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双井神童 少时神童见称,诗书万卷,才高八斗天下闻,却辗转沉沦下僚,饱受世态炎凉,壮气南山未可排。 暮年异乡落泊,归梦千里,情深一往故乡水,竟终成黄粱一梦,历尽江湖风雨,寄雁长空谢不能。 以自撰的一副对联作为本章开篇,在表达对黄庭坚追慕之意,以及概述其生平行状的同时,也有点学古人科举行文“破题”的意思。其中化用了一些山谷诗句之意,显然达不到他所标榜的“点铁成金”或“脱胎换骨”的功效,权当是读书人进了孔庙,不经意间来上一句“之乎者也”来附庸风雅吧! 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年)六月十二日,江南西路治下的分宁县高城乡双井里的一个传统的仕宦家庭,一声悦耳的啼哭中诞生了一个小生命。这位初临人世的婴儿,是黄家的第二个“带把”的男丁。在外做官的父亲黄庶(字亚夫,1018—1058年),正因夫人临产而告假居家,尽管他此时官场并不如意,但人逢喜事精神爽,看过一眼顺产的白胖小子后,忙命管家派人带上备好的红蛋,给亲友四邻发喜贴,准备按习俗大摆“三朝”酒宴。 “三朝”之后,接着是“满月”酒宴和行剪发礼等,黄家大屋爆竹声不断,宾客络绎不绝。当任的县太爷也封了贺仪来道喜,忙得黄庶屋里屋外应接不暇。送走最后一批客人后,他才想到要忙里偷闲,给次子起个称心如意的名字。看来“喜得贵子”,还真是个不轻松的体力活。 xiushui.Net 古人对于命名取字向来比较重视,讲究在名字中寄情寓意,“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意思不言自明。北朝学者颜之推的《颜氏家训·风操》篇就说得很明白:“古者,名以正体,字以表德。”诚然,这与山里既穷且苦又文盲的人家,随意给孩子安个阿猫阿狗之类的溅名以期好养活的民俗,似乎是雅与俗之间的殊途同归。 尽管黄庶工诗善文,学诗十分推崇杜甫、韩愈,也写过一本在北宋诗坛没有什么名气、好歹算是个人专著的《伐檀集》。他还是堂前屋后地转了几个来回,搜肠刮肚地想了好一阵,才毅然拍板决定:沿袭当初为长子起名“大临”的思路,仍选用上古帝颛顼高阳氏之后裔称“八恺”和高辛氏之“才子八人”的现成名称,给次子起名“庭坚”。 有关《左传·文公十八年》中的“昔高阳氏有才子八人:苍舒、隤敳、梼戭、大临、尨降、庭坚、仲容、叔达,天下之民谓之八恺……高辛氏有才子八人:伯奋、仲堪、叔献、季仲、伯虎、仲熊、叔豹、季狸”的一段记载,不用查书,黄庶早已记得烂熟于心。平日里与同僚喝点小酒,还会时不时抖出来炫耀一番。 到小庭坚发蒙之年,黄庶没再捏着胡子“掉书袋”,而是依本人的“偶像”崇拜,径直给庭坚起字“鲁直”。期望聪明过人的二儿子黄庭坚,长大后能象本朝的直臣鲁宗道一样刚直不阿,将来通过科举登上仕途,光宗耀祖,兼济天下。 本文来自修水网 后来黄庶总共生养了六男四女。不知何故,在为一个个接踵而至的子女起名字时,除认真贯彻执行自己当初的“英明”决定三次外,并未全用“八恺”和“八才子”之名一一对号入座。 双井黄家是分宁世家望族,诗书传世之家。若干年前,黄庶的五世祖黄瞻曾任南唐李氏小王朝之分宁县令,后为避战乱而举家由婺州金华(今浙江金华)迁入分宁县。