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1992年由修水县石坳乡政府调入修水县委组织部工作的。依稀记得,刚进部时的样子,紧张、兴奋、疑虑、无措……记不清有多少个夜晚,挑灯夜战,与一堆文字彻夜相伴;记不得多少个黎明,加班加点迎接曙光,开启新一天的忙碌…… 从1992年调入组织部的,到2007年调出来,整整15年。当和我同时或后进入组织部的同仁陆陆续续被提拔或考试出去时,我仍在组织部党建口的螺丝钉岗位,承受着家庭和工作的双重压力,负重前行。 难忘初涉党建工作时所经历的新奇、不适与阵痛,虽然在进组织部之前的工作中,自己时不时也写一些文章,但相比组织部的文稿材料,那只是冰山一角。当我第一次在组织部去完成部领导交给的一篇典型材料时,我的感受是力不从心的困惑与沮丧。 从了解情况、查阅资料到捉笔完稿,花费了我整整两天的时间,并且还需要科长、分管领导的层层把关和一一修改。当我看着自己绞尽脑汁写的文稿被改得面目全非,我的心情一下子跌到了低谷,瞬间产生了自己与组织部的距离感,想放弃的念头油然而生。
原修水县委、县政府办公地
组织部日常各科室都有文稿材料需要写作上报,这都需要有一定的文字功底,因为文稿可能审核后直接呈报县委主要领导参阅。如果写一篇文稿, 初稿质量很差,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和科长等都会让你反复修改到怀疑人生,甚至你会错误地认为他们是针对你有意见。 修水网 组织部工作通常都是急难险重的工作,要求对工作有超前谋划意识和主观能动性,有时候可能会是晚上八点收到通知,第二天一早要汇总数据。有些是需要很短时间内做完考察,可以说紧急工作随时会出现,一年365天几乎没有自己的时间。 后来,在组工前辈的言传身教和春风化雨般的帮助与关心下,让我坚定了一直走下去的勇气。难忘一篇篇费尽心思完成的材料被上级采用后那种欢呼雀跃的冲动,更难忘与同事们熬更守夜攻坚克难的场景,让人感到的是组织部大家庭的齐心协力与风雨同舟。 有人说,组织部的党建工作是一项复杂、艰辛的脑力劳动,但组工干部却不以为然,把每一次和文字打交道的机会,看成一次能力提升的实践历练,在这条崎岖陡峭的道路上,没有惊涛骇浪,没有迎来送往,一切都在悄悄进行,一如行云流水,在清苦寂静中风雨兼程,砥砺前行,甘为人梯。“只要翻过那座山,就能看见大海”。这或许就是组工干部因文字而成长的最大收获。 当我真正融入组织部时,发现这里的每一个人,上到部领导,下到科员,其实并不是传说中的那么神秘严肃。这里就像一个“大家庭”,部领导既是领导,也是长辈,更是老师。工作上对我们严格要求,工作做得不好的时候,耐心地跟我们分析原因,教会了我们这些年轻人很多工作方法,生活中也非常关心我们。 修水网 组织部到底有多忙?我记得刚到组织部的时候,分配在组织科上班(现在叫党建室),连续半个多月的加班,少有周末,平均每晚十一点后回家。当时的我又苦又累,却不想后退,不甘人后的“小心机”让我很快融入了组织部的工作环境,大家一起加班、一起熬夜。 老县政府小红楼(一楼左边为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组织部办公地) 前任科长万明和继任科长荣秋平都属于乐天派,加班之余有说有笑,工作繁忙却不单调。那是我第一次体会到工作充实着生活的满足,好多次的熬不下去,都被身旁坚持不懈的“他们”所打败。尤其是部里开展“远学孔繁森,近学王守扣(组织部同事)”活动,我从老王身上学会了坚持,更在组织部的工作中将坚持养成了习惯。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的组织部干部生活是十分清苦的,记得每年的降温费一般发一扎啤酒、烤火费发一包木炭就打发了。加班到深夜一、二点,干部是又累又饿。此时此刻科长向分管副部长请示,能吃上一碗面心里就觉得美滋滋的。 有一次周末加班,整理办公室时清理出一些旧报纸及旧杂志,卖给了收废品的,大约卖了31元钱。不知谁提议将此款交给“扣哥”(王守扣为人热情好客,公道正派,人缘又好,干部私下亲切地称他为扣哥),今晚到他家打牙祭。