢诗香入万家。”(《颂艾》)
一个不热爱生活的人,是不可能闻到艾草中的“诗香”的,一个对生活不热爱的人,面对“繁花谢”之景,也不可能产生“心花灿”之情。正因为诗人热爱生活,才能“搜句勤添能量正”(《伟立文化沙龙三周年感赋》)这都是先生作为诗人独特的个人感悟。内容来自xiushui.Net “亲近自然思念久,繁花谢处灿心花。”(《郊游》) 最后,从写作艺术上看,诗集中有很多诗,构句精巧,妙语横生,具有理趣、情趣、妙趣之特色。
“唯有攻书当裸视,读书眼正乐施为。”(《配眼镜》)
这是具有哲理性的理趣之诗。诗句用语平易,但在叙事状物后面,蕴含着一些深刻的哲理,让人感受到诗歌的内在力量。“雀儿若问鸿鹄志,日日衔虫一样高。”(《游上海动物园》) “山呼万岁惊星落,散作归巢火把光。”(《演出》) “深情厚谊车难载,散作星星也满天。”(《修师 87 届 2 班毕业三十周年聚会有感》) “滟滟湖光柳作烟,垂虹玉带似琴弦。”(《鉴湖》) “地球只是嘘口气,签证北京走两遭。”(《火山灰》) HULING 这是具有想象力的情趣之诗。先生诗中这些别出心裁的想象,新奇别致,通过这些想象,诗人在日常的生活画面中,创造出了新颖的诗歌意境,把萦绕在自己内心的感情,艺术性地表现出来。 “解封寻得无情手,就地操刀斩二毛。”(《街头理发》) “啃骨应须能者上,称心唯有自身知。”(《镶牙》) 这是魅力才情的妙趣之诗。诗集中的很多这样的诗,不论是描写事物,还是抒发感情,都有许多耐人寻味的妙趣。 诗歌的创作是一个集腋成裘,厚积薄发的过程,诗集定名《积微吟稿》正是这种意思的体现。先生心之所发,笔之所书,都是长期积累的结果。 青山夕照,丹霞满天。先生年逾古稀,笔耕不辍,真情不老诗心在。先生诗中有自己的气质情怀,有自己的人生境界。先生“诗情墨韵写怀抱”(《步韵奉和吴月朗先生 < 退休有感 >》)对于我们,恰能“又听先生亲切言”,(《贺陈庆雅老师纪念文集〈师者庆雅〉首发》)。 最后,聊作一律,就教于先生:
先生妙笔著华章,满腹珠玑意味长。
是为序!浪起修河余韵在,风来幕阜和声扬。 山川世态融诗句,劲节丹心入锦囊。 内容来自xiushui.Net 一卷芸编酬岁月,飞舟艺海领新航。 (本序作者系原修水师范1987届2班学生,现为九江学院文学院副教授,九江学院骨干教师。曾荣获该校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比赛一等奖,九江市人事局记三等功一次,主持、参与国家级、省级、校级研究课题多项,发表论文近30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