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从老一辈人口中听说,你的故乡与大文豪苏轼关系匪浅,你是信以为真,还是置之一笑?
东坡拜谒 江西省铜鼓县带溪乡本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地方,但因名士胡安鼎的隐居而吸引大文豪苏轼停留驻足,之后又因后者的游访而留下了一段佳话。 今江西修水、铜鼓两县在古代均属九江武宁郡,称修水厅铜鼓营。修水厅所辖有武乡、奉乡、崇乡。崇乡即今日的铜鼓县西河片;奉乡即包括今日铜鼓县的东河片和修水县的上奉镇及下游俗称下奉乡的何市、山口等地。但上奉、何市两镇与铜鼓县带溪乡相连得最紧,可见在历史上何市与带溪本是一个行政管辖区内毗邻的两个乡镇。 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正好是甲子年,端午节前夕,苏轼从武宁起程经修水去瑞州(今江西省高安市)看望阔别多年,在那里任税吏的弟弟苏辙。路经带溪时,苏轼听说这里便是理学名士胡安鼎的隐居之所。 xiushui.Net 苏轼对胡安鼎是有所了解的,知他秉性为人和志趣言行就如其脸型相貌一样方正旷达,姿态清爽。知他学问深邃,文采斐然,廉洁正直,高风亮节,乐善好施。胡安鼎也是一位有才华、有追求、有担当的忧国忧民之人,无论在朝为官还是隐居乡间,都是一方名士。面对这样一位名士,苏轼怎能不“乐延知名士,特入境寻古巷路,来踵门相谒……” 其实,胡安鼎祖籍并非带溪。最初,胡氏“先祖锡公,宋初由武乡(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驯兽里迁下奉乡(今修水县何市镇)吴仙里……四世居之”。宋治平年间(1064—1067年),胡氏先辈“悦道子,安鼎,字调元,号傅岩公”,“见带溪峙水环风,景不异箕,颖乃去仙里而肇迁此地”。大意说,胡安鼎发现带溪青山水环,景色秀丽,是一处风水宝地,遂弃吴仙里而迁居带溪。 苏轼赠诗 隐居在家多年的胡安鼎忽闻大文豪苏轼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他特嘱咐家人热情迎接这位东坡先生。于是,胡氏族人殷勤款待,男女老少、童男俊女皆欢天喜地,如奉至朋高亲。 此时端午佳节将至,胡氏祠舍张灯结彩,族人敲锣打鼓,厅上狮灯龙灯竞相闪耀,席间推杯换盏,佳肴美酒香气扑鼻,其乐融融,其喜盈盈。 HULING 连日来,胡安鼎白天陪同苏轼饱览带溪风光景色,寻访风土人情:行走在青石铺就的乡间路上、溪岸之旁,闻鸟语,嗅花香,观鱼游浅底,赏鹅戏水面;徜徉在田畔、枫林、松岭、竹影之间,好不怡然自得。晚间,两位名士高贤围灯夜话、谈诗论书及人世冷暖、庙堂江湖之忧乐……夜不能寐。 惬意欢愉的时光总是过得飞快,不知不觉十来天就过去了。苏轼想起弟弟苏辙,仿佛他已在瑞州的城门口翘首以盼,忙又打点行装,朝瑞州方向起程出发了。 当苏轼返途再经带溪时,胡安鼎再次热情迎接、盛情款待。再次临别时,两人漫步古巷,触景生情,遂停住脚步。胡安鼎向苏东坡揖手言道:“仁兄贤弟,总得抒发一下再作别哟!”苏轼兴致高浓,“遂高其诣,赋诗以赠”,作《赠带溪胡安鼎》诗,有云:“带水清,泉石透。中有高人自在居,耳可洗兮齿可漱。”胡安鼎手捧苏东坡赠诗,如获致宝,当即口占四句以示回赠:“名留古迹,旷代景仰。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有文人将苏胡相遇的故事记载下来,成《游苏巷记》一文。“安鼎隐,东坡顾”的美谈佳话从此便在当地世代相传。那条苏轼和胡安鼎共同游走的古巷自此便更名为“游苏巷”。《游苏巷记》文尾云:“当时里人亦名其巷为游苏巷。志贤者之游,实志贤之有为而游也!” xiushui.Net 清道光六年(1826年),帶溪胡氏家族续家谱时,在明代《余蝶庄集》(余蝶庄,明代天启、崇祯年间生人)的残本中辑得《游苏巷记》及《赠带溪胡安鼎》诗稿,并将其收录进胡氏家谱之中。 此外,胡氏族人又将《游苏巷记》和《赠带溪胡安鼎》连文带题诗均录刻于一块青石碑上,并将此碑立于游苏巷路口一侧。后因修公路,此碑被乡民挖出,被当作普通石板铺在了游苏巷的路面上。 童年渊源 说起来,我孩童时代曾与游苏巷石碑有过一段渊源。那是20世纪60年代末,我才六七岁。夏天农忙时节,大人们在稻田里收割栽插,我和小伙伴们便在游苏巷里乘凉玩耍。 那时,游苏巷青石铺路,南北走向,巷内凉爽宜人,东西两边有老屋矮墙,西边还有一条两三尺见宽的小溪,溪中青水悠悠流淌,时见鱼虾游动。小伙伴们玩累了就争相或坐或躺于一块大约宽80厘米、长140厘米的大青石板上。后来我才知道,那块青石板就是游苏巷石碑。当时的我们虽然也曾听过苏轼与游苏巷的传说故事,但谁也不曾当真,以至于后来石碑的消失也没有引起大家的注意。 20年后,我有幸见到了消失多年的游苏巷石碑。那是1986年,在铜鼓县志办公室(当时是临时机构,设铜鼓县档案馆内合署办公),县志编纂者之一胡清迪老师(胡安鼎公第二十八世孙)指着一块石碑告诉我:“这就是我们带溪胡氏最有价值的游苏巷石碑呢!”我问:“它怎么在这里?”清迪老师解答:“因为修县志需要,我们按刘馆长(时任铜鼓县委办副主任、档案馆馆长、县志办副主任)的指示,去带溪把它从泥土里挖回来了!”当时,游苏巷石碑字迹已模糊不清,只能依稀辨认出碑题和“带水清,泉石透”等几十个字,碑的一角还有一点残损。 修水网 www.xiushui.Net 过了几天,我又去了县志办,想再看看那块石碑,却没能见到。我向在场的工作人员打听,有人告诉我,石碑已被铜鼓县秋收起义纪念馆抬去收藏了,说这是文物应由他们代管。胡清迪老师见我若有所失的样子宽慰道:“你看它干什么?那些文字我们家谱里全都有!”后来,我翻开胡氏家谱和县志,果真找到了关于苏轼和游苏巷的记载。 关于苏轼的游访,带溪胡氏老辈族人的口传还有另一版本:当年苏轼造访胡安鼎时,是自武乡由黄庭坚陪同而来。然而,这一传言并未在史料中找到任何佐证。黄庭坚在宋治平四年(1067年)中进士,元丰三年(1080年)前又先后在余干、泰和县任县令,三年后奉调进京。按年鉴推算,苏轼访胡安鼎时,黄庭坚应在京城履职,不可能出现在江西。 胡氏族人为何要编出黄庭坚的部分故事?也许是因为黄庭坚是苏轼好友且为江西人,黄庭坚故居杭口村与带溪港下村相距不远,传言黄庭坚到访港下村就像老乡串门,不是没有可能,最重要的是,两大名人的观临必能提升带溪的历史文化内涵。 胡锦波,供职于江西省铜鼓县司法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