记不清这是第几回去老王家打秋风,总之,每次老王都要贴钱办饭。这次又忙坏了扣哥,他提前赶到菜市场采购菜品,急忙回家做饭。 HULING 下班后,我随同万明、荣秋平、王位华、丁胡、梁云、吴学逊、冷梅华、饶石生、易雄飞、熊承建、朱卫东、张骋勤、卢康翔、李建国等组织科和干部科的干部一起,浩浩荡荡开赴扣哥家。扣哥为同事们准备了一桌丰盛的晚餐。那次,记得喝了三扎啤酒和2瓶白酒(事后,才知道白酒是扣哥女婿孝敬他老人家的礼品),其乐融融,至今记忆犹新。 组织工作的艰辛是必然的,毕竟,在组织部工作的每一天都是紧张忙碌的,每一个周末几乎都是去单位加班的,每一次领导交办的工作都是慎之又慎的。对于组工干部,用时任县委常委、组织部长卢足才的话来说,工作既是生活,生活也是工作。忙是自然,加班是常态,但都忙得有价值,加班得有意义。 当时,党建和村建工作在一块,新提拔的万明副部长提出的村建“一好带四好,全面创五好”活动在省市一炮打响,这可苦坏了我们这些党建口的干部。为了活动开展顺利,谋划到深夜;为了迎接好上级检查,安排到深夜;为了写好材料,修改到深夜……一次次的深夜,只为不辜负敢担当善作为的“标签"。终于,我的工作得到认可,继丁冰洋、万明、张鹏、荣秋平之后,我正式成为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第五任组织科长,在艰难困苦中开出幸福之花。 xiushui.Net 公道正派是组织部门的立身之本,是组工干部的必备素质。组织工作具有很强的政策性、原则性,在组织部工作的十五年间,干部二室的工作经历是最让我铭记的,在那样严格而特别的岗位上,要时刻保持着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警觉,严谨细致、公道正派的工作作风,把公道正派作为自身的价值追求和行为准则,避免选人用人尺度失准,标准走样。作为党员、干部、人才的“娘家",公道对待干部,公平评价干部,公正使用干部,得到“娘家人”的信任、依赖是组工干部的幸福,“娘家人”能够被公平、公正对待亦是组工干部的初心。 清晰记得有一天早晨,我们刚去上班,时任分管部长钟扬山递给荣秋平科长一封干部来信,称黄龙乡有一位合同卢姓副乡长因夫妻感情不合,提出辞职,下海经商,具体情况,你们二科去了解一下。当时的秋平科长带着我找到当事人,苦口婆心劝导,耐心细致化解。最后,心悦诚服,打消了辞职念头,挽救了一个干部。几十年过去,这位干部至今念念不忘我们当初的及时雨。 组织部的工作没有“淡季",只有一个接一个的“旺季"。岁末年初,既要做好收尾工作,也要谋划好新一年的工作。寒冷冬夜里,组织部的灯依旧亮到深夜,组织部的笔依旧写到深夜,组织部的人依旧忙碌到深夜。党建考核、组织生活会、组织年报、民主评议党员等等,没有一项工作可以懈怠,没有一项工作能够放松。只能严而又严,细而又细、实而又实。 本文来自修水网 在组织部工作期间,我经历了成家立业、晋职发展、历练成熟,办公地点从城北老县政府的小红楼一楼到原县政府招待所二楼再到老县政府主楼二楼。岗位从县直机关党委到组织科、从组织科到县委老干部局,从老干部局到干部二科,从干部二科到党建室和机关工委。职务从一般干部、副科级组织员、县直机关纪工委书记到县直机关工委副书记。我的青春、我的激情、我的追求、我的成长、我的梦想都在这里,岗位在变,同事在变,环境在变,唯有一颗组工匠心永恒不变。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组织部部分同事合影(后排右二为作者)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组织工作无小事,组织材料更是容不得半点马虎,小到一条信息、通知,大到工作报告、汇报材料,都不能有丝毫差错,都代表着组织部门的整体形象,每时每刻的"本领恐慌”像熔炉一样铸造着每一名组工干部,会让自己更复合、更纯粹、更高能。所以,担任科长后每一篇文稿我从谋篇到布局,从语法到修辞,从字词到标点符号都字斟句酌、反复推敲。