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沙镇彭桥村全貌。 题记:乡愁,不是一个新鲜词。望月而吟是乡愁,眺望远山是乡愁,返乡创业是乡愁,落叶归根是乡愁,余光中的船票,也是乡愁。 然而在我的心中,黄沙镇彭桥村史馆,不仅勾起儿时的记忆,更是对家乡、乡愁最好的注解。 彭桥村一角。 辉煌的村史 彭桥村距县城仅10公里,共有村民412户、1719人。该村历史悠久、文化厚重、民风淳朴,山环水绕、土地肥沃、交通便利。全村有富硒稻米、龙虾养殖、木榨油茶、野花蜂蜜、鲜蔬林果等种养产业;有抗战文化园、村史馆、农家乐、中华秋沙鸭栖息地、十里桐花谷等景区景点。 近年来,乡亲们返乡创业,开办农家乐,开发红色游、乡村游,开启现代农业发展模式,或承包果园基地、或发展养殖业,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乡愁的另一种形态。 开完座谈会后,65岁的义务讲解员、村史馆负责人曹礼元老人带领我们参观了两馆,句句解读,精炼生动,历史的气息扑面而来。 村史馆里那木犁木耙、蓑衣斗笠、箩筐簸箕、风车笼磨、锈蚀的弹壳……一件件陈旧的生产生活用具、援军抗倭物件承载着无数乡土记忆;一段段文字、一张张照片,无不讲述着彭桥村的历史变迁过程、展现着乡土文化和民俗风情的独特底蕴、反映着当地群众艰苦创业、敢为人先和全民抗日的光辉历程。 这里是告别贫困、记住艰辛、承载“乡愁”的地方。 难忘的战斗 彭桥战斗是第一次长沙会战中,国民革命军阻击日军106师团西进长沙的一次外围战斗。范围涉及县城东南的黄沙、黄港、黄坳、何市、上奉等处,是抗战时期发生在修水的最大战斗。 1939年秋,冈村宁次调遣日军分三路进攻长沙,其东面106师团和佐枝支队,来势凶猛,国民革命军设在高安的三道防线均被突破。薛岳将军命所部,采取逐步抵抗,相机转进,诱敌深入,两翼伏击的战略战术,将敌军分割、包围在九岭山之靖安、奉新、铜鼓、修水一带。 王陵基致军委会密电中称:“窜修水之敌约千余人,于28日与我新15师之四五团在黄沙桥接触,激战终日,拒止敌人西窜,俭、艳(28、29)二日。 彭桥人民积极支援抗日官兵,殷厚莲等数十名妇女,将一担担的蔬菜送至抗日官兵的军营,男人有的参加担架队,有的参加挖战壕。我军民团结一致,保护修水,支援长沙。演奏了一曲民族救亡的凯歌。 坚定的改革 1979年2月,我县开始推行“四定三包一奖赔”农村农业改革,驻队的黄沙桥公社革委副主任徐世富以"瞒上"的方式,组织当时的新星大队(今彭桥村柘源自然村)8个生产小队的103户农民签订“包干到户”合同,将土地承包到户,实行“明组暗户”的包干到户生产责任制,成为修水改革开放的先行者和检讨者、经验介绍人。从此新星大队的农民摆脱了饥饿和困苦。 内容来自xiushui.Net “四定三包一奖赔”的改革精神,只要求各生产小队分成2-3个作业组,实行“联产到组” 的生产责任制。当时正值《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明确规定:“不许包产到户,不许分田单干。” 通过大队、小队、户主、社员的层层征求意见会议,由社员提出方案将土地包干到了户,并要求对上对外宣称联产到组,保证绝对保密。就这样,“明组暗户”的农业生产包干制悄悄开始了。原来每天赚不到6分钱报酬、每年人均不到300斤口粮的农民生产积极性高涨。
HULING
彭桥村。 毕竟纸包不住火,几个月后,“明组暗户”的承包制传到了县、区、社领导耳朵,徐世富被推到了浪尖,在县区社大会检讨批评。 两三个月后,中共中央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中规定:“在边远山区和贫困落后地区,集体经济长期搞不好的生产队,群众要求包产到户的,应当支持,也可以包干到户。”的精神传达下来了。徐世富又成了大红人,在全县全社干部会介绍包干到户的经验,此后,包产到户的生产责任制在全县迅速推广。1984年新星大队更名柘源村,1996年并入彭桥村。 创业致富解乡愁 村史馆集“存史、资政、育人”等功能于一体,以文字镌留念想,以图片浓缩进程。人们在这座连接着过去与现代的“记忆之桥”上找到了家乡的气息,从而激发出建设家乡的热情和向往美好生活、奋斗改变贫困面貌的积极性。 内容来自xiushui.Net 如今,馆内古色古香,朴素端庄。馆外村容村貌整洁,自然生态优美,人居环境美丽,农业产业兴旺,人民生活富裕。 作者在彭桥村采访。 彭桥村书记叶厚满介绍,村史馆的建设首先要感谢龚九森、黄本修两位地方史专家。家乡发展好,扶持政策多,看得见山、望得见水,更好地感知乡愁,这是多位返乡创业者的心声。 因此,在外成功村民为家乡的发展做出了不小的贡献,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乡愁的另一种形态——创业致富解乡愁。 彭桥村主任刘晓勇介绍,“幸福是一代一代人奋斗出来的”。所以,做好传承历史、守好绿水青山、留住乡土记忆、激发文化认同等工作,这也与发展乡村特色,推进乡村振兴不谋而合。 通过几年来努力,该村通过申请享受发展产业政策35户、危旧房改造政策15户、就业扶贫政策31户、社会保障政策40户、教育扶贫政策17户、健康扶贫政策40户、基础设施提升40户、村庄整治40户。到今年40户贫困户132人将全面脱贫。 本村成功村民积极返乡创业,如三组邓秋生,计划投资2000万元,正在建设“龙星山庄”;一组阮徐周、邓文春、殷本华创办水果基地150余亩;龙虾养殖基地20余亩;兴办黄土桥的农家乐群;乡村旅游业不断壮大,每年一度的“以桐为媒”桐花节即将开锣。 我们坚信,随着村史馆的兴建,人们一定会把奋进的村风、淳朴的民风、良好的家风一代代传承下去,留住乡愁,铭记历史,创造未来。 【古城旧梦】出品 微信号:gcjm888888 谢小明:男,江西省作家协会会员,爱好文学,尤其诗歌。作品发表于《诗刊》、《教师报》、《江西日报》、《光华时报》等200余种国内外报刊,诗歌入选10余本选本。出版诗集《流水一样的生活》、《九岭风》、文集《教坛撷零》。获各类国家级诗歌奖20余项。多次作客修水电视台《走进修水》、江西一套《社会传真》、江西二套《都市现场》、江西五套《爱在旅途》、《江报直播室》、央视四套《华人世界》等栏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