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最有名最伟大的老师是谁,相信大家都知道,孔子!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被称为“万世师表”,最有名的弟子有子路、冉求、子贡、颜回等。 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师生是谁们?不知道?傻眼了!嘿嘿,让我告诉你! 宋代的苏洵、苏轼、苏澈、王安石、曾巩,个个都是耳熟能详如雷贯耳的人物,他们都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这五个牛人却有一个共同的老师,就是欧阳修。欧阳修自己也是牛得不得了,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这一师五徒占了“八大家”里的六个,可以这么说欧阳修和他的学生们是史上最牛的老师和最牛的学生!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江南西路吉州庐陵永丰(今江西吉安市永丰县)人,宋代最伟大的政治家、文学家和历史学家。 欧阳修是官二代,但是是苦命的官二代。北宋景德四年六月二十一日(1007年8月6日),欧阳修出生于四川绵州(今绵阳)的官衙,当时他的父亲欧阳观是绵州的军事推官,职级仅有八品,是一个比芝麻官县令还小一级的小官。欧阳修出生时欧阳观已经56岁了,快到退休的年龄还沉沦在官员队伍中的最底层,说明欧阳观命运多舛官运欠佳。 四年之后,欧阳观去世,欧阳修母子成了孤儿寡母,生计都成了问题。迫不得已,欧母郑德仪只好携年幼的欧阳修投奔欧阳修的叔叔欧阳晔。当时,欧阳晔在湖北随州也是任推官,一任就是25年。欧阳晔和欧阳观真是一对难兄难弟, 汲汲经年,依然沉沦下僚,居然无怨无悔,还始终坚持正直廉洁的操守。这样坚守的结果就是,虽然有个一官半职,但还是难以让家人过上温饱不愁冷热不忧的日子。寡嫂和侄子的到来,使得欧阳晔一家本就不佳的家境显得更为捉襟见肘雪上加霜了。 我们九江市柴桑区有个旅游景点叫中华贤母园,园内陈设布展了以岳母为首的中国古代四大贤母的故事。柴桑区建贤母园是因为柴桑曾经是岳家军的驻扎地和岳母的魂归之地。这些故事有孟母三迁,断织教子;有陶母截发延宾,封坛退鲊;有欧母画荻教子,诫子奉公;有岳母儿背刺字(精忠报国),励子报国。这些故事高度体现了古代妇女伟大宽广的胸怀,正直高洁的品行,贤淑聪慧的懿德,她们言传身教和潜移默化,使得她们的后代都成长为彪炳史册名垂青史的人物,她们的教子故事也深深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母亲像她们一样去教育培养自己的儿女。 欧阳修的母亲郑德仪出身名门望族,是受过良好教育知书识礼的大家闺秀。叔叔欧阳晔无钱供欧阳修读书,郑氏就自己教授,没钱买纸笔,她就用荻秆,也就是芦苇秆在沙地里教欧阳修读书写字,这就叫画荻教子。欧阳修渐渐长大后,欧阳晔还是想方设法送欧阳修上学,在书院里,欧阳修和一班官员子弟相处融洽相互学习相促发展。 在随州期间,欧阳修和我县名人黄庭坚的长辈黄茂宗、黄梦升多有交集,并且后来和黄梦升成了好朋友,黄梦升离世后,欧阳修还为黄梦升写了《黄梦升墓志铭》,已载入《义宁州志》。北宋分宁双井黄氏是一个非常显赫的文化家族,有宋一代,一个小小的双井村就出过48个进士,并且全部是黄氏一族,在中国科举史上堪称一绝,因而双井村被誉为“华夏进士第一村”。 修水网 欧阳修十岁时,在随州书香门第李尧辅家得到了破烂的六卷《昌黎先生文集》,立即被韩愈的文章所吸引,爱不释手,昼夜颂读,六卷文集几乎倒背如流,并立志效法韩愈,提倡践写古文。后来欧阳修的文风深受韩愈的影响,并且为欧阳修倡导文风改革埋下了茁壮的种子。 