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主政太和 元丰三年(1080年)秋,黄庭坚连任学官期满,由北京南下汴京,按制到朝廷改官。最初吏部本拟其为卫尉寺丞兼著作佐郎,却正好碰上此时苏轼“乌台诗案”事发,黄庭坚受到牵连,有人举报他“收受讥讽文字而不申缴”,还被罚铜20斤(约合150两银子)。几经转折之后,最终得授知吉州太和县(今江西泰和县)。 这次改官好歹升迁为独当一面的七品县令,而且吉州与分宁相距不远,总算是实现了他当初期待在家乡附近任职的愿望。从他出发时吟咏的“又持三十口,去作江南梦”(《晓放汴舟》)的语调来看,他的心情是较轻松愉快的。 正秋风萧瑟之际,他携家带口从汴京南下,抵近淮南东路时,黄知县吩咐随从照护家眷径直先行往吉州,他要按事先作好的计划旧地重游,与当年游学时期结识的一班朋友畅叙离情别绪。 黄庭坚先是前往楚州山阳拜会以孝行著称的朋友徐积(字仲本)。接着到高邮访词曲大家秦观(字少游),并带来了他自己编订的《焦尾》、《弊帚》两本诗集请秦观鉴赏,秦观后来在与友人的通信中多次对山谷诗集大加赞赏,认为山谷诗歌“文章高古,邈然有二汉之风。” 修水网 辞别好友秦观之后,他由扬州溯江西行,过芜湖会见同科进士李之仪(字端叔)。又在舒州与舅父李常再度聚首。公择时任淮南西路提点刑狱。 黄庭坚逗留舒州期间,创作组诗《庭坚得邑太和六舅按节出同安邂逅于皖公溪口(简略)寄呈十首》。有一天,他与舅父一行游佛、道两教名胜之地——潜山。山中有一山谷寺,为南朝梁代宝志禅师所建。他在石牛洞刻石题名并赋诗三首,其中的一首“司命无心播物,祖师有记传衣。白云横而不度,高鸟倦而犹飞”(《题山谷石牛洞》),就直白地表达了乐游山水林泉之胜地和对佛道境界的神往,此后他自号“山谷道人”。再后来黄庭坚与苏轼成为北宋文坛齐名的领袖人物,时人和后人习惯对应称二人为“山谷”和“东坡”。 由于一路拜亲访友和寄情于山水之乐,他迟至元丰四年春夏之交,才抵达太和县任所。 一县之长的大驾光临,在山高皇帝远的太和,自然是不同凡响。知县大人在县衙甫一坐定升堂,县中大小官吏忙来伺侯;儒、学、工、商中有头脸人物咸来问讯,关怀可谓无微不至,不是亲人胜似亲人。旧时所谓父母官的称呼,往往在此等场合才体现得名副其实。 HULING 黄知县退堂之后,前来拜见的人流依然不断。有的下接风洗尘酒宴请贴,有的送见面礼银子;还有的来拉故旧、攀亲戚,弄得新县令内心不胜其烦,表面上还得不住的含笑“亲民”。说了无数的好话,找了些不咸不淡的理由,才算退还了价值不菲的钱财礼品,送走了不请自来的各色人等。 好在古代社会的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人们对县太爷的鳏夫之身尚不知情,否则,就算是旧时的美女足不出闺房,难以制造出投怀送抱之“一夜情”绯闻,但偌大的太和县,如一时间多出百十个以“婚介”为临时职业的人,也算是经得起推敲的情理中事。 有时候你得承认“姜还是老的辣”这句俗语,确实是经得起历史检验的“真理”。年逾花甲的黄夫人李氏,刚把随儿子到任所的一大家安顿好不久,就悄悄地托亲友给儿子找填房媳妇。到第二年事情刚有点眉目,她就从重、从快、从秘地把儿子的婚姻大事给搞掂了。 黄老夫人该出手时就出手,高呀,实在是高!不知替当知县的儿子省却了多少烦心事。 黄庭坚低调续娶的第三任妻室石氏(1059—1115年),先做伺候黄母的贴身丫鬟,以性情温厚善良得主人的青睐,算是经面试合格,才悄然登堂入室。她后来生子取名黄相,字小德。由于出身低微,惜乎史书和家谱上都没有也不可能留下她的芳名。 