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山谷风 视频 图片 旅游 财经 教育 生活 文学 人物 档案 交通 观点 资讯 服务 专栏

散文

旗下栏目: 文化艺术 书刊 小说 诗词 散文 记实 民间故事 黄庭坚传

十日谈

来源:古城旧梦 作者:周 惟 人气: 发布时间:2020-05-07
2020.4.8

你们有人在微笑

  今天是高三复课的第一天。

  早自习,走进教室,全戴着口罩,有的学生我差点没认出来。我说,戴口罩有个好处,咱们长胖了,别人看不到。我又说,不过也有个坏处,你们有人在微笑,我没看到。

  为了尽可能减少接触,一个班拆成两个,A班和B班,一个在这栋楼,一个在另一栋,有老师原来教三个班的,眨眼变成了六个。
  课怎么上呢?两节课,先布置B班练习,往A班上课,第一节下课了,布置A班练习,赶去B班上课。我说,好嘛,有的老师拖堂的毛病原来说啥也改不了,这一下治住了,下课了,你得赶紧去另一栋楼哇。

  楼道里都是步履匆匆的老师。

  下午下了课,去取了从寒假以来一直未取的快递,将近十个,都是给学生买的奖品,算是对上学期的一个总结。买的时候着急忙慌的,生怕耽误了,谁能料到这一拖拖到了四月呢?晚饭后开始整理这些奖品,制作课件,一直弄到十点多钟,头昏眼花。

  除了在学校上高三的课,我还得回家继续给高二的学生上网课。背着沉重的电脑包两头跑,我把这个叫“分裂式”上班,除了适应,别无他法。 修水网

  今天上课讲到汪曾祺,这是个末班车人物,承前不启后。那种从容、雅趣、纯粹、散淡;那种名士风度、那种人间烟火,真是一去不复返了。

2020.4.9

就这么别扭着吧

  再说说复课防疫的事儿。

  门卫换成了清一色的退伍军人,学生进校门,和以前一样排队,不同的是要拉开距离,间隔一米以上,逐个查证件,测体温。老师从另一侧门进,也是证件,体温,管控严格,不放一个外人进来。

  去食堂吃饭,以往随便坐哪。现在都编好了座位,名字贴在桌角,中间留出空位,高三初三还错开吃饭时间。

  教室里自然也是隔开坐的,要求不扎堆,不串门,最好是不说话呢,楚河汉界,各据一方,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老师戴口罩上课,才讲了几句,完了,兜一口罩热气,话全憋住了,眼镜上也是云蒸雾绕,便偷摸着把口罩往下扯,直扯到下巴颏上,又声如洪钟了,又手舞足蹈了,形象顾不上了。

  就这么别扭着吧!就这么尴尬着吧!不复课?好像不行!不防护?肯定不能!如此防护?不太对劲!两千师生,共处一校,吃喝拉撒,来来往往,不易呀。
  
  学生们一个个躲在口罩后面,课堂沉寂如月。我站在讲台上,激情涨潮又落潮。
本文来自修水网


  我想,真正的教育有一个前提,就是老师愿意和学生共处一个维度,以一颗十几岁的心去倾听,去交流。居高临下的姿态不是教育,是教训。

  期待摘下口罩、敞开心扉的一天早日到来!
2020.4.10

有一种纵身跃下的冲动

  高三了,考试就是家常便饭,天天考也不稀奇,在这一点上,全国所有学校的做法高度一致。可见都并不相信“捷径”和“效率”,只相信埋头苦干、千锤百炼。

  不过,戴着口罩,呆在原班原座位考试还是第一次。监考也是。

  学生辛苦,老师也辛苦,两者是一根绳上、一条船上的关系。不少人问候我,其实在学校,我的辛苦顶多算第二档的,很多同事的辛苦远超过我。

  漫长的上班时间,繁杂的工作任务,沉重的升学压力,无尽的脑力消耗,单调的生活节奏,这就是高三老师的“辛苦”。

  你没见过,有人早上五点到,深夜十二点离开,天天如此,十年如一日;你没见过,有人像陀螺一样,事无内外巨细,忙得停不下来;你没见过,拨电话查高考分数时颤抖的手指;你没见过,堆积如山的桌案;你没见过,偶尔放假了无处可去回学校呆一下午的身影。