欧阳修虽然聪慧睿智,博闻强识,但科场不太畅达,天圣元年(1023年)、天圣四年(1026年)两科考下来均名落孙山榜上无名。在这个失意的时候,我的乡贤黄茂宗老先生鼓励欧阳修不要虚心气馁,并推荐欧阳修去拜大臣大学士胥偃为师。 胥偃,字道安,潭州长沙(今湖南长沙市)人,北宋大臣,也是黄茂宗的老师,当时正知汉阳军。汉阳军就是现在的武汉,离随州较近。欧阳修拿着黄茂宗的荐信和自己的诗文拜见胥偃。胥偃一读欧阳修的诗文,虽说不上字字珠玑篇篇锦绣,但也是玉韫珠藏锋颖初露,一看欧阳修的仪容外表,但见长身玉立玉树临风风流倜傥,顿然喜上眉梢,爽快地收为弟子。 天圣七年(1029年)又是科考三年大比之期,经胥偃保举,欧阳修就试设在开封府的北宋最高学府国子监,连中广文馆试、国学解试、礼部省试的监元、解元、省元,只差皇帝亲自主持殿试的状元了。殿试在天圣八年举行,意料之中的状元被王拱辰夺去,欧阳修只得了个二甲十四名。这一榜后来很有名的人物除了欧阳修外,还有书法史上的“宋四家”“苏黄米蔡”的蔡襄,还有苏轼作过传记《陈公弼传》的陈希亮,还有欧阳修在随州的好友,我县乡贤黄茂宗的弟弟,后任邓州南阳主簿的黄注黄梦升。我县还有双井人黄序、漫江人莫磐同科高中进士。 xiushui.Net 高中进士之后,欧阳修就被自己的恩师胥偃招为东床,人生“四喜”中的“金榜题名时,洞房花烛夜”这二喜接踵而至,也就冲淡了没有得到状元的遗憾。紧接着被吏部发到西京(今洛阳)任留守推官,担任了和他父亲、叔叔一样的官职。 在洛阳是欧阳修官场生涯中最开心惬意的时期,上有西京留守钱惟演罩着,内有新娶的娇妻陪着,外有梅尧臣等一班文友伴着,整日悠游山水之间林泉之下,巍巍嵩山上潺潺伊水畔响彻着他们的欢声笑语,龙门石窟里牡丹国花前留下了他们的倘佯身影,以至被贬夷陵之后还念念不忘,常常在诗词里写出对这个时期的美好回忆,他在《戏答元珍》里写道:
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
庆历三年(1043年),范仲淹、韩琦、富弼等人推行“庆历新政”,对吏治、军事、贡举等进行改革。康定元年(1040年)就已调来京城任职的欧阳修积极参加改革,成为了改革派干将。庆历五年在守旧派的阻扰下,新政遭到失败,范、韩、富相继被贬,欧阳修因作《朋党论》为他们辩护,被诬为范、韩、富的朋党,贬为滁州太守,这一年欧阳修38岁。 HULING 残雪压枝犹有桔,冻雷惊笋欲抽芽。 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 滁州任上,欧阳修奉行无为而治的黄老学说,为政“宽简”,除了皇粮国税和社会治安外,不去干扰百姓的正常生活。在这样的执政理念下,滁州反而被治理得井井有条,不说夜不闭户路不拾遗,也是五谷丰登歌舞升平,一派平安和乐景象。太守欧阳修还是一如既往地游山玩水,饮酒做诗写文章,古文名篇《醉翁亭记》就写作于这个时期。 醉翁亭在滁州西南的琅玡山上,离城六、七里,欧阳修常携宾客登山观景抒怀。文章对琅玡山的景色及早晚四季的变化进行了描写: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对极具特色的太守野宴和野宴之乐,做了详细的描述: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38岁就“苍颜白发”,是夸大其词,还是新政失败遭受心灵打击所致?还是另有原因,不得而知。 但不管怎么样,欧阳修还是非常快乐的,文章一共用了10个乐字,写出了山水之乐禽鸟之乐宴酣之乐,最后烘托出太守之乐。 内容来自xiushui.Net 庆历八年,调知扬州,皇祐元年,徙知颍州。颍州就是今天安徽的阜阳市,现在是皖西北的交通枢纽,800多万的人口大市,也是打工大市,是个存在感一般的城市。