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巴陵略平江临湘入通城无日不雨至黄龙奉谒清禅师继而晚晴邂逅禅客戴道纯款语作长句呈道纯》——黄龙山谷居士 山行十日雨沾衣,幕阜峰前对落晖。 野水自添田水满,晴鸠却唤雨鸠归。 灵源大士人天眼,双塔祖师诸佛机。 白发苍颜重到此,问君还是昔人非。 ——《山谷集》 太史山谷居士黄庭坚(1045—1105),黄龙宗二世祖心禅师的在家得法弟子(载《五灯会元》卷第十七、《嘉泰普灯录》卷六、《续传灯录》卷第二十二),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宋英宗 治平年间进士。宋哲宗时以校书郎为《神宗实录》检讨官,迁著作佐郎。后因修史"多诬"遭贬。早年以诗文受知于苏轼,与张耒、晁补之、秦观并称"苏门四学士"。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诗以杜甫为宗,有"夺胎换骨、点铁成金"之论,风格奇硬拗涩,开创江西诗派,在宋代影响很大。又能词,兼擅行书草书,为"宋四家"之一。有《山谷集》《山谷琴趣外篇》等存世。 【注 释】 自巴陵略平江临湘入通城:公元1101年,黄庭坚结束了在四川的六年贬谪生活,从贬所东归,在荆州沙市候命,经冬过年。次年,从荆州南下岳州,经巴陵、平江、临湘,过通城,到修水黄龙寺。 巴陵:今湖南省岳阳市,宋时岳州治所;平江:今湖南省岳阳市平江县;临湖:今湖南省岳阳市临湘市;通城:今湖北省咸宁市通城县。 xiushui.Net 灵源:(1)地名。黄龙山黄龙寺前,有地名灵源冲,至今其地尚存有灵源石拱桥、相传为黄庭坚笔迹的"灵源"刻石等,均为江西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代指灵源惟清禅师:师因住持灵源寺,而自号灵源叟。 双塔祖师:在黄龙寺前右方,中间为黄龙宗祖师慧南禅师灵塔,东为慧南禅师首徒宝觉祖心禅师宝塔。其时(1101)尚仅有此二塔,故诗中有"双塔祖师"之语,其后(1117)灵源惟清禅师寂后塔于其西,故后称其地为"三塔嘴"至今。 【赏 析】 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时间、缘由在诗的标题中都已交代清楚,像这样取题的诗似乎也不多见,也算是此诗的一大特色吧。 "山行十曰雨沾衣,幕阜峰前对落晖",首联承接标题,写出当时的季节地点以及到达的目的地,此次应是黄庭坚最后一次到黄龙寺,其时也快六十了,贬所西归、前途茫茫,又连曰风雨、山路颠簸,但作者仍不气馁,到达黄龙寺时的心情如天气般晴朗。次联句法独特,是其出彩之处,当然亦有所从来:如白居易有"东涧水流西涧水,南山云过北山云",梅尧臣有"南陇鸟过北陇叫,高田水入低田流"。这一联诗,以"野水"和"田水"、"晴鸠"和"雨鸠"相对照,不仅写出了大自然的变化过程,而且也暗示了世事由晦转圆、由蚀变满,久乱必治、久雨必晴的因果关系,表达了对未来的向往和憧憬。 内容来自xiushui.Net "灵源人士人天眼,双塔祖师诸佛机",则为实写,一是表达对慧南祖师和自己授业恩师晦堂祖心二位尊宿的感激与怀念,二是表达了自己对灵源惟清师兄的推崇和赞许。诗的末联充满感慨,而又包含佛理。僧肇《物不迁论》曾说:"梵志出家,白首而归。邻人见之曰:‘昔人尚存乎?’梵志曰:‘吾犹昔人,非昔人也。’"诗意即本此而来。作者早年曾在此游学、参禅,促进了世界观的形成。此时,屡经磨难,其夙志或本性,就其实际情形来看,实在是半昔半今、非昔非今、亦昔亦今。这里,固然有岁月不再,世事变迁的沧桑之感,同时也有追求理想,坚持人格的坚贞之情。这样就深化了人生的底蕴,将佛理赋予了现实的、积极的精神。 此文引自戴逢红:《黄龙宗禅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