到小庭坚的祖父黄湜一辈时,也许祖坟风水好得冒烟喷火,人丁忒兴旺。三房同族兄弟排行多达十三之数,而且个个智商高得出奇,文章诗书一点就通,其中十人先后考中进士,号称“十龙及第”。 据说当时乐得黄庭坚的曾祖父黄中理上县城有名的“醉仙楼”酒店,畅饮自酌,喝醉了好几回。逢人不管认识还是不认识,一把扯住总是喋喋不休地说两句话:一是他要到祖坟上炷高香;二是要进京城给皇上行三跪九叩大礼。 双井,缘于村前明月湾畔有两口并排而相距不远的井而得名。从这里无论是步行走陆路,还是行船走水路(如遇乱世被人追赶还真有个双保险),到分宁县城都是十余里路程。 黄氏故里就坐落在这个枕山临水的秀美村庄。黄家屋堂坐北朝南,三面环山,北边紧靠高大的杭山,东西两向矮些的山包象椅子的扶手,整个地势如一把硕大的座椅。烟砖青瓦建造的大屋,是那时乡村大户常见的两进两厢的类型,谈不上富丽堂皇和巍峨耸立,但就建筑材料的精致与粗陋的区别而言,在村中也算独具一格,宣示着黄家的与众不同。 修水网 www.xiushui.Net 旧时分宁惯于放“空炮”的不少风水算命先生,经多次实地勘测后一致举手表决认定:双井是藏龙卧虎的风水宝地。实际上天水北朝一百多年间,从这里走出了四十八名有名有姓可稽的科举进士,总算没让双井人所花的银两打了水漂。对于此等神奇之事,说是未卜先知也好,还是说歪打正着也罢,反正风水相术这个极不靠谱的行业能繁衍数千年而生生不灭,似乎至今仍显示着强大的生命力,或许就有着它存在的某些合理因素,至少能让浪迹江湖人士有头有脸地混一口轻快饭吃。 宋时的分宁,流行一种儿童满一岁“抓周”的风俗。相传此习俗源自于三国吴主孙权选太子的故事,后来在江南地区逐渐推广开来。 小庭坚满周岁的那天,黄夫人李氏(洪州建昌人氏,封安康郡太君,1020—1091年)主持了全家40多人的观摩仪式。众目睽睽之下,面对桌面上排放的弓、矢、钱、刀、笔、纸、针、剪、锤、脂粉、俎豆、丝线等众多物件,小庭坚抓起一管毛笔就不愿再放下。全家人见状,齐声赞叹:“又是一个读书做官的种子啊!”此事引得在黄家帮厨的一位远房亲戚,回家后对着堂客和女儿玉兰不免都要嘟噜上几句:“穷人有种,富贵有根哟,人比人气死人呀!” 修水网 www.xiushui.Net 双井黄家虽非大富大贵的所谓钟鸣鼎食之家,但自祖上迁居落户分宁以来,好几代数十人相继为官,乌纱帽和朱绂凑起来一间房子都放不下,总体上可算是衣食无忧的殷实之家。黄家世代好学尚文,诗书传家,有足够维持自己一大家吃用的田产,至少还雇佣三四个丫鬟和五六个短工。在官本位意识根深蒂固的国度里,双井黄氏以钱财论远非富豪,但在全县仍是公认的第一家庭,知名度早已冲出分宁,走向了州、府。用当年双井一位戴姓老汉的话说:“只要当家人黄庶用脚在双井顿一顿,十里开外的县城也得抖三抖啊!” 黄庭坚天资聪颖,幼时早慧,传说读书五行俱下,几遍即成诵。他五岁开始与兄大临(字元明,1041—1105年)一道就馆学,接受以《诗经》《论语》《弟子职》《千字文》为主要内容的启蒙教育。 小庭坚读五经、诵唐诗,几过目不忘。有一次他突发奇想地问先生:不是说有六经吗?老塾师摸着胡子、莫测高深地回答他道:“通常说《春秋》不算经。”读书好求甚解的小庭坚拗劲上来了,偏找来一本《春秋》穷啃猛读,一年后,竟能倒背如流,举坐皆惊。 