宋代时期颍州西湖名气远胜杭州西湖,风景非常秀丽,欧阳修一见倾心,立即买田起屋,接来母亲和妻子家人居住,还做好友梅尧臣的工作,要其来颍州买田,并一口气写了十首《采桑子--西湖好》,辑录三首于下。 《采桑子》 欧阳修 其一 画船载酒西湖好, 急管繁弦。 玉盏催传。 稳泛平波任醉眠。 行云却在行舟下, 空水澄鲜。 俯仰留连。 疑是湖中别有天。 其八 天容水色西湖好, 云物俱鲜。 鸥鹭闲眠。 应惯寻常听管弦。 风清月白偏宜夜, 一片琼田。 谁羡骖鸾。 人在舟中便是仙。 其九 残霞夕照西湖好, 花坞苹汀, 十顷波平, 野岸无人舟自横。 西南月上浮云散, 轩槛凉生。 莲芰香清。 水面风来酒面醒。 词中写西湖湖水清澈,天光云影倒映水中是“行云却在行舟下”,“疑是湖中别有天”,非常贴切;写游湖之乐是“谁羡骖鸾。 人在舟中便是仙”。骖鸾是骖鸾驭鹤的截取,意思是驾驭鸾鸟仙鹤遨游天空,比喻成仙。只要能在西湖上行舟游乐,谁还去羡慕神仙呢!写西湖的旷远游人的闲适是“野岸无人舟自横”。 修水网 至和元年(1054年)任翰林学士兼史馆修撰,和宋祁同修《新唐书》,并自修《五代史记》,即《新五代史》。由于这两书的修撰,奠定了欧阳修史学家的地位。 宋祁和兄长宋郊(又名宋庠)是牛兄牛弟,宋郊官至司空,宋祁官至工部尚书,他因《玉楼春》词作中有“红杏枝头春意闹”名句,被称为“红杏尚书”,他们兄弟和我们修水大有渊源。他们的祖籍是安州安陆(今湖北安陆市),后迁开封府雍丘县(今商丘民权县),父亲宋玘曾为九江椽,他“闻分宁(今天的修水县)黄中理开樱桃、芝台两馆,广收图籍,以延四方学者,庠兄弟皆就学焉。天圣初同举进士。”(《义宁州志》,卷二十六,人物志,寓贤,610页)黄中理就是黄庭坚的曾祖,是著名的教育家,是分宁双井黄氏48进士最早的作育者,可以说没有黄中理就没有双井这个高门旺族翰墨世家,就没有48进士,就没有双井这个华夏进士第一村。 后来,欧阳修拜翰林学士兼龙图阁学士,接替包拯权知开封府。嘉祐五年(1060年)拜枢密院副使,六年,任参知政事(副宰相)并相继任刑部尚书、兵部尚书。熙宁四年(1071年)以太子少师的身份辞职,退居心心念念的颍州,熙宁五年在家中逝世,寿终正寝,享年66岁,获赠太子太师,谥“文忠”,后又追封国公。 HULING 北宋仁宗庆历至神宗元丰年间,前后仅有三、四十年,却发生了两次大的政治变革,一次是韩琦、范仲淹、富弼主持的“庆历新政”,一次是元丰年间王安石担纲进行的“元丰变法和改制”,这两次政治变革对历史影响深远,尤其是王安石变法,直至900多年后的上世纪还被人研究和利用。这两次变革欧阳修都参与了其中,尤其是“庆历新政”实行期间,他积极参与,出谋划策,身体力行,成为了新政的干将。对王安石变法和改制,欧阳修也根据实际情况提出了不同的意见和改进的切实有效的措施。在主政一方时,在施政“宽简”的前提下,根据各地不同的实际,出台了许多促进经济发展,保障社会安定的有效措施,所以,皇帝把京畿之地的开封府交给他治理。无论从官职官位、施政理念、改革意识还是执政实践来说,欧阳修都是当之无愧的政治家。 欧阳修是北宋时期的文坛盟主。他深受“唐宋古文八大家”之首韩愈的影响,10岁时得到的六卷《昌黎先生文集》陪伴了他的一生,韩文的精髓融化在他的血液里浸濡在他的骨髓里。 北宋初年的文坛,杨亿、刘筠、钱惟演领衔和代表的西昆体几乎一统天下,无论是诗词还是文章都片面追求形式美,辞藻华丽,对仗工整,音调铿锵,声律和谐,呈现出华奢典雅的艺术特点,但总体上思想内容贫乏空虚,脱离社会现实,缺乏真情实感。欧阳修对此文坛弊端和发展趋势以及对文坛的毒害认识深刻,认为必须改革文风消除流弊,还文坛一个朗朗乾坤清明世界。 本文来自修水网 首先、欧阳修继承韩愈古文运动精神,在韩愈主张的基础上,结合北宋初年文坛实际,提出以“道”为内容,为本质,以“文”为形式,为工具,做到道文相融文以载道。