俗话说:文章“三分写、七分改",而这背后就是组工干部“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推敲,是“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的执着。十五年来,尤其是担任组织科长后的八年,我完成了人生4个第一次,即:第一次写大材料持续3个通宵不睡觉;第一次为了筹备县委换届工作连续6天加班夜不归宿;第一次持续13个小时不间断写稿件;第一次在24小时之内完成了2篇大稿件。 修水网 那个八年很少有应酬、很少锻炼身体,狐朋少了、肚子大了、头发掉了、跑步慢了。功夫不负有心人,付出终会有回报,我很庆幸,八年过去,中组、省组和市组信息上稿连续取得突破,后进变先进。 每两年一评的党员电教片观摩评比,选点组稿并身临现场拍摄的《烛光》、《正科级女村官》、《罗时来和他的54位父母》等党教片连续4次获得省市第一名的好成绩。笔者2003年至2007年连续五年荣获省市党员电教工作先进个人和优秀信息员,2004年、2005年和2007年连续3次荣获全市“十佳”学习型组工干部称号。 组织部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严谨”二字,再小的细节都不能马虎,就拿所有部里发出去的文件、材料来说,都是经过多次修改、校对才发出去的。在组织部15年中,我经历了2次县级党代会筹备工作,4次乡村两级组织换届工作。回首往事,虽然没有“蓝瘦香菇",却别有一番伤感,心里总有一个挥之不去的组工情结,其实,组工烙印已留心里。 我是2007年从组织部出来的,离开组织部已达17年之久,心中感慨万千,早想写点什么,却迟迟没有下笔。眼看临近花甲,思绪的闸门终于打开。这么些年过去,饱满的工作激情始终如初,我还健康快乐地活着,还是那个充满正能量的我。 修水网 www.xiushui.Net 组织拍摄的《烛光》在省组、市组同时获得党教片观摩评比一等奖后,时任县委副书记、组织部长李晨峰同主创人员合影(左一为作者)。 感谢组织让我心甘情愿吃这些苦、熬这些夜;感谢万明、钟扬山、朱少华、冷华伟、冷育南、刘佐军、瞿燕等老领导给予了我受用终身的吃苦能力、文字表达能力以及良好的心理素养;感谢高爱红、王位华、王金初、熊洪清、丁凤雏等部领导让我真切明白“苦苦苦有尽、不苦苦无穷”的道理。 从最初的不适应到熟悉到习惯,直到即将离开的那段日子,才发现最初的不适应早已变成了热爱,衍生了不舍。组织部15年的工作经历是我成长过程中弥足珍贵的历练。无论我离开多久、走得多远,我都会永远贴着“组工干部"的标签,带着"组工烙印",不畏不惧,坚守初心,这是我终身受益的荣耀,更是我的骄傲!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回想15年来的“爬格子”之路,我有“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迷茫,有“衣带渐宽终不悔”的执着,更有“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惊喜,几多酸甜苦辣,唯有自知。人生能有几个15年,组织部在一起的岁月,有苦、有甜、有悲、有喜、有累、有难……编织起在路上的风景,怀揣一份信念,坚守一份平凡。 本文来自修水网 这份组工情怀,使我相信,无论在哪,如一盏明灯,点亮万家灯火。这份浓浓的情,已深深地沉淀在我生命的岁月里……我深信,不管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一代又一代的组工干部,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 【古城旧梦】出品 微信号:gcjm888888 丁洪阶:男,1966年8月出生,1985年毕业于修水师范学校,1991年毕业于江西行政管理干部学院。现任县文旅局党委副书记、一级主任科员。参加工作以来,先后在全国、省、市报刊上发表散文、调研论文和通讯文章100多万字。著有文集《公仆情怀》。风格以细腻、抒情、感人见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