修水网



  所以,如果你还在认为老师是清闲的职业,那只能说明你的生活离这个职业有一亿光年。

  监考是辛苦的背面,枯坐,闲走,生命的浪费明火执仗。有一年冬天,小年了,其他年级已经放假,高三一模考试,我在顶楼最边儿上的一间教室监考,坐在讲台上,不知过了多久,寒冷浸骨,时间凝滞,精神恍惚,眼前的学生都成了隐形的存在。

  我走出考场,想找个谁说句话,四顾无人,只见天地寂寥,那分明就是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啊。某一瞬,我有一种纵身跃下的冲动。

  这说着说着就矫情了,打住!

  其实,放眼望去,老师的辛苦也不过是“苦海”支流,现实中有谁活得是轻松容易的呢?

  古人说:“生无所息。”但似乎并不能完全解释,我们为什么都这么辛苦。

2020.4.11

如果我们不能见面

  起床,洗漱,喝水,一看时间,只剩五分钟,来不及了,早餐再说。进书房,关上门,打开电脑,登录钉钉,发起,主题,分享,连麦……

  戴眼镜,捋头发,整理衣领,回头收走桌上凌乱的纸张,好了,开始,3,2,1——

内容来自xiushui.Net



  “老师好!”

  “老师,早上好!”

  我一一回应,说:“这么美好的早晨,打招呼都是很幸福的事啊!”顺手点开“露脸”,嚯,好一张霸屏大脸!

  我们不急着讲课,聊聊时事,说说疫情,成语游戏不错,朗读诗文更妙,荷尔德林,余光中,迟子建。开始正题,大家终于安静下来,剩我一个人唱独角戏,声音越来越大,手势越来越多,

  “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几何美,来,给你们画一个!《阿房宫赋》教给我们什么?反思与批判!小说作用题从几个角度思考?议论文的结构怎么搭建?……

  下课了,休息十分钟,听首《火宵之月》,顺便出门找点吃的,毕竟钢琴曲和面包最配啊。

  第二节课开始了。

  “同学们还在吗?在的话点个头!”

  “某某同学,请你和我视频,背诵一下课文!”

  大约算一下,两个多月,上的网课已超过一百节。原先什么都靠一张嘴,现在讲个题也要做课件;原先几十个人其乐融融,现在一个人独自狂欢;原先作业收集打分下发,现在拍照提交分享;原先只有师生,现在还有推门送水的母亲。谁都在改变和适应。 HULING

  坐在电脑前,经常会突然疑惑:他在认真听课吗?她到一旁玩去了?他觉得无聊吗?她是否压力很大?有些疑惑得不到答案,我们变成了一个个相离圆。

  因为病毒,我们画地为牢,可病毒消除了,我们是否会开始习惯空间的阻隔,接纳科技的引诱,享受虚拟的蜜糖?

  史铁生说,最能证明真实的是触觉,他祈祷科技不要有一天发展到能模仿触觉。是的,如果我们不能见面、拥抱,不能走向他人,世上不会有真正的思念和爱,也不会有真正的成长。

2020.4.12

这风暴一直在我的内心

  考试成绩出来了。

  “这次差距拉得有点开啊……”我才刚刚说了一句,一些同学的头就低了下去。

  这是一个文科补习班,79个人,67个女生,12个男生。什么是补习班呢?我觉得这样介绍比较好:有一年我同时教一个应届班和一个补习班,百日誓师班会课,我先去了应届班,学生慷慨激昂,笑闹喧哗,像开表彰会;我又去了补习班,学生台上落泪,台下哽咽,像开检讨会。

  他们退为热闹的旁观者,长夜痛哭后突然长大。他们并非天生敏感卑微,只是需要默默地修复自己。他们是杂牌军,直到毕业也不熟悉彼此。他们是苦行僧,放下更多青春的话题。他们内心一直害怕,却只能孤军奋战。他们的梦想如此强烈,却不敢再轻易表达。
xiushui.Net


  他的进步可能是缓慢的,她的不足可能还是难以弥补,但只要他们比过去更坚定、更努力,他们就称得上最勇敢!