内容来自xiushui.Net 主政太和之初,免不了衙门里的大小政事,知县大人得亲历亲为,特别是没完没了的迎来送往和各种名目繁多的酒宴,让他感到疲于应付。好在之前他当过一任县尉和两任学官,对于看不惯的种种官场做派和潜规则,多少学会了容忍并从中周旋。因为官微言轻,对于日益蔓延的官场腐败和污浊的社会风气,他既无比痛恨,又感到无能为力,甚至有时入乡随俗,随波逐流也是难免之事。 然而,作为一个有良知的儒家士大夫,对于宋初以来的国势羸弱、强虏枕戈待旦于邻的局面,以及王安石推行变法导致的混乱局势和由此引起的愈演愈烈的党争,他是忧心忡忡,时常寝难安枕,食难下咽。他敏锐地预感到了国家已陷入空前的政治危机,但又苦于始终找不出化解危机的良策,更看不到出路在哪里? 他内心苦闷、忧虑、彷徨,不时想着有朝一日能摆脱为稻粱谋的羁绊,归隐分宁乡里,做一个与世无争的隐者或一介平民。 在任职太和县令之初,他写下了《到官归志浩然二绝句》的诗歌来表明心迹。从“满船明月从此去,本是江湖寂寞人”、“敛手还他能者作,从来刀笔不如人”等诸多诗句中,可看出归隐之意又跃然字里行间。特别是再次续弦之后,安置在太和的家庭相对较安定,使他暂无家庭所累的后顾之忧。他在与亲友的诗词唱和中,辞官归去之意更浓。如“蚤为学问文章误,晚作东西南北人。安得田园可温饱,车抛簪绂裹头巾”(《同韵和元明兄、知命弟九日相忆》)、“莫要朱宝缠缚我,陆沉世上贵无名”(《次韵杨子闻见赠》)等诸多诗作,表达了与日俱增的厌烦官场情绪,回归田园的志向亦更加直白。 本文来自修水网 黄庭坚长期沉沦下僚,却始终保持了一个士大夫清正廉洁和“不以民为梯,俯仰无所怍”的品行操守(《寄李次翁》)。在太和上任不久,他亲笔书写下后蜀主孟昶《戒石铭》中的“尔俸尔禄,民脂民膏;下民易虐,上天难欺”十六字箴言,并刻成石碑立在官署门前,旗帜鲜明地表达和传扬匡扶社稷、廉洁从政和敬民爱民的心志。 总的来说,他与现实政治的矛盾或者说不兼容,主要是对新法扰民的强烈不满。他主政太和期间,朝廷加紧在各地推行食盐专卖政策,给平民百姓造成了巨大的痛苦。他为此“民病我亦病,呻吟达五更”,可以说是忧心如焚,彻夜难眠。于是,他深入边远乡村调查,访贫问苦,对这种盘剥百姓的所谓新政,他写下大量诗歌进行了猛烈的抨击。 他任官一方,施政宽简,主张“因法以便民”。对于王安石强制推行的新法,他在不得不执行的过程中,也敢于在实际中做出一些利民的调整修改;对于害民扰民的,则想方设法予以抵制,尽可能减轻新法给民众带来的危害。 北宋的官盐售卖实则是一种变相的税收制度。由于官盐质次价高,难以与屡禁不止的私盐竞争。官府打击私盐不力,就利用公权力,强制城乡人民定额认购官盐,甚至不买官盐也得按户计口纳钱。各级官吏还采取克扣斤两、哄抬盐价、以次充好等名目,从中盘剥民众。 HULING 由于有利可图,当时绝大多数州县乡官吏,均不遗余力争占盐赋份额,以此邀功和渔利,唯独太和县不是这样。为了弄清楚情况,黄庭坚深入到太和县最边远的大蒙笼等地作调查摸底。他发现山民们向来轻慢官府,经过与民众面对面交流,才明白官盐专卖损民的要害所在,正如他的《上大蒙笼》诗所反映的一样: 黄雾蒙蒙小石门,苔衣草露无人迹。苦竹参天大石门,虎迒兔蹊聊倚息。阴风搜林山鬼啸,千丈寒藤绕崩石。清风塬里有人家,牛羊在山亦桑麻。向来陆梁嫚官府,试呼使其问其故。衣冠汉仪民父子,吏曹扰之至如此!穷乡有米无食盐,今日有盐无食米。但愿官清不爱钱,长养儿孙供驱使。 诗的后四句是写实,状眼前所见之景。山里百姓原本是有米无盐,将就吃些不放盐的轻淡食物,如今因配盐连买米的钱都盘剥光了,只能是忍饥挨饿。