练习书法不久,一笔寸楷即书写得有模有样,令启蒙的老塾师摇头赞叹不已:“神童也,此子日后即便不功名显达,也当以书法笔墨扬名天下。” 内容来自xiushui.Net 有一年的清明节后,风和日丽,鸟语花香,春意盎然。老塾师带着十多个弟子沿修河岸边旷野踏青,望着明月湾的一泓碧水和乡村农人春耕的景致,老先生诗兴大发,即兴做出一首压箱底的七绝:“农家四月耕耘忙,山接斜阳水接光。春播秧苗千万垄,夏收黄金谷满仓。” 当时,对于自己预先打好了腹稿的得意之作,老先生故作姿态地摇头晃脑,反复吟咏了好几遍,在自我陶醉和欣赏之余,还问学生们道:“谁能学学老师以眼前之景,也习作一首试试?” 眼见年龄大些的同学均摇头表示不行,年仅七岁的黄庭坚望着不远处有一牧童在田埂上放着牛,还悠然自得地吹着竹笛,小脑袋一转,稍加思考,即大声吟出一首: 骑牛远远过前村,短笛横吹隔陇闻。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小庭坚话音刚落,同学们齐声拍手称赞:“好诗,好诗,黄鲁直真了不起!”老塾师也捏着胡子连声称赞弟子道:“不错,不错,确实不错,古人言师不必贤于弟子,今可信乎?” 在返回学馆的田埂小路上,老先生牵手小庭坚走在队伍的最前列,师生一路高兴而风趣地有问有答。 内容来自xiushui.Net 先生问:“信口成诗,小子实属不易。” 学生答:“才疏学浅,先生多予指教。” 先生曰:“汝诗前两句写景状物,有唐诗风韵,后两句也不错,但出于学童之口,稍嫌老练世故。” 学生答:“弟子谨遵教诲。” 先生问“一首好诗须有好题,犹如好马配好鞍。汝诗拟题否?” 弟子答:“弟子先已想好,谓之《牧童》诗如何?” 先生回应:“善哉!珠联璧合。” 老师与学生联手无心插柳,演绎了原创于孔子的“启发式问答教学”的经典片段。 对于学业精进的黄氏兄弟,秀才出身的老塾师,越来越感到力不从心,特别是小庭坚课堂上质疑经书的一些提问,老先生往往不能当面解答,常羞愧得面红耳赤,让他觉得脸上无光。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太伤自尊啦! 执掌学馆第二年的一天,批过小庭坚题为《送人赴举》的七绝“青衫乌帽芦花鞭,送君归去明主前。若问旧时黄庭坚,谪在人间今八年”的习作后,老塾师给黄夫人李氏留下一封“二公子天纵之才,日后前程不可限量,老夫才疏学浅,不足以称其师,望另援名师指点”的书简,即不辞而别。才学有限的老先生还算是贵有自知之明,黄家只好另请了一位中过举人的塾师来主持学馆。 内容来自xiushui.Net 光阴荏苒,岁月如梭。双井出了个神童之消息不胫而走,时任江州通判的舅舅李常(字公择,1027—1090年)闻讯来探个究竟。据《宋史·黄庭坚传》载,公择见外甥房中书架上堆放了不少经史典籍、蒙学诗书,于是随意抽出几本考问他。让舅舅惊讶的是:小外甥不仅大多能诵读,而且还有些自己独到的见解,李常不由得连声称赞小庭坚为:“一日千里之才,将来前程未可限量。” 第二天一清早,李常舅舅又携小庭坚在屋前散步,见庭院外的一棵老桑树长得枝繁叶茂,心念一动,出一头尾顶真的上联曰: 桑养蚕,蚕作茧,茧抽丝,丝织锦绣。 在舅父的注视下,黄庭坚转转小眼珠子,略加思索,即对出了下联: 草藏兔,兔生毫,毫扎笔,笔写文章。 “对得好,妙对!”李常心中暗叹,小子果然才思敏捷。于是奖励他一支随带的名贵张武笔。小庭坚得了好笔,联想到好笔要有名砚相配,才算是名至实归。于是,又一与“文房四宝”相关的下联脱口而出: 土包石,石凿砚,砚研墨,墨舞龙蛇。 李常不住点头称是,又送给小庭坚一方端砚。并笑问外甥:九郎才尽否?若仍依此上联而拟出第三个对仗工稳的下联,舅舅奖励汝半丸李承晏墨。 xiushui.Net 李承晏墨丸,是宋朝皇宫里专用的墨,号称一丸难求,百金不售。小庭坚沉思片刻,不停地挠头,仓促间实在再想不出合适的第三联。不愿服输的他却掷地有声地说道:我有了好笔名砚,纵然无佳墨,也能写传世书法。 李常露出嘉许的神情,却又故意折他锐气地说道:山外有山,天外有天,汝想写出传世书法,谈何容易哟! 九岁小孩儿黄庭坚涨红了脸…… 舅舅的这一激将法果然管用。从此黄庭坚更加勤学苦练书法,每天书几纸,兴来百纸尽,寒暑不废用功。他写字的时候有个甩毛笔的习惯动作,墨水甩到书房窗台外,久而久之,靠近窗台的几丛幽竹俱黑。若干年以后,新长出的竹子也是黑色的。后来黄庭坚号“山谷道人”,成为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对于双井村、修河旁到处生长的一丛丛黑油油墨竹,分宁人称之为“山谷竹”。 自从亲自到分宁姐姐家面试过小庭坚的才学后,李常开始对这位神童外甥另眼相看,悉心指点、调教和爱怜有加。 到黄庭坚十岁时,随着三弟叔献(字天民)、四弟叔达(字知命)、五弟苍舒(迪安)、六弟非熊(字仲熊),以及四个妹妹(后大妹嫁南康进士洪民师,二妹嫁眉州进士陈槊,三妹为太学生王纯亮妻,四妹为里人张埙之妻)的陆续降生,黄家短时期内人口急增,主持家务的黄夫人李氏顿感生活压力日益增大,常为安排一大家人的衣、食、住、行而犯愁。有时手头拮据,难免柴、米、油、盐接济不上,她不得不东挪西凑,聊以度日,并尽量节省开支,精打细算过日子。 内容来自xiushui.Net 黄庶庆历二年中进士后,历佐的一府三州均就近分宁老家,虽官俸低微,却可常回家看看。去年迁官摄知(摄即代理)康州(今广东德庆)后,离家数千里之遥,又是岭南蛮荒之地,不知是凶是吉?为此,李氏曾几次想远赴康州探视,都因放心不下全家几十口老小的生计而未能成行。好在五双儿女环绕膝下,个个聪明伶俐,给了她疲惫和忧郁的身心不少安慰。为此,李氏与婆婆仙塬老太君奉佛参禅更加殷勤,天天进香求佛祖保佑全家平安。 在众兄弟、姐妹中,老二庭坚与五弟苍舒(早觞)相对生病较多,好在祖母仙塬老太君精通医道,对于伤风感冒一类的常见病,往往把过脉、做过热敷,几副自制的草药就能药到病除。后来庭坚与长兄大临均略通医术,肯定与祖母的言传身教大有关系。 那一年的金秋时节,村民忙着割晚稻、摘油茶,辛苦劳作之余,也享受着丰收的喜悦。一天放学之后,黄庭坚与一班学童手拉手,唱着歌来到田野里玩耍。大家拾稻惠,捉蜻蜓、捕青蛙、放风筝,玩得不亦乐乎。 天边夕阳西下,意犹未尽的孩子们又来到双井河边。其中有一个大点的孩子对伙伴们道:“我听村里老人们说,水中的双井是河神的两只眼睛,谁能用一块石头同时投中两口水井,叫做二龙戏珠,谁今后就能中进士做大官。”说罢,捡起一块鹅卵石就扔了出去,结果只在上井激起了几圈涟漪,下井则波澜不兴。 