  今年,怎么这么巧,赶上了新冠肺炎,赶上了网课直播,赶上了高考延迟,赶上了特殊复课。学生忐忑了,慌乱了,我说:“不算美妙的经历,就当难得的际遇!”我还说:“别人的高三往事风流云散,咱们的一定烙印深刻!”

  他们都是藏起伤口,收起骄傲,给自己添柴加火,等待涅槃的凤凰。

  可最后,我要讲没有“重生”的那一个:

  她,我教了三年又一年,高考成绩出来后,我接到她的电话。

  “老师,我……我又没考上……”

  我安慰她,鼓励她,同时承受着痛苦的巨大风暴。这风暴从此一直在我的内心回旋。

  高考有标准答案,可我们用什么标准来评价这人生起始的考验?用什么情感来对待这年轻时代的成败?

  今晚,读到一篇写王国维的文章,就把其中的一句话录在这里吧:

  “人总要历经孤独踌躇,才能真正走向诗与远方。”
本文来自修水网

2020.4.13

花儿自由地开放

  花开了,月季典雅,橘花清新,院子里芬芳扑鼻。

  学生在作文中提到方方,好的,不用回避,就说说武汉,说说方方。

  二十多年前,我还在读大学,和两个朋友去了一趟武汉。这座城市给我的印象很好,它向我展示了干净的街道和辉煌的江上落日,它还允许我带走一把漂亮的吉他。

  这美好的印象留存至今,我不敢想象它被病毒侵噬的样子。

  方方日记是我了解和思考武汉疫情的渠道之一,我读过全部篇目,所以,我知道这些日记里有批评,也有赞赏;有愤怒,也有温暖,我更知道怒发冲冠,不平则鸣,是因为胸中尚有一颗赤子之心。

  我们学过的杜甫、鲁迅、巴尔扎克,哪一位手里没有一支批判的笔?没有批判,就没有文学。唯有批判,才有鞭策的力量。面对灾难,不批判,不反思,是要白白牺牲吗?是想重蹈覆辙吗?

  据说日记要在国外出版,有人又不高兴了,可首先,方方有按自己意愿出版作品的权利吗?有!至于“家丑论”、“递刀论”,不说是被害妄想症,起码说明一颗极不自信的“玻璃心”,这些足够克制且早就公开的文字能递出一把什么刀呢! HULING
  
  我认为一切所谓的“立场”之上还有一个更高的立场,那就是“人”,方方写的是武汉的灾难、中国的灾难,更是“人”的灾难,历历惨痛,种种代价,你如果真的去体味了,还会拿出遮羞布来挥舞吗?

  方方日记是现象级作品,是武汉疫情的一座灯塔,我们从中获取信息,得到启蒙,但不要苛求它是完美的,它可能还谈不上是一部开阔又深刻的著作。

  围绕着方方和她的日记的正常争论是好事,没有争论才是糟糕的,我们真正要警惕的是忌恨和盲目。我也不要求你们一定接受我的观点,最好是你们自己去看,去思考,去得出结论——用一颗“自由”的心。

  自由是理性和宽容而不是诋毁和谩骂。

  自由是自己不戴上枷锁也不给别人戴。

  花儿自由地开放,自由地美,蕴含着生命的最高价值,人也一样。

2020.4.14

他的课将很可能被遗忘

  花一节课时间,和学生一起欣赏了梭罗《瓦尔登湖》的部分内容,梭罗是19世纪美国作家,自然随笔的创始者,我们交流了他关于生活、学习、美德、阅读、孤独等话题的一些精妙的论述。课后,我陷入对一个问题的思索:

内容来自xiushui.Net



  高中语文老师,应该教给学生什么?