如此这般,他呼吁朝廷在政策上应改弦易辙,与民休养生息,让百姓安居乐业,以繁衍子孙源源不断地供给劳动力,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他另有一首题为《丙辰仍宿清泉寺》的诗,也揭露了食盐专卖伤农害民问题: 山农居负山,呼集来苦迟。 既来授政役,谣诼谓余欺。 按省其家赀,可忍鞭抶之。 xiushui.Net 恩言谕公家,疑阻久乃随。 滕口终自愧,吾敢乏王师。 官宁惮淹留,职在拊惸嫠。 所将部曲多,溷汝父老为。 西山失半壁,且复下囊辎。 啼鸦散篇帙,休吏税巾衣。 石泉鼓坎坎,竹风吹参差。 书冷行熠燿,壁虫催杼机。 昏釭夜未央,高枕梦登巘。 黄庭坚下乡本是为赋盐而来,身为县令,朝廷的政令不能不执行,但他看到山里老百姓实在太苦太穷,遂决定宁可完不成赋盐任务,也决不伤害可怜的山农。他此番下乡赋盐,足迹踏遍了太和的山山水水,先后到过大蒙笼、万岁山、早禾渡、观山、劳坑、刀坑口、雕陂等深山老林地带,甚至人迹罕至的水槎十八排山峰他都曾涉足。 所谓雕陂实为连老鹰都不落脚的地方,是罗霄山脉下一处极少与外界通人烟的穷乡避壤。当地山多田少,土地贫瘠,山民主要以烧炭为生。 当身穿粗布短衫、脚着麻鞋的知县大人,仅带两名跟班衙役绕着羊肠小道,翻山越岭到达村里时,闻讯赶来的山民们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他们把老里正(村长)家围得水泄不通,连大山深处破山寺的老和尚也赶来看热闹。 xiushui.Net “乡亲们,请呀,请大家安、安静一下,有请知县大人训话。”老里正激动得语无伦次,并带领乡亲齐刷刷的跪下,不住地向知县大人叩头谢恩。 “父老乡亲们,大家快快请起呀!鄙人也是农家子弟出身,要是不做官,跟大家没什么两样呀!”知县大人亲切诚恳的话语,即刻拉近了彼此的距离。 “老衲佛寿八十挂零,知县大人进山到此荒野之地,可谓是盘古开天地头一回呀!出家人不打妄语,各位施主然否?”老和尚站出来说话。 民众齐声称是,都说在深山老林面对面见到县太爷,是大姑娘坐轿头一回。 “乡亲们,我同样是长得一个鼻子,两只眼睛,跟大家没什么两样吧?”黄庭坚说罢,忍不住放声大笑。 山民们都被逗乐了,纷纷上前请县令大人上家里喝茶吃饭。黄庭坚也乐意与村民家长里短的拉家常,从中了解民众生活的真实情况。 黄庭坚每到一地,如无特殊情况,他都会赋诗一首以记行踪。他的《雕陂》诗中就有一句写道:“僧言生长八十岁,县令未曾身到此。”另有一句还写道:“吾以王事笃行李,知民虚实应县官。”也就是说赋盐不能强迫行事,要按照老百姓家境的有无和承受能力,来分别确定他们买盐数量的多寡,切忌搞一刀切,这是做县官应把握好的分寸。其结果也正如《宋史·黄庭坚传》所载:“知太和县,以平易为治。时课颁盐荚,诸县争占多数,太和独否。吏不悦,而民安之。” 内容来自xiushui.Net 黄庭坚的仁政爱民思想不仅集中表现在上述反映课盐扰民的诗作中,在其他诗中也时有表达和流露。如《寄题安福李令适轩》诗中认为“定知与民乐,吏瘦吾民肥”、《癸丑宿早禾渡僧舍》中的“今来长山邑,忍饥抚惸孤。出入部曲随,咳唾吏史趋。形骸束簪笏,可意一事无”等,都是黄庭坚面对社会黑暗、民生凋敝的现实,痛感“无力回天”而表达的深刻自责的诗作。又如《答永新宗令寄石耳》一诗,本为答谢相邻的永新县令寄赠土特产石耳而作。石耳是一种菌类的可食植物,通常生长在深山悬崖峭壁上,采摘十分不易,故物以稀为贵,此诗的后半节写道: 吾闻石耳之生常在苍崖之绝壁,苔衣石腴风日炙。扪萝挽葛采万仞,仄足委骨豺虎宅。佩刀买犊剑买牛,作民父母今得职。闵仲叔不以口腹累安邑,我其敢用鲑菜烦嘉禾。