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饭后,骑车送孩子去一中上自习,到学校门口附近靠边停住。望着这川流不息的车辆、来来往往的行人、生意红火的小吃店和手脚麻利的流动摊主,心里蓦然涌起一种恍如隔世的感觉。 30年前,这里是小山环绕的修水师范。那时男女寝室分立在北边山头,都是一层瓦房,走廊有木柱支撑,寝室之间低洼处建有食堂。教学楼和食堂相对,中间是操场,后面是教工宿舍。学校东边,是一个四季长有茂盛草木的山丘和一道山谷。山谷前面建有琴房,通过琴房中间的月亮门,可到达男生宿舍,也可去往后山。学校出口朝西,道路狭窄,两边都是农田,鲜有房舍;大门内设有小卖铺和医务室。 在这里日常学习和起居作息,与初中没有多大差别。唯一不同的是早自习一结束,广播室里的音乐会定时响起,播放得最多的是韦唯演唱的《爱的奉献》。美妙的青春里,连获得的饥饿感和听到的音乐都揉在了一起深入骨头,以致毕业后参加工作很多年,不论何时何地,只要一听到这首歌,一种饥肠辘辘的感觉就会油然而生,我似乎又闻到了食堂里那包子、馒头、花卷的清香,看到了热气腾腾的照得见人影的稀饭在窗口内的大桶里晃荡,听到了竹筷、不锈钢勺子撞击敞口洋瓷盆的清脆悦耳的声音…… 每个周末晚上,学校在操场放电影。电影多是战争题材,我们同寝室几个不爱看,就窝在寝室,就着昏黄的灯光,坐在木架子或铁架子床上下象棋。旁边观棋支招的,总不落好;失子想退棋的,基本没门;棋艺发挥超常的,将面临车轮大战;一着不慎输了棋的,又怎愿善罢甘休?吵吵嚷嚷中,我们拼到电影散场、寝室熄灯方停。 修水网 节假日,因为坐车不方便,我们大多不回家。有时去城北逛逛,有时待在寝室睡觉,天气好时我们也结伴到校外活动。油菜花盛开的春天,我跟振华沿西摆河堤而上,一起步行去杭口双井拜谒先贤黄庭坚;桃花盛开时节,搭老熊自行车去看东岭桃花、钻南岭溶洞;知了开始鸣叫的初夏,与少辉几位穿拖鞋登凤凰山参观转播塔;盛夏与老丁他们去小水戏水捉鱼;与拔龙去武宁访问武林前辈;跟水胜去全丰半坑溶洞探险,溶洞里终年有水流出,石壁顶上蠕动着不计其数的尖叫的蝙蝠。 记得进入师范第一届运动会,我什么项目也没有参加。如火如荼的比赛场面,激情澎湃的呐喊加油声,唤醒场边的我心中的斗志,那一刻我暗暗选好了下届运动会要报名的铅球项目。第二年秋季运动会,我一掷十余米,顺利拿下这个项目年级组冠军,黑马惊呆身边人。他们不知道,就在前一年寒假每一个早晨或傍晚,我和弟弟在后山坡露着半尺长稻茬的旱田里练习铅球投掷技巧。为迎接第11届亚运会在北京召开,学校开展了迎亚运火炬接力活动。火炬是用竹筒、棉花、煤油做的,晚上比完赛,大家脸上、手上、衣服上满是油渍污迹。 在这里,我有幸得到了很多好老师的教诲:我喜欢立体几何课,谭国华老师讲课,总是那么通俗易懂;我喜欢教育学课,陈庆雅老师讲课,语言总是那么干净;我喜欢心理学课,匡建中老师讲课,总是那么平易近人;我喜欢美术课,余于平老师讲课,总是趣味十足;我喜欢文选和写作课,张春林老师讲课,总是让人轻松自在;我喜欢历史课,樊天宝老师讲课,总是那么风趣幽默。 修水网 修水师范八九级(3)班五十多位同学,来自三县几十个乡镇,瑞昌籍负责广播室的王川红、会武术套路的郭遗恩,武宁籍美男子陈明、喜欢搞怪的黄承义,修水籍爱看书思考的薛江、见面就微笑的朱雪华……都留在了我的记忆深处。 忘不了为迎接全省抽考全年级挑灯夜战的煎熬,忘不了下雪天紧闭寝室门集体赖床、值日老师窗前呼唤的情景,忘不了文艺晚会上同学们的欢声笑语,更忘不了在操场挥洒汗水恣意飞奔的每一个时刻。 青涩懵懂的年纪,误打误撞选定了一生的职业。三年时光里,我们在修水师范学习专业知识,苦练教师基本功,培养高雅的兴趣爱好;三年时光里,我们有过失落,有过欢欣,回过头来,只剩下平和和温馨。 三年时光,是一段难以忘怀的人生旅程,是一代中师生的芳华岁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