他特别重视道统的修养,提出“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言以载事,而文以饰言。事信言文,乃能表见于世”。所谓“事信言文”,就是内容要真实,语言要有文采,做到内容和形式的统一。这是欧阳修对创作的基本论点。 其次、团结尹洙、梅尧臣、苏舜欽等一批志同道合的文人一起来推动鼎革文风的运动。 校勘韩文,刊行天下,作为新文风新文体的样板。利用知贡举(主管考试进士)的机会,鼓励考生写作质朴晓畅的古文,凡内容空洞,华而不实,或以奇诡取胜之作,概在摒黜之列。与此同时,他又提拔、培养了王安石、曾巩、苏轼、苏澈等一代新进文人。 身体力行,自己创作的诗词文章道文并重质形具美,给当时的文坛吹来了一股强劲的新风。像《生查子·元夕 》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又如《蝶恋花》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修水网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还有古文《醉翁亭记》、《秋声赋》等无不道质为重,内容充实,真情实感,并且意境优美,遣词精当,韵律和谐,有很多精彩的话语成了千古名句。 欧阳修无论是从政从文都是千古牛人一个,有一篇《醉翁亭记》就可以在中国文学史中安身立命,并且还应该占有一席非常重要之地,就像张若虚一样,孤篇《春江花月夜》就挤入了史上第一流诗人行列,何况欧阳修还有那么多的名诗佳作呢!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2022年5月 史上最牛的师生(二) 同时,欧阳修还是一个千古伯乐最牛老师。 曾巩,字子固,建昌军南丰(今江西南丰县)人。南丰除了出了曾巩这个名人外,还出产一种名果——南丰蜜桔。曾巩也是官三代 ,祖父和父亲都是北宋名臣。曾巩天资聪慧,记忆力超群,幼时读诗书,脱口能吟诵,年十二即能为文。 公元1037年,18岁的曾巩跟随父亲,前往京城寻求仕途。虽然出身书香门第官宦世家,自幼饱读诗书,但由于擅长古文策论,轻视应举时文,所以屡战屡败屡试不第,几乎丧失了再考下去的信心。这时,他突然想起了前些年结识的文坛泰斗欧阳修,于是在彷徨犹豫中还是斗胆写了一封信,附上自己所作的《时务策》送给欧阳修,试图碰碰运气以求毛遂自荐。欧阳修看了他的文章,十分喜欢,认为曾巩实在受科举所限,是一个被埋没的人才。于是,他特意写了篇《送曾巩秀才序》,鼓励曾巩,让他不要气馁不要失去信心,同时也让文坛前辈们都知道曾巩这个人。这样的殊荣,让曾巩受宠若惊,不仅如此,欧阳修之后又特意把他招入门下,亲自悉心教导,讲解应试时文的特点。嘉祐二年(1057年),曾巩终于进士及第,实现了自己的科举梦。这年的进士考试对于我的家乡分宁县(今江西修水县)来说是一个丰收年,有黄孝宽、黄湜(黄庭坚的祖父)、黄灏、余仲荀、徐昱、莫砺六个分宁人和曾巩同科高中进士。 内容来自xiushui.Net 公元1044年,跟随老师学习几年的曾巩向欧阳修举荐一人,名叫王安石,说他“古今不常有”,可惜时候不对,欧阳修当时不在京师。后来,在欧阳修被贬滁州时,曾巩前来探望,又举荐此人。看过曾巩带来的王安石的文章后,欧阳修大加赞赏。之后的几年中,数次向皇上举荐王安石。 王安石也是一个天才。1021年出生,离现在整整1001年了。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临川区)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庆历二年(1042年)中进士。我们分宁县又有四人与王安石同榜,他们是徐民先、莫景、南宫觐,还有一个黄庭坚的父亲黄庶。 第一次听到王安石这个名字之后12年的嘉祐元年(1056年),欧阳修终于与王安石相见。