愿公不复甘此鼎,免使射利登嵯峨。 这首诗极言老百姓采摘石耳之难、登高山危崖之险,字里行间饱含深切同情,建言宗县令作为父母官应劝民农桑,使人民得以安居乐业,切莫因偏爱这种珍稀食物而驱使人们为谋利去冒险。诗中引典出自《汉书•龚遂传》:“遂劝民务农,民有带持刀剑者,使卖剑买牛,卖刀买犊。”最后所用的典故蕴含更为丰厚,古时民间多称县令为父母官,那么怎样才算一个名副其实的父母官呢?《礼记•大学》里说:“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又据《表记》记载:“使民有父之尊,有母之亲,如此而后可以为民父母矣。”从诗人所引用的这些典故中,可以窥探其心灵深处那份爱民亲民忧民的赤子情怀,以及对儒家民本思想的继承和发扬。 HULING 经过多次深入乡村、农户的细致调查,黄庭坚对于新法失措了然于心。比如王安石最为看重的“青苗法”,推行的初衷本是利为民所谋。王本人在在鄞县任地方官时曾做过试验,“贷谷于民,立息以偿”,效果也确实不错。然而当他将此法推向全国并同比例放大,却南辕而北辙了。 如不识字的乡农们去申请青苗法的贷款,要经过申请、列名、核准等多道程序,碰到贪官污吏,中间不知要花多少打点费,而且贷款多少完全由官吏填写,农民容易受蒙骗。更要命的是,王安石在推行新法过程中采取一刀切的做法,强令各地必须贷出多少钱,下硬性指标。这样一来,地方官员为完成任务,只好硬性摊派了。除了一般的穷苦农民要贷款,连富农、地主都必须接受贷款。其实富农和地主不存在春荒的问题,根本用不着贷款,但地方官员为完成指标硬逼着富家贫户一律多贷款。据相关史书记载,虽然新法规定的利息是二分,但经过中间贪官污吏的层层盘剥,最后贷款农民要返还的实际利息,竟多达原先设定的十几倍,比高利贷还要高许多。于是逼得农民宁肯“哀求于富家大族,增息而取之”,也就是宁可去借高利贷,也不敢向官府贷款。如此这般,“利民之政”反而变成了“扰民之举”。 修水网 www.xiushui.Net 黄庭坚执行新法不力一再受到上级的斥责,他本是无意于仕途之人,故仍然是我行我素,对推行新法采取择善而从,不善则抵制的态度。 由于他坚持以民为本,故在太和任上施政建树良多。他关心民众疾苦,向朝廷积极争取,免除了太和年蠲;还鼓励渔牧,修筑官道,发展教育,使任内太和县政通人和,社会稳定。 特别是审理民讼方面,他秉公裁决了多起疑难案件,在太和民众中赢得了“黄青天”的声誉。如就任知县的第二年,有一天县衙刚升堂,就有一小民状告大姓人家侵占自己的祖坟。古人重风水,山谷就是风水高手。当时豪门富户占夺小民好坟地的案子很多,黄知县决定亲自去查验。到坟头一看,果然是块风水宝地。被告申辩说:“这本来就是我家新修的坟头,大人您看,泥土还没干呢,怎么成了他家的祖坟?”小民申辩道:“坟头虽然是新的,那是新盖的,底下还有老土,却是我家的。”黄知县令人拿铁锹挖,果然挖出了一块墓碑,上面赫然列着小民祖先的名字。墓碑为凭,铁证如山,大姓富户恶意侵占,以强凌弱,知县大人岂能容忍,于是判了大姓一个强占土地之罪,将坟地判给了小民。案子顺利了结,有此前车之鉴,当地的“高帅富”再也不敢胡作非为。 xiushui.Net 太和民众对他们的父母官称誉有加,上级官府却不答应了。吉州的孙知州在下达的催办公文中,对太和县完不成官盐配额和青苗贷款已是颇有微词,见下级黄知县连多次暗示的“白米”(银子)都不知道来打点,忍不住私下里骂道:“什么狗屁知县,我看他是一无所知的“白痴”! 孙知州骂归骂,最后还是决定坐着四抬大轿下基层体察一下“民情”。前呼后拥的一行人抵达太和县境五里长亭,见下级黄知县并未来迎侯,知州大人的脸色就有点挂不住了。