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山谷风 视频 图片 旅游 财经 教育 生活 文学 人物 档案 交通 观点 资讯 服务 专栏

散文

旗下栏目: 文化艺术 书刊 小说 诗词 散文 记实 民间故事 黄庭坚传

往事随风叹流年

来源:古城旧梦 作者:周红梅 人气: 发布时间:2024-08-13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农村,老百姓还缺衣少食,解决温饱是人们的共同向往。那时,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生产方式落后,耕田种地除了锄头犁耙,基本上没有什么机械化农具,一切都得靠人力去完成。
      我童年的记忆里没有玩具、没有零食、没有动画片、更没有零花钱。有的只是超能力范围干不完的体力活。记忆中家里日常需要花钱的地方除了买点食盐外,就是买洋油(煤油)。那年代还没有电灯,洋油用于夜晚点灯照明。
       国家实行的是计划经经济,户籍分“商品粮”和”农业粮”两种。当时国家各类资源紧缺,生活必须品都是凭票证限量供应。政府印制的票证有粮票、布票、肉票、豆腐票等。无票证即使有钱也买不到所需物品。
      只有“商品粮”户口者才能分到各种票证,农村户口者只能分到布票。因为“商品粮”户口享有各种政策优势,无形中成了人身份和社会地位的象征,更成了农村人无法实现的梦想。
       大队每年会按人头数人均分配约三尺布证。国营商店里的布料依据品质分三个等级,购买时每尺布分别要找差二角玖分钱、三角四分钱和四角四分钱。当时一个壮年劳动力在生产队里劳动一天折合成人民币只有约三角钱,一年的毛收入才一百元左右。
修水网 www.xiushui.Net

      生产队里在向国家上交完公、余粮后,每人每年大约能分到一百伍拾斤稻谷和几担红薯作为口粮。稻谷每百斤要向队里交玖块伍角钱购买,分到的红薯也要交一些钱,有的家庭人口多劳动力又少,生产队年终劳动力工资结算分到的钱刨去队里分的口粮钱后,不但没有现金进账甚至还要欠债。生活的艰苦由此可见一斑。
      为家人添置新衣服是家庭重大开支。那时没有成品衣服卖,只能买布料请裁缝师傅来家里做,普通人家家庭成员年平均添置不了一件新衣服,欠债家庭更是如此,于是索性把布证卖钱换成生活必需的油盐,小孩的衣服总是老大穿了老二穿,老二穿了老三老四接着穿,衣服常常是补丁盖补丁,穿破衣服更是司空见惯。
      大人们盼了几年才做成的新衣服在家也是轻易舍不得穿的,小心叠好压放到箱子里,以备出门走亲戚时穿,唯恐穿得太寒酸被亲戚小瞧。特别是女人们回娘家更是看重穿着,生怕丢脸,因此再穷再苦也要有件“压箱角”的没补丁的衣服。
      我家有四兄妹,穿衣服自然也是难题,有时为了一家人都能做件新衣服,母亲总是第一时间去打听国营商场布料减价的信息。当然,这样的布料都是有一定瑕疵的,如小布头或是印染花色漏印等,对母亲来说,这是小问题,只要能给孩子们做一件新衣服就很满足了。 修水网
      记得有一年,母亲到镇上的供销社商场买到了几尺军绿色带有白条纹瑕疵的减价次品布头,请来裁缝师傅给我和大妹妹各做了一条裤子,做成的裤子白条被裁缝师傅巧妙地放在裤缝处,这样瑕疵看起来便不怎么显眼。穿上这条裤子,当时十来岁的姐妹俩煞是开心,正月里穿着它去外婆家拜年时感觉自己像是个女军人,走路都脚下带风,心中自信满满,和表姐妹们一起玩时内心还有点小傲骄呢。
       队里分的粮食总是无法解决家庭温饱,母亲们经常会带着稍大点的小孩上山采苦菜之类的野菜,掺入粮食煮着充饥,我家苦菜粥也没少吃。为填饱肚子,最难忘的是吃干薯丝碎做成的粑粑,因实在难以下咽,我宁愿挨饿也不吃。
      还记得有一年的五、六月份,正是青黄不接的时候,家中快无粮下锅,父母设法到处借粮。那年头的农村,村民家里都很贫穷,辛辛苦苦一年种出的粮食还不够一家人吃,谁家都没有余粮。不得已,父母与村里一位在公社工作的叔公做了个交易,他家将头年因天气不好淋了雨而晒干的臭薯丝干先借给我家度过饥荒,条件是以一百斤新谷换九十斤臭薯丝干,这个在现在看来傻瓜都不会干的吃亏买卖却在我家真实的发生过。 xiushui.Net
       那臭薯丝干吃到嘴里发硬发苦,我是基本不嚼的,囫囵吞枣,只是让它撑饱肚子,这臭薯丝干还真让我家度过了那段艰难的岁月。每年到了青黄不接时,队里会按规定分下来少量的定销粮票,凭票可到公社的粮站购粮,购回的大米基本都是色泽明显发黄的,即便如此,一家老小都还很是开心。
      母亲将其用木甑蒸熟,额定给每人分一碗,米饭闻起来香味中有着一股淡淡的酸馊味,而我们吃起来却感觉到那是人间美味。那股过期变质的味道当时却感觉特别好闻,心里还在想着,要是每天都有这样的大米饭吃该有多幸福。
      吃肉可是贵族生活,对农村人来说是一种奢望,田地都用来种稻谷和红薯,养猪都是女人们利用早晨出工前或晚上收工后的时间扯来的野草喂养。因没有粮食加持,一头小猪喂养一年往往只有百十来斤。
      生产队集体每年在过年、端午节、“双抢”、中秋节等传统节日和农忙时节会安排杀猪犒劳大家。每个节日人均分半斤肉,分肉时谁家都不愿被分到骨头,只想要肥肉,觉得骨头吃不了,是妥妥的浪费,与我们现今生活完全相反。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一九八一年,我家分到二亩水田和一亩多山地。父母起早摸黑种田种地,外带山上开荒,以求解决一家七口的温饱。