  首先是“考”。很直接,没什么不好意思的,“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那是局外人的嘲讽,对我们来说,分数确实是命根。要教给学生怎么写字,怎么答题,怎么作文,去获得一个更高的分数,而且,这一点必然花费老师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不用多说。

  其次我希望是“美”。汉语之美,基本上没有从当下的应试中体现出来,考试是需要打分的,讲求准确,而美无关准确,无法打分,两者格格不入,但不能因此忽视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

  优美的诗文,不要解析只要品赏,深情的朗读,无需背诵只需沉醉,还有好的电影、音乐、绘画、摄影,艺术门类不同,美却是共通的。缺乏美感,应试肯定好不到哪去,这一点,两者又是相容的。对人产生更深远影响的,是审美,而不是应试。一个不引领学生欣赏美的语文老师,他的课将很可能被遗忘。

  最后,我觉得应该是“人”。不一定是教给学生怎么做人,而是让学生去关注现实,感悟生活,贴近人心,更善良,更公正,更成熟,更理性。

  我有一些常对学生念叨的话,比如读书是人生最好的习惯,比如坚持是世上最难的事情,比如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是无价之宝,比如人最重要的精神追求是爱与自由,比如永远同情弱者,比如人要有独立思考的能力……

修水网 www.xiushui.Net


 
  因为学科特点,语文老师确实更有优势和学生一起探讨“人”的话题,高中生已不再是小孩,他们完全跟得上节奏。也只有这样的语文老师,或许才能真正深刻地影响学生。

  刚才讲到梭罗,我说:“他有句名言:‘道德改良就是要做出扔掉睡眠的努力。’你们看,一个人的懒惰,往往就是他学业、生活,乃至品德糟糕的开始!”

  为了让这些高三的学生努力读书,我就是这样牵强附会、贻笑大方的。

2020.4.15

是不是不用戴口罩了

先是一份复课作息表,来自一名高三文科学生:

6:00,起床,洗漱,吃早餐,约20分钟;

6:25至7:55,早自习,读英语和历史;

8:05至11:55,四节课,英语和政治,听课,做题;

12:00至13:00,吃午饭,约10分钟,做题,50分钟;

13:00至13:50,午睡;

14:00至17:50,四节课,语文和地理,听课,做题;

17:55至18:35,吃晚饭,洗头;

18:40至22:55,晚自习,四节,数学考试,听讲试卷,其他作业;

23:00至0:00,喝麦片,洗衣服,洗漱,做题,看书; 修水网 www.xiushui.Net

0:10,睡觉。

  然后是我和几位学生的课余闲话:

  我:觉得辛苦吗?

  生:有点,考试不累,因为专注,上课偶尔困,不过还是很开心!

  我:为什么?

  生:因为可以回学校上课啊,前段时间在家上网课,效率不高。

  生:眼睛也吃不消。

  我:复课和以往上课感觉有什么不同?

  生:喜欢分班制,自主的时间更多了,就是辛苦老师了!

  生:戴口罩上课好像更容易瞌睡。
  
  生:还是有些紧张,说感冒就送回家。

  我:课间十分钟你们一般都干嘛?

  生:去走廊溜达,上厕所。

  生:吃辣条,听歌,莫名空虚。

  生:反正不聊学习。

  我:对高考延期有看法吗?

  生:觉得是个机会,不想后悔。
  
  生:对,觉得兴奋,数学还要多练。

  我:想去哪上大学?

  生:郑州!

  我:为什么?

  生:去过几次,挺喜欢,半发达城市。 本文来自修水网

  我:你们几个呢?

  生:西安。

  生:深圳。

  生:上海。

  我:最近都关注什么新闻了?

  生:看了一些抗疫视频,我们的医护人员真的令人感动!

  生:其他国家有些操作很奇葩。

  生:5月11日别的年级都要返校了。

  生:是不是就不用戴口罩了?

2020.4.16

你我的路,仅此一段

  我承认,我有一根煽情的火柴,随时擦燃。

  和学生初识,我总是说:“人和人的相遇是多么神奇,无限的时间,无限的空间,要有怎样的机缘,才能在这时空交会的点上遇见,并相伴一段不短的旅程。你说,这是偶然,相遇,不是你便是他。是的,但重点在于,就是你而不是他。”

  我说:“命运将使我们成为圣埃克苏佩里笔下的小王子和他的玫瑰花。”

  我承认,以上就是一堆“废话”,但这废话点亮了我们的眼睛。

  如果我的工作仅仅是教书育人,那无论你把它说得多么光辉多么神圣,这工作也难免贫乏,我更愿意视它为自己和别人生命中必然并行的历程,我教,你学,我沉淀,你成长,我引领你,你净化我,我给你做加法,你给我做减法,彼此尊重,相互温暖,日升月落,春华秋实,然后,你远行,我目送。
修水网 www.xiushui.Net