内容来自xiushui.Net 小伙伴见状都犯了难,人人手里拿着石头,却没再扔出去。不一会儿,只见一个叫猫崽的小胖孩,拿着一块石头在地上砸成两半,然后握在右手一同扔出去,结果两块在空中分开的石头几乎同时落在上、下井里。猫崽得意地又跳又叫:“我扔中啦,扔中啦!” 在一旁冷静观察和思考一阵后,黄庭坚走过来对猫崽说道:“你把一块石头分成两块,就成两块石头了,怎么能算是一石投双井呢?看我的吧!”说罢,他在地上挑了一块又圆又薄的石头,侧着身将石头低平着发力扔向双井,只见石头在下井溅起一圈水花后,又顺势跳起而落进上井中。采用以往曾玩过的打水漂的方法一石击二井,小庭坚成功了。孩子们欢呼跃雀,河岸上响起阵阵稚嫩的笑声。 学馆放假时,少年黄庭坚最喜欢母亲带他及几个弟妹回娘家。外公李东是建昌(今江西永修县)的知名员外,早年曾做过一任溧水县尉,后父以子贵,被朝廷赐封为金紫光禄大夫。 外公家是当地首屈一指的富家大户,有一座很大的庄园。黄庭坚随母亲从双井乘帆船顺修河东下,二三个昼夜即可抵达。沿途群山连绵,水势起伏,景色迷人。母亲还会给他们讲很多好听的故事,让孩子们一路上兴奋不已。 本文来自修水网 “东门一出有险滩,船棚取篙两边拦。磨滩水急平平过,噪滩独石记心间。零盘滩里挨石过,抱子石下出梅山。千难万险寻常过,生出磨盘鬼门关。”多年后,黄庭坚还清楚地记得当初船工们唱的这首《修河行船歌》,并不止一次把此民间歌谣的末句之意,引用进了自己的诗词作品之中。 孩子们在外公家生活得非常惬意。每天捉鸟、抓鱼,玩捉迷藏、斗蟋蟀、淹蚂蚁的游戏,比在双井家中早晚读书习字快活有趣多了。白天三餐有各式美味佳肴,玩到半夜还有夜宵吃。每回慈祥的外婆还会给兄妹们每人做一套新衣裳。小庭坚和弟妹们到外婆家总是玩得开心,每次都是流连不舍。只是心挂两头的母亲来不多久就想着要回双井,他们才不得不与外公、外婆二老依依惜别。 少年黄庭坚特别喜欢外公家浓厚的文化氛围。外家有三个舅舅和两个姨娘,均能文、善诗和工词,大姨娘称李夫人,被封崇德君,善绘墨竹,有《墨竹高下枝》等画作存世;大舅李莘、三舅李布也是进士出身和现任的朝廷命官;当然,与他最谈得来和最亲近的是二舅李常(有时也按家族行第称六舅)。如果是运气好,碰上博学多才的公择舅舅在家,还会借很多好书给他看,并给他讲解经书及诗歌声律、音韵方面的知识,特别是讲述杜甫和陶渊明的诗,往往令他听得入迷,觉得受益非浅。 内容来自xiushui.Net 有一年放消暑假期间,李常还带上黄庭坚到江州游玩了好几天。舅甥俩游三国周瑜烟水亭点将台,登有名的浔阳楼览湖光山色,还上了著名的风景名胜地——庐山。 少年庭坚参观了舅父设在庐山五老峰白石庵的藏书屋,看着排列整齐的9000多册藏书,他觉得眼界大开,拿起这一本,放下那一本,每本都是爱不释手。 此次江州之行,是他出生以来头一次游览比县城更大的城市,黄庭坚毕生难忘。后来中了进士做了官,他曾两上庐山旧地重游,写下了《题落星寺》诗四首和应秀峰寺住持之邀而撰写的《七佛偈》,题偈落款时间是元祐六年十二月二十一日。 黄庶夫妇一向对子女要求很严格,孩子们调皮,做了出格的事,轻则受训斥,重则被罚面壁思过。自小负神童盛名的黄庭坚,个性比较张扬,在众兄妹中是最顽皮的一个。平时在学堂争强好胜,喜欢挖苦讥笑念错字的同学;有时犟脾气一上来,对先生也不留情面。 