xiushui.Net


       山地种的全是红薯,中秋节前后的两个多月时间,一日三餐基本上是煮红薯,做饭这活自然由我和大妹妹全包。姐妹俩在只有六、七岁的年纪就开始为全家做饭,因个子太矮小够不着灶面,总是要搬凳子垫脚才能将红薯放进锅内煮。
      虽然年纪幼小,但大妹开窍得快,摸到了煮糖薯的门道,技术炉火纯青,煮的糖薯锅底层像是有意煎糖一样,浓香的薯糖成焦黄色,拉出的丝绵绵不断,味道煞是香甜。久而久之,左邻右舍都知道大妹最会熬糖薯,大人们模仿妹妹的做法熬糖薯,可就是出不了她那效果。
       虽然已过四十多年,现在只要一提起这事,大家都还记忆犹新。煮薯时,妈妈偶尔会安排在薯上蒸一碗米饭,米饭基本上是专给爷爷吃的。有时我们四个小孩见了米饭着实馋得慌,盛薯时总是忍不住偷偷地一人抠一点,一碗米饭就被抠掉一小半,此时总难免挨父母亲的责骂。
      父母为生计奔波,我们姊妹也必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读初中时,学校每星期放一天半假,我和大妹除下雨天外,其余时间雷打不动要上山砍柴。虽然家住大山脚下,但因砍柴的人多,近处山上的柴火早早被人砍光,我们砍柴便要翻山越岭到几里路开外的大山背面去砍,崎岖的山路满是石头,砍柴时要穿着父亲做的草鞋才能上山,否则寸步难行。 本文来自修水网
      父亲做农活不是很利索,做的草鞋也不太好穿,于是我便自己学着做。长木凳子的一头有一个固定的铁扣,将苎麻绳一端拴在铁扣上一端緾在腰间固定,苎麻绳分成七股做为龙骨,再用稻䓍杆搓成绳进行编织,编织得越紧实草鞋越耐用。我自己编的草鞋穿着很是绵软舒服。读初中的那几年,家中的柴火,基本是我和大妹俩人包揽。
      母亲是个聪慧而坚韧的人。因小时候父母过世早,只上了三年学,但她明白不读书就没有出路的道理。为了让我们姐弟几个不走她的老路,想方设法供我们读书。
      在那个劳动力很难有机会变现的年代,她却总是想着法子赚钱来为我们交学费。上山采草药、砍柴、扎笤帚,这些男人都不愿干的苦力活,只要能赚得到钱,再苦再累母亲都总是不辞辛苦地去干。
       那时,国营药店每年都会收购一些野生中药材,荆芥草、半夏子、夏枯草都在收购之列。采荆芥草尤为辛苦,炎炎夏日,母亲总是天一亮就出门,天漆黑才回家,方圆十几里的大山老林里,哪里长有荆芥草母亲都知道,母亲说,采这些草药时她都会留下一些作为种子好让它来年生长。
      时至今日,当年父母每天汗流浃背、气喘吁吁、满脸疲惫累到极限的模样还深深地印刻在我脑海里。靠着这些不起眼的小副业,父母艰难地供我们四姐弟完成了大学或中专学业,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的农村,父母供所有子女读书跳出“农门”的情况着实不多见。 本文来自修水网
       一晃几十年过去,社会发展得早已今非昔比。
      陶渊明笔下“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世外桃园景色早已照进现实。城乡家庭收入已趋同步,绿色、健康、环保的生活方式也已成为了大多数农村人的追求,农村的孩子和城市孩子一样都有着幸福的童年,在社会和家人的关爱呵护下快乐、健康地成长。
      如今,父母都已过耄耋之年,悠然在家颐养天年,尽情享受着儿孙绕膝的欢乐。我们姐弟四个分别在不同的城市工作,虽然工作平凡,但都过得踏实平安,不用和父辈当年那样为生计发愁。
      逢年过节家人聚会时,偶尔会聊起儿时的艰苦经历,聊着聊着欢笑中不觉已夹杂着泪水。时光的车轮滚滚向前,远去的童年却在我内心的一角存留成了永恒的记忆,它时刻提醒我要倍加珍惜现在拥有的幸福生活。

【古城旧梦】出品
微信号:gcjm888888                    

        周红梅:女,修水县溪口镇人,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出生,公务员。喜欢自由、随性的生活。
责任编辑:周红梅

上一篇:你好 八月

下一篇:难忘石坳工作的时光

最火资讯

首页 | 山谷风 | 视频 | 图片 | 旅游 | 财经 | 教育 | 生活 | 文学 | 人物 | 档案 | 交通 | 观点 | 资讯 | 服务 | 专栏 | 修水视频

赣ICP备09008563号-2 修水网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3330016260 QQ:303998284 修水网超级群:2756263 房产家装群:117835007 邮箱:163.www@163.com

赣公网安备 36042402000001号

Power by DedeCms 赣ICP备09008563号-2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