这一年王安石35岁,前几年任鄞县知县、舒州通判,这时正在群牧司判官任上。群牧司是朝廷里专门管理马政的机构,判官和地方上的推官一样都是负责审理和司法的官员。这时的王安石还是一个中级官员,更是籍籍无名名不见经传,而这时的欧阳修已经是翰林学士兼史馆修撰,正在和宋祁共修《新唐书》和独撰《五代史记》,是权倾朝野名满天下的时候。看了王安石的文章和诗词后,两人恍若多年老友一见倾心,没有感觉到年龄的差距和代沟的存在,没有丝毫的违和感,思想见识竟是如此的一致合拍,立即互赠诗歌以纪欢会。 修水网 赠王介甫 欧阳修 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 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 朱门歌舞争新态,绿绮尘埃拂旧弦。 常恨闻名不相识,相逢罇酒曷留连? 诗中作者将王安石比作唐朝李白、韩愈,充分肯定了王安石的才华,并期许以后没有谁能够和王安石“争先”。 奉酬永叔见赠 王安石 欲传道义心犹在,强学文章力已穷。 他日若能窥孟子,终身何敢望韩公。 抠衣最出诸生后,倒屣尝倾广座中, 只恐虚名因此得,嘉篇为贶岂宜蒙。 作为回赠,王安石作了《奉酬永叔见赠》,诗中,王安石表达了自己的志向,同时也表现了对恩师的钦佩与景仰。 四川自古就是天府之国,物产非常丰饶,经济非常发达,由于远离中原,也很少战乱,人们几乎世世代代都过着安居乐业其乐融融的日子,“少不入川,老不出蜀”的话流传至今。当然,像明末清初时期张献忠惨绝人寰的乱蜀屠川事件相对于历史长河来说,那就是一瞬间的事情。 在宋代,四川就是一个令人神往的世外桃源。苏洵、苏轼、苏辙父子就生活在峨眉山下岷江岸边成都平原上的眉山县。 苏洵家境优渥,父亲又健在,家事不用操心,父亲不太拘管,因而经常出外游玩,就像当年李白一样仗剑走天涯任侠慰平生。书没有好好读过几本,诗没有认真背过几首,妥妥的一个纨绔子弟公子哥儿。明道元年(1032年)母亲病故,科举不第,对苏洵是一个沉重的打击,细思未来,也就一条科举应试及第为官之路,年已27岁始知发奋苦读,一直到嘉祐初年(1056年),都在家读书和教两个儿子苏轼、苏辙读书,期间也间或出外游历和考察。这段发奋苦读的经历被南宋王应麟编入了《三字经》:苏老泉(苏洵),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彼既老,犹悔迟,尔小生,宜早思。 HULING 自己二十多年的苦读和儿子们十多年的学习,加上三人都是天资聪颖冰雪聪明,所写文章和诗词歌赋与史上先贤和当朝文坛巨擘相比虽有差距,但还是自我感觉良好,认为总是偏于一隅养在深闺无人识,那就是明珠暗投锦绣夜行了。因而,在参加了四川地方科举考试并取得了进京考试资格后,三苏于嘉祐元年(1056年)早早来到了北宋的京城开封。按照当时的惯例和规矩,苏洵通过朋友的引荐,带着儿子们去拜访了当时的翰林学士文坛盟主欧阳修。欧阳修非常欣赏苏洵的《衡论》、《权书》、《几策》等文章,认为可以和汉朝的刘向、贾谊的文章相媲美,于是向大家推荐苏洵,大家争相传阅苏洵的文章,一时名声大著。苏轼、苏辙的文章诗赋也得到了欧阳修的充分肯定。 在京城盘桓两年后,三苏父子终于等来了嘉祐二年的会试,主考官就是欧阳修。这一次考试注定是三苏父子的幸运之试,也是四川眉山的高光时刻,三人同场应试同榜及第,轰动京师,甚至抢了状元、榜眼、探花的风头。这次考试史称嘉祐二年丁酉章衡榜,状元章衡是建州浦城(今福建南平市浦城县)人,这一榜是科举史上最为星光灿烂的一榜。这一榜“唐宋八大家”就有四人: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宋四家”就有蔡襄,还有张载(横渠先生,有名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程颢、王韶、曾布、章惇、吕惠卿等历史名人,加上主考官座师欧阳修,堪称史上最牛的一次科考。 