有一回小庭坚捉到一只知了并带进课堂玩,被先生发现后数落了几句,他内心有些不服气。临放学时,老师剪裁当地民谣之意,布置了一个上联让学生接对下联的课外练习。不料老师的话音刚落,反映敏捷的黄庭坚很快就对出下联: HULING 上联:“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虾吃水,水落石出。” 下联:“老师压师娘,师娘压床,床压地,地动山摇。” 黄庭坚顽皮对出的下联,纯粹是借题发挥,拿老师的床第隐私取乐,顿时引得课堂一阵大笑。中过举人的先生气得脸色铁青,当晚就到黄家提出要辞馆。 小庭坚侮师闹学之事,被母亲用先生的戒尺重重责打了手掌。这是善良的李氏生平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责打孩子。不久,回乡探亲的黄庶听闻了此事,还专门领着小庭坚到学馆当面向先生认了错,算是对庭坚追加了处罚。 猜想与王安石、欧阳修等乡贤曾有过交往的黄庶,很可能读过或至少听王氏说起过“神童仲永”的故事。这样就不难理解他在众子女中,为何对天赋最高、有神童之称的黄庭坚的教育格外严格,严格得有时近乎苛刻。因为儒学正宗出身的黄庶,懂得“养不教,父之过”,懂得不能过早消费或放纵儿子的天赋,否则,儿子长大成人后,必然象仲永一样“泯然众人矣!” 学堂风波之后,黄庭坚的张扬的性格收敛了许多。不仅读书习字更加用功,而且对待别人也更友善。当时,前面提到过的在黄家帮厨的老黄,经常带着女儿来黄家干活。黄厨子的女儿玉兰十四岁,年长庭坚两岁,人长得小巧漂亮,红朴朴的脸蛋,梳一根长长的大辫子,特别招人喜爱。 修水网 www.xiushui.Net 有一次,小玉兰在厨下帮着洗碗时,不小心打破了庭坚祖母专用的“福寿碗”,因怕被火暴脾气的厨子父亲责骂,吓得躲在灶下偷偷哭泣。正巧来看玉兰的庭坚撞见后,急中生智,赶忙一把拉着玉兰就往镇上跑。二人跑进镇上的瓷器店,黄庭坚掏出自己的零用钱,买回了一个同样的碗来替换,并不声不响地蒙过了厨子和家人。 此事后来被兄妹们晓得后,大家笑他年纪不大就懂得怜香惜玉,说是现在就“知慕少艾”,将来恐怕要娶玉兰做堂客,说得庭坚还有些不好意思。不过,庭坚与玉兰的童贞友情确实非同一般。 到后来黄庭坚中了进士和封了官,衣锦还乡时,还特意登门看望了他这位已为人妇的玉兰姐。在得知她在夫家靠卖凉粉冻(分宁消暑的土产小吃)艰难度日的状况后,记念旧情的黄庭坚,送给玉兰20两纹银的同时,挥笔就在她家的凉粉冻摊位上写下“双井特产凉粉冻”,落款是“黄庭坚题”四个大字。再后来黄庭坚书法名闻天下,瞻仰和收藏山谷书法真迹成为时尚,玉兰家的生意因此日益红火,并因打出黄庭坚的书法招牌而发家致富。这一段另类“英雄救美”的风流佳话,至今还在山谷家乡流传不绝。 孩提时的黄庭坚聪明、天真、活泼,也有些任性顽皮,为乡里人见人夸的神童。在家人的呵护下,过着那时乡村人家自由自在的洒脱生活。后来他随舅父李常游学淮南时,以家乡为题材背景写过一首《清江引》: 本文来自修水网 江鸥摇荡荻花秋,八十渔翁百不忧。清晓采莲来荡浆,夕阳收网更横舟。群儿学渔亦不恶,老妻白头同此乐。全家醉着篷底眠,舟在寒沙夜潮落。 以上这首诗抒写作者对家乡的怀念之情,从中可看到少年庭坚所描述的“八十渔翁”、“清晓采莲”、“夕阳收网”、“矶头垂钓”等山水田园景致,显然是家乡留在诗人记忆中的美丽掠影。