  在学生心中,最好的老师是怎样的呢?或许,真诚和公平是首要的词汇。

  曾经,因为不满意成绩,我对他罚跪鞭打;曾经,因为一丁点过错,我对她厉声呵斥。

  我想,我不能做这样的老师。

  曾经,一个学生深夜打来电话,向我倾诉,因为老师的粗暴和势利,她感到愤怒又无能为力,我耳畔下着哭泣的大雨。

我想,我不要做这样的老师。

  曾经,在我少年的时候,因一次插话,被老师揪住头发,连扇十几个耳光,当我终于坐下,滚烫的脸颊旁飘落头发一把一把。

  我不记恨,但伤痕永在。我想,我不会做这样的老师。

  师生关系首先是“人”的关系,老师是立体的,学生是鲜活的,谁都是如此宝贵,谁都是满怀热望,要永远看到“人”的存在。严格,不是专横;关爱,不要失衡。你我的路,仅此一段。

  我承认,是这艰难时刻,让我重新思考,让我面对学生,胸中涌起相依为命的深情。

2020.4.17

他们的心是硬的,冷的

  今天讲了很多题,绕不开的是杜甫的《又呈吴郎》:

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修水网
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
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杜甫把草堂让给吴郎居住,特意叮嘱他,不要在草堂周围插上篱笆,以提防那无食无儿前来打枣的老妇人,如果她不是贫苦到骨,怎么稀罕你那几个枣子呢?而且她心怀恐惧,你对她更要亲切一些。

  我说,这里有人性之光。

  去人家树上打枣对不对?服务员不小心泼溅汤汁对不对?因饥饿去超市偷面包对不对?因贫困在路边违规摆摊对不对?从简单的是非观来看,当然不对,但因此就要去斥骂,去驱赶,去打砸?

  为什么立场要永远站在弱者一方?因为强弱之间有一座先天失衡的天平。弱者犯错违法,理当接受惩罚,但惩罚需不需要有对这先天失衡的考量?

  好的人性就是往前多想一步,往后多让一步。

  强而尊重、扶持弱小是了不起的,弱而怜悯、关爱弱者或许更为伟大,当杜甫怜惜那打枣的老妇人时,他自己也是一个孤苦无靠的穷人。

  “永远不要同情弱者!”“穷?活该!”总有些这样凶狠的言论,他们不明白贫弱的原因是复杂的,我们身边很多人拼尽全力,却依然无法摆脱他们的困境。这里有我们每一个人的原罪。弱肉强食或许是现实,但绝不应该成为信仰,它不是人性的证明。而且,强弱总是相对的,总是转换的,当你侮辱、欺凌弱小时,你也是在侮辱和欺凌自己。 内容来自xiushui.Net

  我说,如果我们遇见这种论调的人,要懂得远离,因为他们的心是硬的,冷的。

  疫情还没有过去,我们个人目前的安稳弥足珍贵,但无法掩盖巨大的仍在肆虐的苦难,我们要铭记和同情每一个受苦的人,因为他们就是我们,我们也是他们。

       重要的不是治愈,而是带着病痛活下去。(阿尔贝·加缪)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

【古城旧梦】出品
微信号:gcjm888888                    

       周 惟:原名周建平,男,1978年生,中学语文教师,现居江西修水。作品见于《散文海外版》、《山花》、《文学界》、《百花洲》、《福建文学》、《雨花》等报刊。出版散文集《虚构的出走》。江西省作家协会会员。
责任编辑:周 惟

相关阅读

最火资讯

首页 | 山谷风 | 视频 | 图片 | 旅游 | 财经 | 教育 | 生活 | 文学 | 人物 | 档案 | 交通 | 观点 | 资讯 | 服务 | 专栏 | 修水视频

赣ICP备09008563号-2 修水网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3330016260 QQ:303998284 修水网超级群:2756263 房产家装群:117835007 邮箱:163.www@163.com

赣公网安备 36042402000001号

Power by DedeCms 赣ICP备09008563号-2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