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0日,在绵绵细雨之中,再次抵足而行,立于南崖之上,望着修江水波点点,随修江缓缓而流。不禁斗胆揣测,这秀水江山,先生也曾于此矗立而有感乎? 南崖位于县城修河南岸,素有“七百里修江第一山”之美誉。公元1040年,时任分宁主簿的北宋理学家周敦颐在修城对岸的旌阳山麓创建了濂溪书院。黄庭坚初到修城,因深深景仰着濂溪先生“出淤泥而不染”之情操,选择在濂溪书院学习,尔后,他把住所搬到了距书院不到一里远的南山崖。 此时的黄庭坚,已是满腹经纶、名振四方的少年文人。但黄庭坚终究还是一个清净之人,他大部分时间还是愿意独处其中,轻度小道、漫步台阶,与古树为伴,与藤蔓相交。 在南山崖顶峰,有一亭名为“冠云”,据说黄庭坚在修求学之时,便常常矗立其中,望着崖下往来船只如梭,划桨人笑声悠远传来,伴随着崖下蔓藤随风摇摆,欢喜与忧愁之间,先生深邃的眼神,遥望着远方。黄庭坚也从此处出发,随着修江河水,踏上仕途。 xiushui.Net 在南山崖下,有一处摩崖题“佛”,乃黄庭坚亲笔所书,千百年来,仿佛替他守望者挚爱的故乡。摩崖题“佛”中的“佛”字位于南崖北向河边石壁,高3米,宽2.5米,临江而立,俯瞰修河。“佛”字右边为梵语“唵又波啄 書啜呜波啄”,左边为“黄庭坚敬书”和“唵王哆罗法哆娑婆诃”。 传说北宋年间,修水与外界的交通全靠修江这条水路,全年竹筏船行,往来不绝,但河中常常险象环生,特别是南崖脚下,河流急转弯,激流卷起个个漩涡,常常发生倾船覆筏事故。是年黄庭坚回家省亲,路过南崖,正回想曾经以诗词字画会友的美好时光时,听到故人讲述南崖下水域的凶险,不忍家乡父老受此水害,笃信佛教的黄庭坚遂停船于此,拿出文房四宝手书巨“佛”,并请当地的巧匠篆刻于此,在此之后,南山崖下便很少发生倾船伤亡事故。 后来,在修水民间便流传着黄庭坚是文曲星下凡,有降妖伏魔之力,手书巨“佛”能够镇住当地的水妖。虽然传说无从考究,但位于南崖璧上的巨大“佛”字,能够给与过往的船只以安全警示作用,对安全行船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修水网 据说,古今中外众多研黄学者和佛者,驻足于“佛”字前,至今为止而无一人能解释先生所书梵语之意。而今的佛字,外表有一层蛋白之色,石岩上还泛有丝丝水纹浸泡的痕迹。文革时期破除“四旧”,而黄庭坚手书“佛”也当属其中,当地百姓为保护先生遗迹,便用石灰将此处盖住,才让“佛”字得以保存至今,而后的一层淡白色,便也成为了历史的见证。 自北宋以后,南崖就被修江儿女们视作黄庭坚的象征,他们用保护和揖拜南崖之景的方式寄托对先生的怀念,虽然历经朝代的变迁,然南崖风光古朴依然,在此之后,南崖便被辟为黄庭坚纪念馆。 在细雨之中,由黄庭坚纪念馆东门而入,向右穿过清爽而幽静的花间走廊,便来到了黄庭坚纪念馆的中轴线上。中轴线以西便为老馆区南山崖,又名南山,亦称南崖。南山崖之景观建设乃可追溯至宋代,山谷祠、溪山自在楼、九曲长廊、一翠亭、顺济亭、冠云亭等建筑依山而建,黄庭坚手书巨“佛”便藏于其间。 静静的站在中轴线上,望着威武高大的黄庭坚雕像,所站之处的小广场更是形似于一根毛笔的笔尖,而中轴线便为笔杆,笔尖正好对着一汪透绿的修江水。此情此景,更恰似当年满腹经纶的黄庭坚,沾着修河之水,以字寄情,书写着他的风华正茂。 HULING 沿着中轴线,缓缓的跨过石孔桥,便来到了黄庭坚塑像前,书生意气,眺望远方,手握书卷,衣襟舞动,先生之风华正茂尽现眼前。据悉,该塑像建于2008年黄庭坚诞辰963年周年之际,故而塑像按9.63米的高度设计,又因其生于1045年,所以塑像底座设计为1.45米高度。塑像坐北朝南,依照“清廉、清贫、清高、清廋”的设计理念设计、雕琢而成,放佛先生面对修河,注视着旌阳山,似沉思,又似在吟诵诗作,以此来缅怀这位影响中国书法900余年,通过笔墨就能淋漓尽致散发出文章学问之气、胸中有书数千卷的大文豪、大书法家、大诗人。 