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星期四,下午没有课。我打电话约好沙坪村计生专干做向导,一起去探访家住22、23组的我新结对的两位帮扶对象。 沙坪村22、23组所在地,小地名叫“大湾”。沙坪河流经沙坪村,将大湾、下西源隔在河之东面。东边村民曾多次募集资金修桥,但屡修屡垮,大湾成了沙坪村的一座孤岛,加上方言里的发音与“台湾”近似,因此当地人干脆将大湾称为“台湾”。前几年,政府拨付专款,修建起高大宽阔的大湾桥,彻底解决了“台湾”人民进出难、运输难的问题。 我们来到大湾桥头杨列望老人二层楼房的家,堂屋里没有人,房门紧闭,周专干一进屋就喊。几嗓子过后,一个头微秃的男人打开卧室门出来,一副睡眼朦胧的样子。周专干小声告诉我,这就是老人的儿子大件。大件老婆听到声音,从后面走出来,大件招呼妻子张罗茶水,自己拉开椅子赶鸡扫屎,接着坐下来和我们谈话。 大件家养了20只鸡、1头牛,计划过一段时间再买两头猪。家里种了十五六亩田,农忙时79岁的父亲也是好帮手。老人脾气倔性子急,不愿和儿子在一起住,一个人吃住在老屋。我提出上去看看老人,大件说父亲没有午休的习惯,早出去搭田塍了。大件说,咽残的妻子刚医好皮肤病,现在又闹肚子疼,打算忙完这段时间,带她到县人民医院去看看…… xiushui.Net 我向大件详细介绍修水精准脱贫新政策,还为他家大致算了算:一家5口的医保农保由政府买单,上医院治病有减免,到年龄有养老补助;就读幼儿园的女儿,有2000元的生活补助;家里养的鸡猪牛,可以获补3000元;低保补助2400元;下半年大儿子上初中,还可以得到生活补贴和困难生补助,全年全部算起来,不下一万元。“国家政策真是好!”这位朴实的中年汉子高兴地说,“我一年打零工还能赚上几千元,生活已不成问题!” “马上要栽禾了,今天不打扰老人家赶工夫,下次再来看他。”我们说着笑着挥手告别,大件扛起齿耙也跟着出了门。 沿河堤上行约三四百米,是周春华的家。推开虚掩着的门,一位白发苍苍的矮个老婆婆走出来叫“杨娇”,同她打招呼,她自顾自地说话,跟我们的一句不搭。周专干介绍说,老人今年93岁,耳背,还有些糊涂。前年房子刚建好,她的儿子就查出癌症,不久去世了。孙子已过而立没找对象,现在武汉刮涂料。老人刚才喊的,是已出嫁的孙女。 我们返身走出来,周春华和一个瘦高个子的男人一前一后从屋背山丘上下来。周专干跟她打招呼,介绍我们的来意。她连声招呼我们进屋,说家里没有劳力不好办,这是魏家源姐夫,来帮忙犁地的。问及她家信息,模棱两可说不准确。当我问到她的丈夫时,周大姐却清清楚楚地记得是“前年9月13日去世的”,声音略略顿顿,柔和了许多。可以看出,这家男主人的去世对耄耋之年的母亲、对依赖丈夫的妻子打击很大,她们还没有从阴霾里挣脱出来。我们想了解一下她家去年享受了多少低保金,周大姐答不上来,说要去翻存折,返身时自然地朝我们微笑。这灿烂的笑容背后,该藏着多少坚强啊,我的心陡然一酸。 本文来自修水网 周大姐种了4亩半田,养了15只鸡、1头牛。她说如今人金贵,以牛工换人工换不来,白白养了一头牛。农忙时家家都忙,自己根本找不到短工。田里耕作要亲力亲为,家里要她一个人张罗。婆婆虽然能走能动,可神志不清,有时大白天把灯全拉亮,又怕冷,大热天穿着棉袄,盛饭的活都干不了。 我对周大姐说:“再养两头猪吧,包牛包鸡可享受到2800元补助。”她说不打算养,还说村里只为她登记15只鸡,往年一般都会养二三十只的。周专干连忙解释说,上报要实事求是,不然上面查到交代不了;如果真养了那么多,是可以补报的。 “家大难当,”我跟着解释,“国家这么大,贫困户这么多,各级政府也不容易!”她听了笑笑,没有再说什么。等她突然想起泡茶时,我们正好起身告辞。 回去的路上,我不禁生出万千感慨:生活中,有一些人衣食无忧、工作不累,却整日愁眉苦脸、牢骚满腹,可年近八旬的老人、里外一把手的大姐不怨天尤人,不坐待救援,像默默奔波的蚂蚁,卑微而坚强地活着。 (白岭镇中小 杨廷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