欸乃的浆声划过的是一座美丽的城市,江南小城——修水,就矗立在修河九九八十一弯头上。 船从修城出发,逆行十五华里,穿过如诗如画的十里秀水,便到了黄庭坚出生的地方——双井。双井是村名,传说它因这里两口底部相连的古井而得名。 双井村前的南屏山秀美而挺拔,平缓恬静的修河水,不觉也对它多了一次深情的回眸,这一回眸,河水便流转成一弯弧线,这便是被誉为修河第一湾的明月湾。千百年来,这弯代表相思的“明月”,勾起多少远行游子的无限乡愁。 十四岁的黄庭坚就是从这里走出,开始他坎坷而多彩的人生。 “明月弯头松老大,永思堂下草荒芜。”在异乡,黄庭坚每每回首故里,首先触及他眼眸的,总是故乡的那弯明月,频频回首之间,青丝换成白发,他就在乡愁与悲怀中游走人生。 公元1105年初秋,羁于旅愁、贫病交加的黄庭坚终于闭上他疲惫的双眼,病逝于广西宜山贬所破旧的小南楼,终年61岁。公元1109年春,黄庭坚的尸骨由友人苏伯固、蒋伟扶柩归葬故里。 内容来自xiushui.Net 黄庭坚墓如今是双井历史痕迹最深的标志。 墓地双井村西南,面积达600平方米。墓地面向修河,目送流淌不绝的修河水。虽然经常有人前来拜谒,但人散后,却只有风和坟头的青草诉说着千古的寂寞。 现在让我们漫步双井这条古老的栈道,去体味这片恬静的土地。 水在时光里流,风在记忆中吹,很难想象一千年前,这里曾经有过耕读之风盛行、文人骚客辈出的辉煌历史。有宋以来,中原文化南移,地处江南的这个偏僻小山村,在数十年之内蕴育了包括黄庭坚在内的48位进士,这在中国历史上是不多见的。当时由于黄氏祖辈书香一脉的熏染。这里书院林立,学风热炙,吟咏之风浸漫每家每户,黄氏作为撑起双井耕读之风的脊梁,遂成为双井乃至分宁的望族。黄庭坚就是在这种家族背景中成长起来。 但黄庭坚小家庭的境况在当时却是非常不妙。由于家道中落,父亲早亡,儿时的黄庭坚生活非常贫寒,家里除了几本旧书外,剩下的只有清风和明月,清风明月拨弄着黄庭坚无边的寂寞的心弦。一缕书香,数声叹息。但生活的逆境没有让黄庭坚消沉,也掩饰不住他浪漫不羁的秉性,他比别的孩子更贪玩,更胆大,他终日过着“晨朝漫出,莫夜漫归”的生活,双井周遭都留下了他游玩的踪迹。 本文来自修水网 村里书院前的这条小道,黄庭坚每日意气风发地走过,书院里那些稚嫩的朗朗书声,在他眼里抵不过枝头的蝉鸣鸟唱;在这高高的钓鱼台上,少年单薄的身影经常在这持着杆,静静地守候着,见有人来便连忙摆手,怕是人来鱼惊,今天又少了一份收获。 “一石中双井”的故事是妇孺皆知的了,传说如有人能一次用一颗石子,投中双井两口井,那他就必定会高官厚禄,荣华富贵,这太难了。大人不能,小孩不能,连教书的先生也不能,可是少年黄庭坚却做到了,在众目睽睽之下,他用一扁平石块用力甩去,石子落进一口井里,忽然又窜出水面漂到另一口井里沉下去。黄庭坚就用“打水漂”的方法,一石中双井,从此声名远扬。 “骑牛远远过前村,吹笛风斜隔岸闻。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这首黄庭坚七岁而就暗藏玄机的诗歌,讽喻了京城成人世界的心机与争斗、逐名与追利。这种争斗的命运仿佛谁也逃不离,就连黄庭坚自己也桎梏其中。日后的黄庭坚正是在这种命运的旋涡中潦倒而坎坷。 然而,正是因为他时运不济的困顿人生,换来了他大量深邃的诗文和奇伟的书法。这些诗文和书法都代表着一个时代的印记,它们都深深镂刻进北宋文化的风骨里。 修水网 www.xiushui.Net 黄庭坚潦倒坎坷的一生令一个时代熠熠生辉。 清明谷雨,春茶既成。一遍春雨后或是一场大雾中,双井茶园的茶叶又探出了娇嫩鹅黄的身躯,春茶年年相约跳跃在双井村妇的指尖。 双井茶己延续了它千年的辉煌,唐代《茶谱》记载:“洪州双井白芽制作极精”。北宋黄庭坚常在故里亲自制作双井茶,并赞之曰:“此茶昔日天上有,如今遍种双井村”。他将精制的双井茶广赠京师名流,一时名动京华,欧阳修盛赞为“草茶第一”,并撰诗云“长安富贵五候家,一啜犹须三日夸”。 公元1087年暮春的京都,在京城任官职的黄庭坚收到了故乡寄来的双井春茶。黄庭坚喜出望外,还来不及品尝,他就想到了老友苏轼,他对双井茶也情有独钟,黄庭坚便叫仆人送些过去,临出门时,他又把仆人叫住,欲写诗一首与茶同赠。 提起笔黄庭坚却一时难以下笔,他思绪万千,他仿佛看到了挥笔泼墨的东坡先生,还不由想起几乎送去苏东坡性命的“乌台诗案”,以及随后的被贬黄州,想起了变幻的官场和起伏的人生,于是黄庭坚笔墨纵横,所有的情感都凝聚在这首《双井茶送子瞻》中: 修水网 www.xiushui.Net 人间风日不到处,天上玉堂森宝书。 想见东坡旧居士,挥毫百斛泻明珠。 我家江南摘云腴,落嵦霏霏雪不如, 为君唤起黄州梦,独载扁舟向五湖。 写完诗,黄庭坚凭窗而立,京城的景像变得慢慢迷茫,在眼中渐渐清晰起来的是弯弯的明月和故乡的茶园…… (作者原创于2003年夏,电视专题片《双井》解说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