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水历史上书院众多,有名的有黄氏家族的樱桃书院、芝台书院。这两所书院皆为黄庭坚高祖教育家黄中理所创,宋郊宋祁尚书兄弟曾经就读过,并且前后共培养了黄氏48名进士。还有徐氏金湖书院,修水“八贤”之一的徐禧和其儿子、宋代有名的诗人徐俯曾经就读此书院。但存续时间最长培养人才最多影响最大的当推濂山书院。
《义宁州志》对濂山书院的介绍是所有修水书院中篇幅最长最为详尽的。从这详细的介绍中可以看出,濂山书院是创建最早的书院之一。宋康定元年庚辰(1040),24岁的周敦颐到洪州分宁县任主簿,庆历元年辛巳(1041)在主3簿任上创设书院,至今已有982年,为修水乃至江西最早的书院之一。 修水网 濂山书院是毁建次数最多的书院。明代天顺、成化年间,知县罗珉、萧光甫动员义官刘用礼和其子刘淮两度重建;弘治中巡抚林俊檄、知县叶天爵增修;万历中,兵备道史旌贤偕知州方沆俱重修之;崇祯中巡抚解学龙、佥事邢大忠复加修葺;清代康熙七年,知州徐永龄重建;康熙十七年,知州班衣锦重修;乾隆八年,知州许渊始鼎新之;乾隆五十二年,署知州王茂源捐廉葺修。从以上这些枯燥的记录就可以看出,濂山书院前后重修重建了九次,可见书院遭受的兵燹和劫难是如此之多,修水的文脉文化经受了这么多的摧残和蹂躏,但历朝历代的官府和民间为了庚续文脉,为了绵延文化的圣火永不熄灭,做出了九死不悔的抗争和无数次的重建和重构。 在每一次重建之后,当时的主政之人都要写一篇文章,记述书院毁于什么灾祸,什么时候开始重建,重建有什么重大意义,哪些人为重建捐献了银两财物等等。知州班衣锦、臧振荣、许渊、边学海、周澍,署知州王茂源都写过重修濂山书院记。 知州周澍在《重修濂山书院记》则说:“分宁在豫章,素以文献著。家弦户诵,书院尤多。如山泉、鸣阳、凤山、樱桃、芝台等名具见志乘,世远年湮,僅留遗址。惟濂山书院岿然独存。”最后也是情殷意切,“更愿诸生进而益上,寻孔颜之乐,敦孝友之行,不忘书院命名之意。景仰先贤,勤学立品,以慰跂予之望,以答乡先生历新书院之盛举也!” 书院最初的创建者是号濂溪先生的周敦颐,周敦颐又是程朱理学的奠基人,其《太极图说》、《爱莲说》影响深远,后来之人就将书院命名为景濂书院,以后又改为濂溪书院,将山谷黄庭坚先生合祀到书院后,即改名为濂山书院。濂山书院的名字充满了对濂溪、山谷两先生的景仰之意,希望书院学子像濂溪先生一样,开创开宗立派影响深远的学说,像山谷先生一样,写出不朽的诗篇词章和永垂后世的书法作品。 宁州学子不负厚望,在濂山书院里三更灯火五更鸡,孜孜不倦地埋头苦读,在老师的指导下,知识逐渐积累,学业不断进步,终于走进了乡试会试的考场,有的秋闱中举,有的蟾宫折桂。据熊金望主编的《修水县姓氏志》载,宋代分宁县共有进士255人,占全省5861人的4.4%。全省进士人口比是0.25%,而分宁却达到了1.23%,是全省水平的近五倍。元、明、清三朝共有36名进士,还有大量的举人。这些进士和举人,绝大部分都在濂山书院深造过,都受到过书院里德高望重学富五车的恩师的耳提面命和书院浓郁的书香气的熏陶和化育。 内容来自xiushui.Net 细心的人会发现在《义宁州志》的州治图上有两座濂山书院,一座在旌阳山麓,一座在城内梯云书院和鳌峰书院的中间,这是怎么一回事呢?《义宁州志》记载:清代同治五年,濂山书院“契买王英甫黄土岭熊家园屋宇一所,添建濂山书院,以为肄业及崇祀之所。”这里的肄业不是没有毕业的意思,而是学习的意思。它相当于濂山书院的二部或新校区,或者叫城内校区,城内的濂山书院方便家在州治学子的学习,同时,也方便州署官员参加书院定时隆重举行的祭祀活动。 HULING 书院主讲兼总管书院事务者称“山长”,山长必须由德行高洁,学问渊博,名驰望重,诲人不倦之人充任。濂山书院能够从史志中查找得到的山长,有嘉庆二十三年山长冷芝田,是乾隆五十九年甲寅恩科乡试举人,名玉光,字荆华,号芝田,仁乡东源人,曾任知县。有道光八年山长卢炳炎。有咸丰十年山长李镜华,是咸丰元年辛亥恩科乡试解元,字德三,号蓉舫,奉乡龙坪人,大挑二等,曾任弋阳训导。有同治四年山长涂家杰,咸丰二年壬子乡试举人,字载歌,一字纬人,泰乡七都拾科里(今宁州镇桃里石窝里)人,同知衔,候选教谕,同治版《义宁州志》总纂人。有同治五年山长何章,咸丰九年己未恩科乡试举人,字晖吉,号斐生,泰乡五都人。这些山长都是举人出身,在当时都是才高八斗学富五车德高望重之人,他们为濂山书院的发展,为分宁文脉的作育做出了载入史册的贡献。 精舍名蓝拥薜萝,修江千载尚絃歌。 胸中太极涵光霁,池上秋风老芰荷。 HULING 泗水一灯辉赤县,双祠百代倚崇阿。 每惭未辨分宁狱,展拜庭前汗颊多。 张知州在诗的最后,感觉到非常惭愧,不能像濂溪先生一样明断分宁的冤假错案,不能很好地治理宁州这个地方,因而,在濂溪书院跪拜濂溪先生塑像时,不由得不赧颜相对汗流满颊。 濂山书院山长冷玉光,整日盘桓在书院之中,为学子讲课,与老师交流,同外界交往,书院内部的点点滴滴,书院佃银地租的收取都必须过问安排,他对书院的认识和感觉自是不同,但他非常清醒,知道必须牢牢把握教书育人传道解惑这个根本,他的《濂山书院》一诗充分地体现了这一思想。
两贤讲学斗山尊,俎豆同堂道脉存。
城内的濂山书院难觅踪迹,旌阳山麓的濂山书院遗址上高高地耸起一座名叫“金色学府”的高层住宅小区。对濂山书院这两处遗迹寻访了很久,但书院的明砖清瓦却见不到一星半点,不由得不起沧海桑田的感慨!好在分宁文脉还在修水大地上氤氲弥漫,文明的薪火还在修水人民中庚续相传!北宋儒宗独开辟,西江诗派共渊源。 莲华定不染泥滓,梅宝终然留本根。 唯有涪翁识光霁,千秋臭味此中论。 2023年4月 内容来自xiushui.Net 作者简介: 周 斌,男,六十岁。九江市修水县退休干部,爱好文学,喜读诗书,间或舞文弄墨,尤其对家乡的山水和典籍故事情有独钟,其作品散见各种刊物和各个平台中。有作品入选《蓝蓝天》,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