本文来自修水网 苏轼策论文章得到了主考官欧阳修及副主考梅尧臣的一致好评,拟确定为第一名,但欧阳修认为这篇文章是曾巩所做,曾巩为自己的入室弟子,为避嫌只好让其屈居第二。结果出来后,确是苏轼的文章,欧阳修后悔不迭,苏轼却没有一点计较的意思。苏轼的大方气度和出众才华让欧阳修感叹不已,说:“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这句话后来演变为“出人头地”的成语,并正式收苏轼为弟子。 在欧阳修的一再称赞奖掖下,苏轼每有文章或诗词新作问世,必定传遍京师,一时争相传阅洛阳纸贵,苏轼就成了那个时候被追捧的星腕圈粉的网红。 在欧阳修众多的弟子中,只有苏轼才是欧阳修最佳的传人。苏轼的才华和文学成就到后来和老师欧阳修有过之而无不及,并且在很多方面都超过了老师。但在刚出四川刚到京师时,还是一个二十多岁的毛头小伙后生小子,其后来的翰墨华章还不知在什么地方,但欧阳修却从苏轼还略显稚嫩的诗文里嗅出了旷世才情,因而对其赞赏有加奖掖不已。而苏轼对欧阳修的知遇之恩教导之情一直铭记在心,并且终身对其毕恭毕敬始终都执弟子之礼。欧阳修在为人为文为政方面,在北宋时期绝对就是一块高地和一个坐标,也是苏轼为之奋斗的标杆和楷模。再加上苏轼虽然和欧阳修年纪相差三十岁,但其思想和在文学上的主张确是这么的一致相通。在对待王安石变法上,欧和苏都是支持变法,但对变法中的一些不切实际的做法和损害老百姓利益的东西提出异议和矫正措施。在对文坛上流行多年的西昆体他们基本上都是持否定的态度,到后来欧阳修举起了文坛改革文风革新的大旗,而苏轼就成了坚定的支持者和摇旗呐喊冲锋陷阵的闯将和先锋。欧阳修离世之后,苏轼接过了衣钵,继续将诗文革新的事业推向前进,缔造了一个文学思想汹涌喷发百花齐放,大家宗师层出不穷接连不断,佳章名篇不断涌现千古传诵的文化鼎盛时期。 修水网 www.xiushui.Net 苏轼对恩师的怀念无处无时不在,一有事情或景物触动就涌上心头,有时还会化为诗词形诸笔端。欧阳修曾为扬州太守,在扬州城西北五里的大明寺西侧蜀岗上修建了“平山堂”,常与朋友在此聚会唱和。离任几年后,朋友刘原甫被授扬州太守,在饯行宴会上,欧阳修写下了《朝中措·送刘仲原甫出守维扬》: 平山阑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手种堂前垂柳,别来几度春风。 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钟。行乐直须年少,尊前看取衰翁。 词中的刘仲原甫,即刘敞,字原甫,临江新喻荻斜(今江西樟树市)人,北宋大臣,后为集贤院学士,与弟刘攽合称为北宋二刘。刘敞到任后,将欧阳修的词作刻在平山堂内。多年后,苏轼到平山堂看到恩师的词作,怀念感恩的情感难以自抑,立即写下了悼念抒怀之作《西江月·平山堂》: 三过平山堂下,半生弹指声中。十年不见老仙翁。壁上龙蛇飞动。 欲吊文章太守,仍歌杨柳春风。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 苏辙和父兄一样受到欧阳修的赏识奖掖和提拔,因而一生对欧阳修情深意笃感激不已,一听到欧阳修逝世的消息,立即心潮澎湃情难自禁,饱涵深情和着眼泪写下了催人泪下的《祭欧阳少师文》。在35年之后,又应欧阳修第三子欧阳棐之请,撰写了洋洋洒洒情深意长的鸿篇巨制《欧阳文忠公神道碑》。 修水网 2022年5月 作者简介: 周 斌,男,六十岁。九江市修水县退休干部,爱好文学,喜读诗书,间或舞文弄墨,尤其对家乡的山水和典籍故事情有独钟,其作品散见各种刊物和各个平台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