此外,在创作时间更早的《溪上吟》的诗序中,他这样描写过自己的乡居生活:“春上鸟啼,新雨天霁,汀草怒长,竹筱交阴。黄子观渔于塘下,寻春于小桃源,从以溪童稚子畦丁三四辈,茶鼎酒瓢,渊明诗篇,虽不命戒,未尝不取诸左右。临沧波,拂白石,咏渊明诗数篇,清风为我吹衣,好鸟为我劝饮。” 从少年庭坚这篇辞赋体风味的诗序中,可窥见一个徜徉山水林泉、陶醉于自然之趣的早熟诗人形象,让人感受到他少年时的无拘无束、豪迈潇洒和自由放任的个性。 话说回头,所谓“少年不识愁滋味”,小庭坚无忧无虑的乡居生活,转眼间过去了好几年。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那一年(1058年)的一天凌晨,一阵震耳的马蹄声打破了尚在睡梦中的双井村的宁静,驿卒快马传送来了黄庶在康州病殁的官文。突如其来的噩耗,犹如晴天霹雳,黄家顿时哀声哭声一片,全家老小都沉浸在无比哀痛之中…… 修水网 父亲英年早逝,双井黄家举门发丧吊孝。孝子之一的黄庭坚难忍失去父亲的悲哀,但面对痛不欲生的母亲,他与兄长大临都不敢放声大哭。因为他们知道父母是恩爱夫妻,彼此相约有过“不求同生,但求同穴”的约定,他们忧心善良的母亲承受不住这无比沉重的打击。 按分宁由来已久的丧葬习俗,人未满花甲而客死异乡,遗骨得迁归故里,以免为孤魂野鬼而来世不得超生。如今父亲的灵柩由官府暂置在数千里之外的康州,母亲万般惦念而又无能为力,此时的黄家既无力也无钱去迎回远在岭南的灵柩。因为黄庶一向为官清廉,平日以微薄俸禄勉力维持家计,几乎没有留下任何遗产,而以家中现有的财力状况,只能是日后托人把父亲遗骨暂安葬在康州更为妥当。 在叔父和舅父等亲友的帮助下,他们在双井祖墓地里为父亲立了一座衣冠冢,以安慰中年失偶的母亲和便于全家就近祭奠,也算是尽全力为一家之主黄庶治丧。 家中顶梁柱的轰然倒下,使原本就不宽裕的家庭境况,如雪上加霜、每况愈下。母亲黄夫人因为悲伤过度,每天精神萎靡,神智恍惚,看来短时期难以恢复过来。为此,黄庭坚与兄长黄大临私下相商,要尽力为母亲排忧解难,主动为母亲分担一些家庭生活重担。 修水网 原本搞不清何为“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的兄弟俩,开始学着尝试管理一些家中日常事务。黄氏昆仲还不无忧心地想到:父亲过世之后,全家40多口人,上有老,下有小,每天要吃要喝,有限的田产地租入不敷出,如不尽快想出可行办法,一大家人往后连基本的生存都会成问题。然而思量来想着去,最可行的办法:只能是尽量节衣缩食和向亲友们少量借贷维持生计。对此,黄庭坚后来曾回忆说:“老夫往在江南贫甚,有于日中而空甑无米炊时。”(《书药说遗族弟友谅》《内集》卷二十五),又说“某少孤窘于衣食。”(《答李几仲书》《内集》卷十九) 为减轻家中吃饭人多的负担,更重要的是让正在发育长身体的庭坚及三弟叔献,有一个更好的成长、读书和将来求取功名的环境,众人商定并经黄夫人李氏的同意,决定黄庭坚随舅父李常就养游学;三弟黄天民则由叔父黄廉暂为收养,并辞退了家中的几个佣人和短工。由于叔父和舅父的鼎力相助,兄弟们团结一心、同舟共济,可以说是双井黄家度过了远祖迁居分宁以来最大的一次危机。 |