在中轴线右侧,黄庭坚塑像不远处的修河旁,便是三棵相传为黄庭坚手植的重阳木,树龄至今已超过900余年,是国家一级保护植物,遥相望去,如华盖般宏伟。该古树因树根长期浸泡在水里,于是在修建黄庭坚纪念馆时,邀请当时知名植物学家研究,花费100余万,将树干和根系采用黄土填埋的方式填埋了近6米的高度,以此来保证古树吸取所需的养分。 而今的这三颗古树,在离地一米左右便开枝,同时,在古树靠近修河一侧,树上还寄生着另外两种树木,一树三种树种、三种树叶,完美的融为一体,生机勃勃的景观让人不禁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或许,这便是先生离别修水外出为官时所植的,以重阳木为体,寄托着他的思乡之情,盼与故人重逢之意。 本文来自修水网 别古树之绝,叹摩崖题“佛”之精,仰溪山自在楼之情,随行来到陈列黄庭坚碑刻所在的九曲回廊,该回廊始建于明朝,在清代重修,于1983年恢复,因傍山依地势而建,恰好九曲,遂名为九曲回廊。回廊内,黄庭坚碑刻《茶宴赋》、《墨竹赋》、《经伏波神祠》等数十副作品陈列其中,尽显先生书法之精华。 据说,雕刻该碑刻之巧匠目前已经无从考究,而众多至此观摩的崇黄学者更是惊叹其雕刻之技艺较之后建的“黄庭坚书法诗词碑廊”,更加神似先生之笔风,纷纷揣测雕刻之人或是得先生之真传,或是崇先生之才学。 走过九曲回廊,绕行几步小道,映入眼帘的便是山谷祠,其原建于马家洲,后迁旌阳山,清初与濂溪书院合祠,清乾隆53年黄氏后裔建祠于鹦鹉桥巷内,清光绪20年于南山崖修建山谷赚祠,后又被毁,1983年才得以重修。现今展现在眼前的山谷祠为砖木单间建筑,花格石窗,青砖铺地,门顶有“山谷祠”匾额,正面须弥座上有黄庭坚木雕立像一尊,左右墙壁上嵌有石刻山谷先生年表,以为后人瞻仰。 远去浮沉多少梦,流进人间是chuagns。南山崖建筑及部分碑刻均在历史的长河中受过不同程度的毁伤,清光绪年间,州牧黄寿英集资重修后,又在抗日战争遭受破坏,直至建国后经省、县两级政府先后拨款修复才得以再现眼前。1959年省人民政府将南山崖碑刻、石刻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内容来自xiushui.Net 1983年,南山崖被辟为黄庭坚纪念馆,以濂山书院为主厅,开设生平事迹厅、诗词成就厅、书法艺术厅展示黄庭坚,并收集先生手书墓志铭等国际一级文物数件,省级文物书法碑刻29通,同时还有许多书法碑刻的复制品,其原件现在均是价值连城的瑰宝,只可惜它们有的存放在北京故宫和台北故宫,更有甚者流失至国外,未能一览先生之真迹之绝妙。2008年,黄庭坚纪念馆实施扩改建工程后,兴建了面积近40亩的新馆区,有石拱桥、观景廊、爱莲池、爱莲亭和黄庭坚书法碑廊及园林景观。 如今,黄庭坚纪念馆已是江西省十大名人纪念馆之一,1985年建成开馆后,为国家3A景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园林化单位、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及百姓喜爱的“江西百景”之一,每日游客络绎不绝,成为修江儿女乃至海内外众多学者前来瞻仰黄庭坚风采之地。 紧临修河,危崖矗立河畔,山巅登高而望远,古树参天,四季葱翠。纵使细雨绵绵,仍有众多的游客留恋于黄庭坚书法碑廊之间,欣赏先生从青年到中年至晚年的48篇208通碑刻,随着先生的作品感受时光的轮回,瞻仰先生晚年集大成之作。又或是驻足于“当代书家书写黄庭坚诗词碑廊”,领略当代书家对先生之景仰,祖辈相传绵延不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