勉强被迎进县衙,孙大人就背着双手、迈着八字方步在大堂里瞎转悠,三番五次将惊堂木拍得震天价响,盆里不是钵里不是地乱找茬,但见黄知县的腰身快弯成了虾米,还毕恭毕敬地忙陪不是,一度拉长的脸才算慢慢地复归原位。 县衙举办的盛大接风晚宴,可谓富丽堂皇,与州里官宴也有得一比。天上飞的、水里游的、山上跑的、地里出的应有尽有,可谓色、香、味俱全(独缺美女陪侍)。如此超规格破费,是黄庭坚出任县令以来的头一次,毕竟顶头上司不断的给脸色,他不能不假地主之谊,以求挽回一些影响。 品尝过美味佳肴,加上几大杯太和特产老冬酒一下肚,年纪不算大,但有些过早发福的知州大人,一边下意识地拍打着隆起的腹部,一边连声夸:“好酒,好酒,太和老冬酒果然名不虚传呐!”接着又笑从双颊生地说:“黄大人,我现在是酒足饭饱,想来接下来的节目更精彩吧?哈……哈!” xiushui.Net 听话听音,锣鼓听声。见惯风月场的黄庭坚,自然不难听出知州大人话里有话。他心想:好色也得分个场合,还没见过如此给脸不要脸的,还是进士出身呢,真是令斯文扫地!当时本就想发作的他,在县丞陈吉老等的示意劝阻下,还是忍气吞声地回话道:“小县偏避之地,比不得吉州的风花雪月。依下官之见,天色已然不早,还是请孙大人客馆早歇息吧?”说罢,黄庭坚即转身告辞回家,让反应不及的孙知州半晌未合拢嘴,尴尬得没有说出一句话。 碰了软钉子知州大人,打破脑袋也没想明白:“不就是想借酒助兴,按按摩,泡泡妞吗?如今这天下官场,洗洗睡啦,哪里不是这个鸟样,你黄庭坚装什么假正劲!” 也许一夜想心事没睡安稳,孙知州一大早即不辞而别。至于以往下县、乡常有的大包、小包的土特产,以及长亭外、古道边依依惜别的风光,他早就没心情惦记了,他一路惦记的只有一句话:“等着瞧吧,看老子怎么收拾你!” 被孙知州折腾了一整天的黄庭坚,自然是心情坏到了极点。一想起孙知州端足架子的官僚做派和满肚子的男盗女娼,就好似吃下一只苍蝇,令他反胃不已。他知道得罪了顶头上司,不会有什么好结果,但本来就已厌烦官场的他,已将一切置之度外,也就顾不上那么多了。 内容来自xiushui.Net 黄知县与上级的关系不睦,在吉州官场已是公开的秘密。小肚鸡肠的孙知州不时地给太和县找茬,弄得黄庭坚内心很是不爽。然而,太和毕竟地处江南西路的中心腹地,交通便利,不乏文士名流慕名与黄庭坚相会和唱和。通过频频与旧友新知的交往,他会暂时忘却官事的烦恼,获得精神上的慰藉。在与心律相通的诗文友人的唱酬中,他可以袒露自己的心扉,一吐胸中郁积的块垒。如元丰四年所作的《次韵和答孔毅父》、《再用旧韵寄孔毅父》两首七言歌行,就写得起落顿挫,流露出一腔壮志难伸的慷慨不平之气。 孔毅父名平仲,清江新淦人氏,与兄经父、常父俱以文名,时人称为“清江三孔”。黄诗前一首感叹怀才不遇而长期沉沦下僚,倾吐出基于共同遭遇的相知相惜之情。后一首是说收到了对方的书信,勾起了强烈的相思之情,表白彼此如“太阿”之剑而霜刃未试,大有把示问君以平天下的浩然之志。诗人在不平的心气中对友情的渴求,表明出他十足是一位不乏侠义的性情中人。 除三孔之外,他与周寿(字元翁,周敦颐长子,时任吉州司法参军)、余卞(字洪范,时任赣州郡掾)、陈吉老(太和县丞,黄庭坚的得力助手)等的交往,以及相互间的诗文赠答,都反映出文士朋友间性趣相投、肝胆相照的真挚情谊。 本文来自修水网 与官场的不如意相反,儿子的降生也给黄庭坚带来了少有的快乐。他的前两任妻子过早离世,均没有给他生育男丁。以分宁土俗来看,他应是“克妻”命相,难得有子嗣继香火的。为此,黄老夫人的忧虑几乎日日挂在脸上。好在天无绝人之路,到收用石氏为第三任妻室的第二年,出身低微的她总算为黄老夫人圆了抱孙子的梦,为久未听到婴儿哭声的黄家产下一白胖小子。 儿子黄相生得眉清目秀,天庭饱满,里中方士看过相后,认为此子天生富态,乃多子多福的富贵命。黄庭坚中年得子不容易,对正在呀呀学语儿子是异常疼爱,全家人都把黄相视为掌上明珠。黄庭坚每天下班回家,看到老母亲含怡弄孙,他就会忘却公事的烦心,脸色立马阴转多云。 太和与分宁相距不远,与家乡的亲友来往较为便利。兄长大临,叔献、叔达、仲熊三个弟弟,还有几个妹妹不时前来太和探望,这都给黄庭坚带来了难得的慰藉和快乐。 这一年,他应邀赴赣州南康协办乡试。一路看到荷花映日,莲实累累,由此想起了儿时与兄弟们在家乡采摘莲子的情景,于是有感而发,即兴创作了著名的《赣上食莲有感》一诗。该诗抒写因睹物思亲而浮想联翩,通过所见到的莲子联想到母亲的慈爱,以及对兄弟们和众儿侄辈的的思念,而通过莲心的苦与莲出污泥而不染的品质,表达了自己做官的气节和操守。诗曰: xiushui.Net 莲实大如指,分甘念母慈.共房头角戢,更深兄弟思。实中有幺荷,拳如小儿手。令我忆众雏,迎门索梨枣。莲心正自苦,食苦何能甘。甘餐恐腊毒,素食则怀惭。莲生淤泥中,不与泥同调。食莲谁不甘,知味良独少。吾家双井塘,十里秋风香。安得同袍子,归制芙蓉裳. 除了友情、亲情的慰藉,黄庭坚还能从山水佛禅中寻求精神寄托。吉州西靠巍峨罗霄山脉,千里赣江从中部穿境而过,不仅山水景致俱佳,而且禅宗法席鼎盛。离太和不远有座青原山,为六祖慧能的法嗣行思,唐时即在此建静居寺弘法,开启信众甚广的青原一系,故被称为青原行思,与南岳怀让并重于世,成为六祖“顿悟”禅修的两大法嗣。 早年就向往佛禅的黄庭坚,频频来到青原行香礼佛,与得道高僧研讨佛理禅趣,有几次还相邀来探亲的知命弟一同前往,竞日忘归。他陶醉于山水之乐,也被浓郁的宗教氛围所感染。他虔心向佛,使纷乱的心灵得到抚慰,能在剪不断、理还乱的出世与归隐的矛盾中得到暂时的解脱,忘却官场俗杂带来的种种烦恼。他曾感悟道“治病之方当深求禅悦,照破生死之根,则忧、畏、淫、怒无处安脚,病既无根,枝叶安能为害?”(《罗湖野录》卷中) 除吉州青原山之外,他的足迹还遍及邻近州县的山水胜境和佛门寺院,呤咏出众多的乐于山水和参悟禅意的诗歌和词曲。名扬当世和后世传诵不衰的七律《登快阁》,就是他在这一时期精神境界的最好写照: 内容来自xiushui.Net 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公事之余,诗人常到“澄江之上,以江山广远,景物清华得名”的快阁上览胜。这首著名的七律就是登临快阁、倚阁揽胜时写就的。全诗勾勒了一幅深秋傍晚的山水图画,抒发的是为官在外的一种无可奈何、孤寂无聊的思乡之情,咏叹的是世无知己之感慨。其中的颔联“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成为斐声古今的经典名句,不仅因其白描写景,意境深远,更因为映照出浩然豁达的胸襟气质,崇高洒脱的人格境界。诗中无论是叹知音难觅也罢,美酒酒不醉人人自醉也罢,最后归结为乘归舟、弄长笛,必然取向是与鸥鸟为盟的出世之想。 从元丰四年春到元丰六年冬任太和县令期间,正值年富力强的黄庭坚作诗300多首,约占其一生作诗1900多首的六分之一,进入了他诗歌创作第二个高峰期。这些诗作主要有两部分内容,一部分是朋友应答唱和、即席应景逞才斗学之类;另一部分是直陈时事,抒发情怀,反映了他这一时期感叹怀才不遇、不甘沉沦下僚和寻求解脱的心路历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